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日(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黑龍江 大慶 163000)
手風琴是音樂表演中最為常見的樂器,具有很強的音樂表現力,既能用于獨奏、合奏,也能用于歌舞表演的伴奏,廣受歡迎。現代意義上的手風琴由德里克·布斯曼發明,經由奧地利西里勒斯·德米安改良后風靡歐洲。手風琴傳入俄羅斯的時間是十九世紀中葉,不僅便成為民間最為流行的樂器,隨著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不斷滲透,手風琴經由俄僑傳入我國,一開始,僅僅在俄羅斯僑民內部流行,但隨著專業音樂教育的開展以及手風琴表演的興盛,手風琴的影響逐漸擴大,成為國民音樂生活中的重要器樂類型。
手風琴是清末時期由沙俄傳入我國的,俄僑在我國手風琴的發展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后,為了抵御日本的侵略,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了秘密協議,將橫貫東北的鐵路筑路權交給沙俄。1903年東清鐵路筑成,不僅鐵路歸沙俄管理,鐵路兩側數十里的地方同樣歸沙俄管理,大量俄僑流入我國東北地帶,帶來了很多具有俄羅斯色彩的文化元素,在俄羅斯人的節慶活動中,手風琴(巴揚)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手風琴就是這一時期傳入我國的。當然,受俄僑規模的限制,稱得上手風琴家的俄僑為數甚少。1917年爆發的十月革命徹底改變了沙俄的政治生態,人類歷史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大量的革命對象,如沙俄時期的貴族、官僚、學者、藝術家等,紛紛流入我國東北地區,哈爾濱的沙俄人口數量激增,甚至超出了本土的中國人,藝術家群體的流亡以及俄僑規模的大增對手風琴在我國的發展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哈爾濱與上海成為我國現代手風琴發展的中心城市。此外,二戰初期,由于德軍的節節勝利,不少蘇聯藝術家對戰局持悲觀態度,因此,流入東北的也有一定數量規模。
手風琴隨著俄僑在東北的數量不斷增加而傳入我國,傳入初期,俄僑并沒有手風琴教育的意識,手風情更多的是一種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樂器而已。眾所周知,俄羅斯一個非常喜愛音樂的民族,而手風氣又是他們至愛的民族樂器,因此,在節假日休憩的歌舞晚會上,少不了手風琴的獨奏或合作,比如《杜鵑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圓舞曲》。類似音樂沙龍的集會是20世紀頭十年俄僑手風琴家在中國最為主要的師承形式。尤其是不少手風琴家在節慶表演之余,為獲得更多的收入,主動到娛樂場所,如酒吧、舞廳等進行表演,擴大了手風琴的影響力。這種基于活動的教育是正規教育的前身,可以視作業余教育,其教育場所多為家庭,它沒有確定的時間表,也不受地點的約束,完全受教育者與受教者的實際情況而定,因此,師承關系實際上并不明顯。
20世紀初,俄僑在東北地區,尤其是哈爾濱地區的大量集聚,不僅極大地改變了哈爾濱的人口結構,也重塑了哈爾濱的城市文化。辛亥革命初期,哈爾濱總人口在8萬人左右,俄僑的比例就有50%之多,他們在哈爾濱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俄僑素來高度重視音樂教育,這和俄羅斯燦爛輝煌的音樂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為滿足哈爾濱俄僑及其子女的音樂教育需求,俄僑先后創辦了數所專門的音樂教育學校,創辦于1921年的哈爾濱第一高等音樂學校,是俄僑最早創辦的音樂專業教育學校,也是哈爾濱地區第一所專門的音樂教育學校,在東北音樂教育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但這所高校并沒有開設手風琴專業,也沒有對其他專業的學生進行專門的手風琴課程教育。1925年創辦的哈爾濱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由于創始人兼首任校長貝爾德施京在手風琴領域的深厚造詣,建校伊始便將手風琴納入學校正規教育之中,而他本人也成為我國手風琴學校專業教育的拓荒者,盡管其真正傳道受業的學生并不多,但開創之力功不可沒,可以視作俄僑手風琴家在中國的師承源頭。更難能可貴的是,該校在手風琴教育中并沒有完全照搬沙俄(蘇聯)的教育模式,高度重視手風琴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極大地提升了手風琴在社會音樂表演中的使用率,擴大了手風琴的影響,我國三、四十年代在東北地區涌現的手風琴家大都使此影響。第三所開展手風琴教育的是成立于1921年的哈爾濱音樂訓練班,該校于1929年-1930年增設手風琴專業,按年級分班、按水平授課的系統教育模式使得手風琴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真正成為與大提琴、小提琴等器樂教育并駕齊驅的專業教育。
以專業音樂教育相伴而生的還有樂團,樂團不僅承擔著手風琴表演的任務,更肩負手風琴人才的培養重任。樂團的成立對環境有著較高的要求,它必須以一定數量規模的手風琴家為前提,同時也要有著廣闊的聽眾市場。20世紀20年代以后,樂團的紛紛設立,表明在歷經20余年的沙龍教育后,東北地區的手風琴家以及學習者已經初具規模,其中有著較大影響力的有以下幾個,首先,哈爾濱交響樂團。該樂團成立于20年代,簡稱哈交響,在國際音樂舞臺上也有著很高的聲譽。樂團主要有俄僑音樂家組成,人數規模在70人左右,其中不僅有專業的手風琴家,其他器樂演奏者對手風琴也有所了解,手風琴表演在樂團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樂團的首席指揮為修沃克夫斯基,客座指揮為朝比奈隆,影響了一大批手風琴學習者;其次,巴拉萊卡琴樂隊。該樂隊由俄羅斯北滿鐵路俱樂部發起成立,主要成員均為北滿鐵路工人以及職員組成的合唱團。北滿鐵路是俄羅斯在華的重要力量,也是俄僑最為廣泛的聚集區域,工人、職員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較高的藝術修養,這位樂隊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卡爾貝舍夫為樂團的主要力量,形成了以卡爾貝舍夫為核心的樂團師承體系;最后,索科洛夫爵士樂隊。樂隊主要活躍于上世紀40年的哈爾濱,樂隊主要有手風琴、小提琴、吉他、單簧管、貝斯等器樂,其中手風琴無論在數量上,亦或在表演的重要性均占主導地位,由于選拔機制科學以及構成人員普遍較為年輕,具有很強的活力以及創新力,很快成為風靡哈爾濱的重要音樂樂團。
手風琴自清末傳入我國已有100余年的歷史,如今已經成為我國音樂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專業。在手風琴傳入的過程中,俄僑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俄僑不僅是我國第一批手風琴的表演者,更是通過音樂活動、音樂教育以及樂隊建設,極大地提升了手風琴在我國的影響力,使得東北成為20世紀上半期中國手風琴藝術的主要基地,為后來手風琴的發展與繁榮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