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平凡
近年來,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地位的上升,全球各國都將目光聚焦到中國,外媒在華拍攝有關中國題材的紀錄片越來越多,而這類紀錄片便成為中國形象在海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自2008年韓國KBS和NHK電視臺聯合攝制《茶馬古道》之后,直到2015年韓國KBS才推出又一部以中國為題材的紀錄片《超級中國》。該紀錄片從執政黨、經濟、文化軟實力、軍事、人口與資源等呈現出一個華麗的中國。該片于2015年1月15日至2015年1月24日在韓國電視臺KBS播出,并突破了10%的收視率,遠超過一般紀錄片平均約5%的收視率,受到中韓媒體、學界和民眾熱議。而自1992年中韓建交到2008年期間,韓國電視臺沒有推出一部系統的關于中國形象的紀錄片,這不禁讓我們提出疑問:《超級中國》這樣一部把中國作為“他者”的現象級涉華紀錄片中,韓國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中國?它的敘事框架是什么,又是運用什么樣的視聽語言技巧來塑造這樣一個中國的?
我國臺灣學者臧國仁與鐘蔚文認為框架理論的作用是“選擇”和“重組”。基于框架理論視角,為了對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進行更為客觀的歸納與梳理,本小節提出三個問題:
第一、《超級中國》關注了哪些議題?
第二、這些議題通過怎樣的框架來展現中國形象?
第三、展現的是什么樣的中國形象?
讓·馬克·莫哈以異國形象與本國文化的相異性為標準,將所有異國形象分為兩類:意識形態形象與烏托邦形象。意識形態形象,即是指塑造者根據本社會模式而重塑出的完全適用本社會化的異國形象;烏托邦形象,即用離心的、符合一個作者(或一個群體)對象一行獨特看法的話語來塑造出的異國形象。在跨文化形象學中,如果是丑化一國形象,則是意識形態式,如果是美化一國形象,則是烏托邦①。根據上述理論,為了更好地把握紀錄片對中國形象的塑造,本文將紀錄片對中國形象的塑造傾向分為“發展”與“強權”兩種框架。
本節通過內容分析法,對《超級中國》的八集,即《13億的力量》《錢的力量》《中國治世》《大陸的力量》《軟實力》《共產黨的領導力》《中國之路》《中國時代的開幕》所拍攝的中國形象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由于本文的樣本為視頻資料,與文本樣本的議題分析有所出入,因此本節將以紀錄片中每一個完整的敘事結構的片段作為一個單位進行分析,每一個片段均為一個完整的事件,或充分敘述了一個議題,按照一個分析單位體現一類議題的劃分方式,本文將八集紀錄片《超級中國》分成114個分析單位并對其進行編碼。
《超級中國》前面六集重點從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人口及資源這五個議題來介紹中國,而第七集《中國之路》主要是對前六集做一個總結概括,第八集《中國時代的開幕》則是請專家來對紀錄片進行討論。
在分別梳理“發展”和“強權”兩個敘事框架時,文章先按“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人口與資源”這五個議題對敘事內容進行歸類。“經濟”議題中,出現在“發展”的敘事框架里的一共有19個分析單位,占“經濟”議題的65.5%,出現在“強權”的敘事框架里的一共有10個分析單位,占比34.5%。“政治”議題中,出現在“發展”的敘事框架里的一共有18個分析單位,占“政治”議題的90%,出現在“強權”的敘事框架里的一共有2個分析單位,占比10%。“文化”議題中,出現在“發展”的敘事框架里的一共有19個分析單位,占“文化”議題的90%,出現在“強權”的敘事框架里的一共有2個分析單位,占比10%。“軍事”議題中,出現在“發展”的敘事框架里的一共有9個分析單位,占“軍事”議題的56.2%,出現在“強權”的敘事框架里的一共有7個分析單位,占比43.8%。“人口與資源”議題中,出現在“發展”的敘事框架里的一共有29個分析單位,占“人口與資源”議題的100%,出現在“強權”的敘事框架里的一共有0個分析單位,占比0%。
在“發展”框架中,這五大議題的分析單位一共有93個,占總的分析單位81.6%。也即是說,《超級中國》中“發展的中國”這一形象占了絕大多數的篇幅。其中在人口與資源議題上,紀錄片對中國形象的態度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在政治與文化議題上,紀錄片對中國想象的認可度高達90%。軍事方面則是《超級中國》最不認可的部分,尤其體現在在南海事件、釣魚島事件以及巴拿馬運河事件上。
而在“強權”框架中,紀錄片運用了21個分析單位對中國形象進行“強權化”塑造,占比18.4%。其中,軍事是最被“強權化”的議題,經濟僅次于軍事議題位于第二。人口與資源議題在“強權”框架上的頻數是0,可見韓國人對于中國的人口與資源并沒展現出否定的態度。
由上述“發展”與“強權”兩個框架可知,《超級中國》中的中國形象是烏托邦與意識形態的“兼容式”,但體現“發展的中國”的篇幅明顯比體現“強權的中國”多,其中,“強權的中國”主要在經濟以及軍事的議題中進行敘述。
紀錄片的語言系統由“畫面+解說”構成,畫面語言包括畫面鏡頭與畫面細節,在畫面鏡頭分析上,本小節主要對長鏡頭與蒙太奇進行分析。
長鏡頭理論是電影理論學家安德烈·巴贊首先提出的,他認為“電影的特征就其純粹狀態而言,正在于攝影嚴格遵守空間的統一性,而自始至終保持空間統一性的方法就是使用長鏡頭”②。長鏡頭通過對一個動作或事件不間斷的拍攝,從而實現時空的連續性,更能呈現情節。
在塑造一個正在發展的中國時,《超級中國》多次采用景深長鏡頭來拍攝中國,使畫面更有莊重感。例如在《共產黨的領導力》這一集中,長鏡頭將升旗儀式的宏大規模展現在觀眾眼前。在拍攝故宮時,也同樣是采用景深長鏡頭俯拍,展現出故宮雄偉的氣勢。長鏡頭的采用還體現在對中國橫店電影城、海南海軍基地、黃土高原等地貌、港珠澳大橋等交通樞紐的拍攝中,更突出中國雄厚的歷史積淀與宏大的空間感。
在塑造一個強權的中國時,紀錄片多次采取對一個事件不間斷地進行拍攝的長鏡頭手法。例如在第一集中,便將在濟州島免稅店購買化妝品的場景一氣呵成拍攝下來,通過畫面觀眾可以看到人山人海、雜亂無章的免稅店現場,這樣的拍攝更能引發韓國民眾對中國消費者的反感。
對于蒙太奇理論,蘇聯導演普多夫金這樣定義:“將若干片段構成場面,將若干場面構成段落,將若干段落構成一部片子的方法,就叫做蒙太奇。”③在拍攝中,拍攝者將內容分為多個鏡頭,再按照創作者的意圖重新剪輯即為“蒙太奇”。“蒙太奇”可以利用對比、沖突、隱喻、平行等技巧來增加作品的戲劇性效果。
在塑造一個發展的中國時,例如在《大陸的力量》中,為了突出中國氣候的多樣性,鏡頭首先拍攝位于寒帶的積雪森林,緊接著鏡頭切換成位于溫帶的楓葉林,接著是切換到位于熱帶的椰子樹,然后是切換到高原,最后是以沙漠的鏡頭結束。在《軟實力》拍攝郎朗的鏡頭中,也是先通過拍攝北京奧運會舞臺上舞蹈歌唱表演的場景,再將鏡頭聚焦到正在演奏鋼琴的郎朗身上,以此來呈現一個在世界舞臺上演出的中國藝術家形象,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在塑造一個強權中國時,例如《共產黨的領導力》中李雪因為無戶籍而影響生活,紀錄片首先將鏡頭聚焦到正在一個破爛的房子里炒菜的李雪,然后又切換到正在哭泣的李雪母親,最后將鏡頭切換到躺在醫院病床上的李雪父親,通過三個鏡頭的切換,來呈現出一個因為計劃生育而無法得到戶籍的窮苦家庭的生活狀況。
聲音語言是對畫面語言的進一步闡述,與畫面語言在紀錄片中構成一個整體,起到了補充畫面信息,延續觀眾注意力,以及氣氛渲染的作用。紀錄片中的有聲語言又可以分為解說詞與同期語言,例如獨白、對白。
在塑造一個正在發展的中國時,紀錄片運用解說詞來渲染激昂的情緒。例如在《共產黨的領導力》中,紀錄片在敘述中南海時,解說詞這樣說道:“從紫禁城東門往右看,就可以看到如今中國最高權力的象征,這就是中國的政治最高權力地區——中南海。”在講到老共產黨員對黨的深刻感情時,解說詞說道:“這個展覽展示了中國近現代史的復興全過程,更是著重記錄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的豐功偉績。經歷過那段崢嶸歲月的老人觀光此地難免感慨萬分。”
在塑造一個強權的中國時,在第一集《13億的力量》中開篇就說道:“之前濟州島接待的中國游客有286萬人,他們到這里就沒有把錢包關上的意思。”以此來表明中國人口之多以及中國的購買力之強大,而“他們到這里就沒有把錢包關上的意思”在感嘆之余,也有些許創作者對中國人到韓國購買大量商品行為進行諷刺的味道。此外,在《中國治世》這一集中,在介紹我國國慶閱兵式和軍費投入資金的片段后,解說詞說道:“只看軍費開支也能感受到中國的擴張”。這些帶有負面傾向性的解說詞無疑是將中國塑造成一個利用錢來向世界擴張的形象。
除此之外,數據資料在《超級中國》中也大量被展現。在塑造具有強大經濟實力的中國時,例如第一集《13億的力量》中談到中國的消費能力,解說詞說道“阿里巴巴雙十一30分鐘成交量達到100億”“中國10億以上先進資產家240萬名”。在塑造一個軍事強權的中國時,則是通過圖表將中國與美國的軍事實力進行對比,得出了中國軍事實力僅次于美國這樣一個結論。
《超級中國》中對白的形式較少,主要集中在第八集邀請專家學者一起討論中國問題中,前面七集主要采用訪談的獨白形式。以第一集《13億的力量》為例,該集一共采訪了34位能體現“超級中國”的代表人物,8位專家學者。這些代表人物多維度講述自己與正在崛起的中國之間的聯系,容易觀眾產生共鳴,更具有真實性。例如,企業家李啟霞說道:“有自己的公司,有奔馳寶馬等好多名車,還住著別墅,像我這樣的很多很多……”通過這樣的話語,容易引發韓國觀眾對超級中國的驚嘆,甚至容易激發韓國民眾的危機感。另一方面,專家學者對超級中國的評價大多分成兩派,一派是肯定超級中國的積極作用,認為中國的強大也給全球帶來了機遇;另一派是對超級中國憂心忡忡,認為超級中國實際上是向強權中國發展,會給世界帶來危機。
通過敘事框架的解構以及視聽語言的分析,可得知該紀錄片通過長鏡頭與蒙太奇的畫面語言技巧,以及解說詞和對白的有聲語言技巧,在呈現一個“發展”的中國的同時,背后也隱喻著一個“強權”的中國。《超級中國》播出后,在韓國得到強烈的反響,通過對這部“外國媒體人看中國”的紀錄片進行敘事框架與視聽語言的分析,我們也能更好地把握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
注釋:
①[法]讓·馬克·莫哈,孟華.試論文學形象學的研究史及方法論[J].中國比較文學,1995(1).
②潘天強.西方電影簡明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85.
③[蘇]普多夫金.論電影的編劇、導演和演員[M].何力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