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欣(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這是我國文化領域法制建設的一個重大成果,是繼“文物保護法”之后的一項重要法律。我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發起國之一,以法律的形式保護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締約國的職責之一。《非遺法》的頒布實施,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奠定了法律基礎,對各級文化部門的非遺保護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增強了各族人民的文化認同,促進了民族團結,維護了國家統一。
《非遺法》共有六章內容,分別為總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法律責任以及附則。第四章中專門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權利的保障及義務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并引入了傳承人退出機制,由此可見非遺傳承人在非遺保護中的重要性?!斗沁z法》中對于非遺傳承人的保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最早開始重視保護非遺傳承人的國家是日本,日本的代表性傳承人被稱為“人間國寶”,日本政府每年給“人間國寶”200萬日元補助金,用于傳承技藝?!叭碎g國寶”在日本具有很高的地位,得到了日本人民的廣泛尊重,這種制度逐漸推廣開來。受日本的影響,韓國在1962年也出臺了《文化財保護法》,同時借鑒了日本的“人間國寶”制度。
我國2011年6月1日開始施行的《非遺法》,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也有明確的條件:(一)熟練掌握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在特定的領域內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三)積極開展傳承活動;代表性傳承人必須同時符合上述條件,缺一不可。關于傳承人認定的原則,也有如下要求:一、以非遺項目為基礎,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對本級政府批準的非遺項目可以認定傳承人;二、代表性傳承人要在該領域具有代表性;三、代表性傳承人必須帶有徒弟,起到了傳授和繼承的作用;四、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必須以專家委員會的意見為前提,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必須組建非遺專家委員會,確保認定工作的專業性和權威性;五、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必須征求所在社區的意見,社區指在植根于實踐、參與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同的歷史聯系中形成認同感和連通感的人們結成的網絡。
保障非遺傳承人的權利,其一是表彰、獎勵作出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在《非遺法》中第一章第十條中說:“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作出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爸腥A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面向中國內地和香港、臺灣、澳門地區,為表彰對中華文化傳承做出突出貢獻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以推動中華文化的繼承和弘揚而設計的獎項?!靶絺鳘劇弊?012年起,每年評選一次,獎勵證書、獎杯及獎金2萬。2012年梅葆玖、文乾剛、朱樂耕等京劇、雕漆技藝、制瓷技藝門類的60位傳承人獲此獎項。
保護非遺傳承人的權利,其二是保護其合法權益。《非遺法》中第16條提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征得調查對象的同意,尊重其風俗習慣,不得損害其合法權益”。非遺傳承人的合法權益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知識產權。非遺傳承人在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會加入自己的創意進行發展,為了防止創意被盜用或者誤解、歪曲、濫用等,對非遺傳承人的創意進行保護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旦非遺傳承人的創意被不法分子盜用謀取經濟利益,不但會使非遺傳承人失去重要的經濟來源,而且傷害了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
保護非遺傳承人的權利,其三是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物質保障包括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傳承所需要的經費保障。自2008年開始,中央財政開始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予以補助,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0.8萬元,2011年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萬元。2016年開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補助提高到2萬元,這項補助主要用于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不是生活補助。補助標準的提高有助于有效解決傳承人面臨的現實困難,有利于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引導全社會的人民去關注非遺傳承人的傳習活動。
除了提供開展傳習活動的補助外,還提供信息服務,提供培訓和進高校學習的機會。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第36條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設立非遺展示場所和傳承場所,展示和傳承非遺代表性項目”。具體來說,可以是舉辦非遺博覽會、高校培訓班等活動為傳承人提供平臺,展示與傳播自己的技藝。2016年9月21日至25日,第四屆非遺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辦,本屆博覽會以“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為主題,參與展覽的有蘇州刺繡、安徽竹雕、蔚縣剪紙、唐三彩燒制技藝等400多位國內知名的非遺傳承人攜帶精品參展,部分傳承人還進行現場演示。這一類型的平臺,不僅為傳承人提供了展示的平臺,也可以為傳承人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更好的用于傳承非遺項目。
《非遺法》除了保障非遺傳承人的權利外,還對義務進行了明確規定,第四章第三十一條中提到,傳承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一、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二、妥善保存相關的實物和資料;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四、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性宣傳。如果傳承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義務,文化主管部門可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格,重新認定;喪失傳承能力的,也可重新認定代表性傳承人。這種傳承人的退出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傳承人積極履行義務,給傳承人隊伍提供新鮮血液,是推行科學管理、規范管理的必要手段。少數傳承人的退出,是對大多數傳承人的保護,有利于傳承人隊伍更新換代,重新煥發新的活力。
從《非遺法》視野看,我們要科學的保護非遺傳承人,以人為本。不僅要科學認定代表性傳承人,還要保障非遺傳承人的合法權利,明確非遺傳承人的義務。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就是保護非遺傳承人,完善非遺傳承機制,才能使非遺的傳承生生不息,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