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
外宣紀錄片實行的是跨國界、跨語境、跨文化傳播。紹興廣播電視總臺近幾年由于十分注重對外宣紀錄片的投入,不但在境外電視機構播出了大量作品,還在全國性的評比中屢獲大獎,取得了既叫座又叫好的效果。為此,筆者將結合自己的創作拍攝實踐,對城市臺外宣紀錄片的創新與創優路徑作一番探索與思考。
紀錄片具有記載歷史、講述現實、傳播知識、弘揚民族文化、加強對外傳播的作用。紀錄片制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家電視機構業務能力強弱的標尺之一。①外宣紀錄片是非常重要的傳播載體,是國外觀眾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也是促進中外交流的有效手段。紹興臺的外宣紀錄片之所以能在境外電視機構頻頻播出,正是由于其凸顯了人無我有的地域優勢。實際上,地域特色明顯的自然面貌、歷史沿革、人文地理、經濟社會、民俗民風等,都可以成為外宣紀錄片創作的本土化題材。
外宣紀錄片具有真實感與直觀性強、文化內涵豐富和審美價值明顯等特點,在塑造國家和地區形象、傳播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紹興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同時又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名士之鄉和現代化的開放城市。要把地域文化優勢轉變成對外傳播優勢,拍攝紀錄片是最好的手段。為此,紹興臺利用當地非常豐富的紀錄片創作題材資源,通過精心選擇本土化特色明顯的內容,創作了許多受到境外觀眾歡迎的紀錄片。
獨特的地域文化現象,也會為外宣紀錄片創作者的思維與拍攝實踐帶來潛在影響。作為對本土題材進行聲畫書寫的影視藝術,紀錄片必須通過記錄當地環境、事件和人物的變化,對有效信息進行重構和表達,以追求應有的傳播效果。尤其是人文社會類紀錄片,地域風土人情等更應該成為記錄與反映的重點。世界各國雖然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存在差異,但都追求人類共同價值觀。人類共同價值觀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及人類的共同利益而不斷變化,并在對各國不同文明價值進行吸收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反映人類共同價值觀的紀錄片,通常對外傳播效果比較好。
國際公認的紀錄片選題有三大范圍,即:鮮為人知的外部世界,大眾關心的社會熱點,普通人平凡而有意義的工作與生活。②城市臺的外宣紀錄片題材選擇必須立足本地,走本土化道路,只有圍繞地方的事和人來拍攝紀錄片,這樣的作品才能在境外收視市場有競爭力。如紹興臺的外宣紀錄片《重走來時路》,以紹興一中建校120周年校慶活動為契機,講述了這所百年名校組成了一支由青年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尋訪小組,重新踏上70多年前該校師生為躲避日寇炮火、四處流亡辦學的曲折路線,通過尋訪舊址、緬懷歷史、感受鄉情,用年輕人行走的腳步,丈量那一段艱苦卓絕的流亡歷程的故事。這種在地方文化表述中找準外宣切入口的紀錄片,對于傳播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作用很大。結果,這部作品在境外電視機構播出后反響較好,并在第十九屆全國電視外宣“彩橋”節目創優評析活動中榮獲紀錄片類三等獎。
另外,由紹興臺創作的外宣紀錄片《文化使者——周令飛》,獲得了2016年度浙江省對外傳播“金鴿獎”三等獎;《尋找魏晉》在第十七屆全國電視外宣“彩橋”節目創優評析活動中榮獲人文、自然類紀錄片三等獎;《我們結婚吧》在第十八屆全國電視外宣“彩橋”節目創優評析活動中榮獲人文、自然類紀錄片三等獎。紹興臺的外宣紀錄片創作,通過挖掘本土題材打造地域名片的做法,效果是明顯的。
通過講好融通中外文化的真實故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同樣是城市臺的責任與義務。外宣紀錄片屬于跨文化傳播,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傳者與受眾在各種領域和層次上的符號性信息溝通活動,主要分為跨民族、跨語族、跨種族和跨國家等傳播類型。③面向國際社會傳播的外宣紀錄片,必須采用國際化敘事手法,把中國形象、中國元素、中國理念寄托在具體的人物和真實的事件之中,讓觀眾潛移默化地接受創作者的傳播意圖與訴求。
文化傳播是指發生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人們的精神追求、行為模式的交流和互動過程,既包括特定族群、社會內部,也包括不同族群、社會之間發生的文化互動現象。④作為國家、民族之間溝通的橋梁,外宣紀錄片應該根據各類種群間人們思維模式、行為方式、風俗習慣和時空觀念的差異化,在真實反映客觀世界的基礎上,用影像藝術跨越語言與文字障礙,傳播人類共同價值觀。人類共同價值觀既包括民主、自由、法治、和平、科學、法治,也涉及平等、和諧、博愛、誠信等。這些理念并非一個國家所獨有,而是全人類所共同擁有的。
喜歡聽故事是人的本性,無論是國內觀眾還是國外觀眾,故事性強的紀錄片通常會得到受眾的廣泛歡迎。這反映出一種傳播信息與接受信息、對信息需求與被需求之間的微妙關系。講好融通中外的故事,是外宣紀錄片獲得成功的必然路徑。外宣紀錄片作為具有特殊意義的跨文化交流產品,其傳播力如何,取決于其是否有故事性。紹興臺的許多獲獎紀錄片都側重于講故事。如紹興臺的獲獎作品《我們結婚吧》,就是通過在當地高校從事外教工作的新郎愛德華和新娘克里斯提娜在校園舉辦婚禮切入,講述了他們在紹興的工作與生活故事。
28歲的新郎愛德華來自英國,與來自美國的新娘克里斯提娜一樣,近幾年在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任教。說起紹興,愛德華明顯比克里斯提娜更為熟悉,因為他在紹興的時間很長。愛德華說,他很喜歡這里的教學環境。在學校,他教學生英語和體育,做各種有趣的體育項目,他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更適合。而26歲的克里斯提娜則認為,她非常樂意能在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幼兒園工作,因為這里的孩子都非常可愛,她也很愛孩子,能教中國小朋友英語,對于她來說是很一件很開心的事。這部紀錄片的由頭是兩位外籍夫妻在中國校園舉辦婚禮,展示的是他們在紹興工作、生活、游玩觀光、戀愛直到結婚的過程,從中反映出了歷史文化名城紹興不但是一個現代化的中型城市,還是一個開放、文明、包容,能吸引許多外國人在這里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在外宣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中,創作者要多用國際語言來講好中國故事,用國際化思維和視角選擇拍攝對象,讓作品融入全球化語境。然而,優秀的外宣紀錄片并不是單向傳播,還應該追求實際到達率。紀錄片需要有一個較完整的過程來講述真實的故事,要針對世界不同區域,根據東西方不同的語境和文化差異,以我為主地講好中國故事。
紀錄片是紀實作品,屬于發現的藝術,主要通過記錄現實來反映創作者的審美理念,因此它具有與虛構作品立足點不同的審美特征。紀錄片的審美特征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呈現,內容的美通過形式的美來表達;二是客觀與主觀的有機統一,紀錄片是非虛構的,但其中又有創作者的認識與主張在里面;三是大小相間,以小視角來彰顯宏大主題。外宣紀錄片要在創作拍攝時就充分考慮境外觀眾的審美需求與收看情趣,以記錄平常之事、表達常人之情來凸顯審美特征,以此來提升傳播效果。
如今的世界正在日益關注中國,越來越多的觀眾需要了解現代中國的發展情況,由城市臺創作的紀錄片在國際市場的前景也看好。向境外傳播的紀錄片,就必須與海外觀眾的審美理念相吻合。當然,在境外播出的紀錄片,應該是讓觀眾更加真實、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的人文歷史、自然風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總體狀況。這既要考慮國外觀眾對紀錄片的審美取向,更要把握好紀錄片的傳播目的。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好聲音,就是要客觀真實地傳播中國社會和人民群眾在現實生活中的主流信息。⑤近幾年來,紹興臺通過黃河臺在境外播出的紀錄片非常多,這主要是由于紹興臺的外宣紀錄片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
紀錄片的本質屬性是紀實,通過攝像機對真實生活的動態拍攝,再現事的發展、物的狀態、人的行為、情的變化。但紀錄片的紀實性與藝術性并不沖突,在真實紀錄的基礎上離不開對藝術美的追求。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外宣紀錄片,同樣會受到美學思潮和創作者藝術觀念的影響。因為紀錄片是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作品,既要記錄事實和人物,又屬于獨特的影視藝術,必須折射出創作理念與拍攝主體有機結合的意象美。
介于自然美與藝術美之間的人文美,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紀錄片對人文精神和文化藝術精神進行觀照的基礎。當人的社會存在與行為方式成為紀錄片創作的審美對象后,應該讓觀眾覺得它是具體可感的。如上文所述的外宣紀錄片《我們結婚吧》,筆者就采用了跟蹤拍攝、過程交流、同步取材的方法展開情節,讓這對新婚夫妻的現場同期聲作為主要敘事手段,生動地體現了中國人對外國朋友的友好與人文關懷。
如果說情節是紀錄片骨架的話,那么細節就是紀錄片的血肉。在《我們結婚吧》這部作品中,筆者放大外籍新婚夫婦的工作與生活的細節,以此來營造獨特的敘事空間,傳遞了一種中外文化融通的多層次信息。筆者在拍攝時,用的是客觀性和真實性都很強的長鏡頭,主要敘事手段是聲畫同一的人物采訪,并且許多同期聲是用攝像機的隨機話筒采錄的,既有外籍新婚夫妻的話語,又有旁邊老師和同學的祝福聲。這種把主人公的聲音、環境背景聲夾雜在一起的綜合音響,效果逼真、現場感強,具有獨特的紀實性與表現力。
紀錄片除了需要有人文美,也離不開思辨美。當然,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應該通過富有故事性的內容來落實。紀錄片的故事來源于現實,當轉化為影視藝術作品后,就要注重用特殊的講述方式和論證方式,以此來滲入創作者的主觀理念,增強其思辨色彩。體現在紀錄片中的思辨美,實際上就是隱藏在真實影像背后的哲學思考,能引發觀眾共鳴并給他們無盡的回味。
我國的改革開放已走過了40年歷程,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還有一個繼續深入的過程。向世界展現進入新時代的中國,是包括城市臺紀錄片創作者在內的電視工作者當前的新任務。不斷提升紀錄片的對外傳播能力,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是增強國家軟實力、擴大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舉措。城市臺要充分挖掘適宜外宣的紀錄片題材,通過不斷創新,在傳承好地方文化的同時,讓更多的優秀作品沖出國門,走向世界。
注釋:
①駱鵬.影視傳媒文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85.
②江禮賢.紀錄片:小臺也可大制作——以系列紀錄片《天下客家》的創作為例[J].今傳媒,2012(8).
③劉芳男.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J].新聞世界,2012(5).
④吳瑛.文化對外傳播:理論與戰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14.
⑤孫愈中.試論紀錄片題材選擇中的導向問題[J].當代電視,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