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含(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1)
從小時候對生命本身的不做約束,到要求確立道德的自我,再到成年人復雜的角色扮演,可以看到道德教育的發展不是一步到位的過程,而是具有階段性的特征。在西方,心理學同樣對道德理論進行了一定的探討。道德階段發展理論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是當代西方學校德育流派中十分經典的德育理論。而通過再研究皮亞杰和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也能夠為當代社會培養青年成長成才提供參考和啟示。
所有道德行為都不是按照具體規則由主體機械地制定的,而是分析和決定自身、事件、他人等因素的結果。個人道德品質的水平的不同正是而是因為道德認知水平的差異。關于道德認知的目標,皮亞杰在《兒童的道德判斷》中將之表述為人們內心里創造對一切規則背后的理想模式的意識[1]。人在對善惡是非的行為準則及其意義產生認識后,其道德觀念和道德評價反應到現實生活中,在價值沖突中培養自主性的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這體現了道德教育的超越性。
《當代德育基本探討》中指出,“道德,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是對可能世界的一種把握。道德所反應的不是實是而是應是,它不是人們現實行為的寫照,而是把這種現實行為放到可能的、應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審視,用應是、理想的標準來對它做出善、惡的評價,并以此來引導人的行為。”[2]美國學者霍爾?戴維斯在給出道德思想的中性的一般定義時,也提到了“可以把道德觀點看作是對個人和社會理想結構的一種接納,而個人和社會的這些理想便形成了一個人自己生活和他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綜合觀點。”[3]由此可見,道德不僅僅是一個人關于自身的判斷,更具有社會性,帶有一種“應當如何”的期望與關切,人需要受到教育、尤其是需要道德教育來實現這種對“可能世界”的選擇,并通過奮斗和努力將它投射進現實。
道德認知可以實現青年理想與實踐的統一。理想的實現既要依靠客觀的物質條件,也需要個人的主觀努力,而缺乏正確合理的個人道德理解、道德情感和道德將導致知識和行動之間的脫節。因此,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必須要具有一種正確合理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仰創造強大的實踐動力。青年需要做出真正的道德行為選擇,在正確的道德認知下做出有道德和有意義的事情。
皮亞杰和柯爾伯格都認為,道德發展的動力來自于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道德是一種非權力的規范,道德素質的培養也是一個復雜、反復的過程。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的組織,而社會組織中又需要共同的行為準則,因此,道德本身是由外在的社會要求和人的內心驅使共同支持的原則。
道德教育在青年人健康成長的過程中通過他律和自律兩種路徑發揮著重要作用。皮亞杰指出:“兒童責任感最早期是他律的”[4],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通過教育實現道德的自律。一方面,正如柯爾伯格所認為的那樣,課堂和學校的道德環境是道德判斷發展的關鍵,學校為學生提供發揮各種作用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民主和集體的理解[5],促進道德發展。這也正是一種集體環境中他律所產生的作用。當社會有良好的價值導向時,青年也會在這一環境中逐漸培養起符合社會要求的價值觀念,規范自己的行為。青年們也在社會實踐中檢驗自身所學習的道德教育理論是否真實,得到直接的經驗,最終才能把道德認知內化為自身的品德,在成長過程中逐步轉變為一個身心健康的、品德高尚的現代青年。
另一方面,在逐漸形成完備的道德認知和情感后,青年人的良好道德可以促進自我完善,并且能夠做出正確合理的道德判斷,引導他們做出正確的行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需要用正確的思想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才能成長成才,為祖國和人民服務。因此,道德認識發展理論可以幫助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總而言之,現實世界的人不能割斷與周圍的聯系獨立存在,而青年人是社會共同體的成員,通過社會才能生存和發展自己,所以必須遵從社會的秩序和要求。道德認知發展無論是在公共還是私人生活中都為青年提供和價值指引和行為規范。同時,青年也在成長過程中將外在的道德要求內化為內心的道德準則,意識到自己應具有的向善的價值取向。因此,要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須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使青年在自律和他律的共同作用下,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實現自己的道德價值,在新時代努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道德認知發展理論認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僅要基于成熟的道德思維概念,而且也要求對這種思維發展的過程有一定的認識。為了使青年朝著成熟的道德思維發展,首先要判斷當前道德思維的特點,其次要了解下一階段的道德目標,幫助年輕人沿著道德發展的軌跡成長。
皮亞杰本人也正確地將這些階段描述為一個前后相繼的連續過程:從自我中心主義,到一個他律—權威主義的階段,再到一個自律和合作的階段。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模式在皮亞杰的基礎上,通過設計一些道德兩難故事,來使兒童、少年和青年聽取后作出判斷,由此提出了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有三種水平、六個階段。道德發展論也是柯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柯爾伯格認為,道德的發展是按照順序進行的,其階段也是不能夠跨越的。每一個階段相較于前一個都更全面、更清晰。他通過了解兒童的發展階段、通過提出高于這一階段的要求來促進道德發展,因此,教育者也應該通過向學生指明高一層次的發展階段來引導學生的成長。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對如何培養一個優秀的公民所具有的借鑒意義。威廉·馬克威克在《公民的誕生——美國公民培養讀本》中從德育的角度出發,闡述了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應當如何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其成為一代具有綜合素質且全面發展的公民。作者將其劃分為四個篇目,分別按照人的成長過程劃分為“兒童篇”“青年篇”“成人篇”,闡述了每一個成長階段所需注重的問題,最終落腳于“公民篇”。除了作為緒論的第一章,他在前三篇的每一個篇目中每章都以一種品質或能力作為標題,概括了一位公民所應具備的健全人格。馬克威克認為,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兒童時期所應當具有的品德是觀察、順從、坦率、關愛、快樂、愛美、好學,青年時期所應當具有的品格是勤奮、抱負、專注、自制、堅持、迅捷、誠實、禮貌、無私、自尊、道德、熱情、勇氣、自立、謙卑、誠信,成人所應當具有的品質是秩序、敬畏、感悟、責任、節制、愛國、獨立和理想。他在肯定了人的道德追求的基礎上,提出了人的最終發展目標:“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可能是人類的最高成就,它自身就包括我們所有渴望的東西。因此,我們最終也是最急迫的渴求就是這種更高質素的人類。”[6]按照柯爾伯格的理論,在道德發展的前習俗水平,兒童正處于一種道德定向的階段,因此,這一水平的道德觀念也是外在的。兒童需要觀察世界,服從權威和權威所指定的準則,因此要懂得順從,要去通過學習來進一步認識世界。而在兒童們逐漸考慮到他人和社會的要求后,開始按照期望去行動,進一步培養出新的優秀品質。當一個人繼續成長,那么他就該認識到尊重規則的重要性,學會遵守法律和秩序、懂得敬畏、承擔責任。到了后習俗水平,隨著道德認知的進一步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規則和法律并非一成不變,而要有獨立的思考,學會分辨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強加于人的。最終,能夠對德性的本質加以理解,心懷道德理想和倫理原則。從這個過程上來說,馬克威克對于公民不同時期的培養與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論是相符合的。
公民作為社會共同體的充分參與者,本身具有積極參與政治事務、維護公共利益的責任和義務,法律層面上也規定了其身份各項應當具有的權利。為了使公民合乎情理地使用權利,除了外部的規定所賦予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之外,公民自身還應具有能夠做出合理判斷的能力和優秀的品德,才能促進社會的共同發展。在西方國家,受到政治自由主義的影響,有學者認為應將個人價值觀交給個人,而公共機構不予干涉,這也就造成了“好公民”與“好人”、公民教育與道德教育之間的背離。但在理論和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認識到,這兩種路徑之間存在價值關聯,私人價值觀與公共價值觀事實上存在統一性,公民的個人品質正是民主的、和諧的社會的起點和基礎。
因此,對于青年的培養要符合人的道德發展規律,逐步提升個人素質,才能最終使一位優秀公民逐步“誕生”。從皮亞杰和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出發,可以得知每個人都會經歷道德的發展,并在逐漸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調整自身的道德原則。人在逐步接受世俗后也最后要能超脫于世俗,認識到有一些原則是高于底線共識的。雖然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道德觀點,但是剝離了特殊性,有一些共性向善的原則是不會變化的。這是就一種道德的自覺。而最終柯爾伯格所希望的、只有少數人能達到的境界,也是在脫離了他律后,人要能夠意識到一些更高的原則并實現自律,這也是道德發展的最高階段。事實上按照這樣的要求,在現有的秩序之外,推動社會契約不斷完善,促進共同體的發展,更要提升每一位青年的個體自覺。而培養一位全面發展的青年,需要符合人的道德本身的發展軌跡,注重教育的層次性,對處于不同階段的人提出不同的道德目標,并促使青年的向善發展,使之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只有這樣,青年人才能最終成長為一位自覺的優秀的公民。
注釋:
[1]【瑞士】皮亞杰:《兒童的道德判斷》傅統先、陸有銓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479頁
[2]魯潔:《當代德育的基本理論探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頁
[3]【美】霍爾?戴維斯著、陸有銓、魏賢超譯:《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2頁
[4]【瑞士】皮亞杰:《兒童的道德判斷》傅統先、陸有銓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24頁
[5]郭本禹:《道德認知發展與道德教育:科爾伯格的理論與實踐》,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31頁
[6]【美】威廉?F?馬克威克、威廉?A?史密斯著,戚成言、袁利丹譯:《公民的誕生——美國公民培養讀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