李齊露(中職: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 高職: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貴陽 清鎮 550004)
“審美”一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率頗高,例如審美水平、審美觀點、審美教育等等。但是,隨著社會的整體發展,美學與經濟之間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逐漸形成了大審美經濟。伴隨著這種新型經濟形態的誕生與發展,對藝術設計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藝術教育工作者及藝術設計師要明確自身在大審美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主動承擔起推動這一新型經濟形態健康發展的責任,促進美學與經濟之間的深度融合。
大審美經濟形態下文化產業容易受到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而走向媚俗,使人們對于藝術的認識、感受和理解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為了避免這一問題,在培養藝術設計人才時,必須回歸生活本身,從中尋找藝術設計的真諦和創作的靈感。首先,在培養審美文化方面,要從傳統的書齋式思辨美育向生活場域方向轉變,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一切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為藝術設計積累素材;其次,在培養創意技能方面,凡是能夠感染人的創意設計全部來自于真實的生活體驗,如果藝術設計人員的審美體驗僅限于網絡的“機械復制”和社會流俗的“機械模仿”,那就失去了藝術創造真正價值。因為,在大審美經濟形態下,藝術設計教育要擺脫掉機械化、模型化、程式化的固有模式,要回歸生活本真,要廣泛接觸社會,凡事要親臨現場。有了這些積淀,才能迸發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大審美經濟形態本身具有多樣化、個性化的特征,同時,伴隨著互聯網、多媒體、高科技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審美思維也呈現出高度活躍的態勢。因此,藝術設計教育必須與多學科相融合,將美育思想滲透在各個學科之中。首先,在美育內容方面,要盡可能的做到與時俱進,將環境、景觀、影像、新媒體藝術等廣闊的審美現象融合到一起,建構起新的美育體系;其次,在創意技能方面,要強調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間的融合,注重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的有機結合,既要培養藝術設計人才的抽象邏輯思維和科學素質,又不能忽略溝通能力與人文素養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各個學科之間的壁壘,淡化學科界線,形成藝術設計人員所特有的創造性思維。
正確所實踐出真知,在大審美經濟形態下,藝術設計教育更要注重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創造活動中得到鍛煉與成長。首先,在面對各種社會問題時,藝術設計教育不能處于一種失語、缺位或者回避狀態當中,而是要直面社會現實,與之進行碰撞與交流,敢于抨擊與批判,避免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審美價值走向媚俗化與機械化,這是大審美經濟形態下開展藝術設計教育所面臨的一個非常嚴肅的課題;其次,在培養創意技能方面,教育工作者要鼓勵學生走出校門,盡可能多的參與到社會活動和社會實踐當中,讓學生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藝術設計教育機構要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辦學,成立實習培訓基地,或者安排學生到企業中進行職業體驗,構建起“產、學、研”相融合的教學模式,打造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
大審美經濟形態是一種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新型經濟。因此,應將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重心放在培養創新精神方面,使他們擁用較強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首先,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凡事都要從打破常規,推陳出新的角度考慮是否還存在更為新穎、合理的表現形式,不跟風不盲目,善于探究事物的其它層面,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找到藝術創作的源泉;其次,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大量的知識儲備為前提的。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培養多種愛好,廣泛接觸社會,開拓視野,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積蓄想象力與創造力,將藝術創作變成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在大審美經濟形態下,越是受到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以及國外思潮的影響,越要把握好藝術設計人才的審美價值取向,那就是創造出屬于自己民族的設計風格,在此基礎上,融合新的設計元素,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設計作品。在這方面,意大利的作法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意大利僅用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就徹底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陰影當中走出來,將自己建成一個工業大國,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始終堅守自己的民族風格。除了工業取得了輝煌的發展以外,在藝術設計尤其是服裝設計方面也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認可。在我國的藝術設計領域當中,鮮少出現本土的原創設計與優秀人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即使看到了某些優秀設計作品,也大多出自國外設計師之手。因此,當前的藝術設計教育,迫切需要培養出一批帶有本土化色彩并具備原創能力的優秀設計人才,在進行藝術設計的過程中,傳承并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通過一件件帶有中國元素及民族特色的設計作品,讓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在大審美經濟形態下,通過美學與經濟的相互融合,我國的藝術設計也必然以新的風姿呈現在世界各國面前。
大審美經濟形態的誕生與發展,體現出了審美規律和經濟規律的和諧統一,藝術設計產業已經發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因此,在開展藝術設計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藝術創作與生活、文化、科技、社會、民族等各個方面的完美融合,在設計作品中,彰顯出民族特色,并帶有時代發展印記。在制定人才培養策略時,要兼顧到審美能力與創意技能的全面發展,為大審美經濟形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大量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