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洪君(南充市高坪中學,四川 南充 637100)
音樂是無邊無際的海洋,人類就像是大海中的浪花,海給了浪花生命,就好比音樂伴隨著我們成長一樣。它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音樂課程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
音樂課是一種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中的美和情感,讓其被音樂中所表達的真善美吸引、陶醉,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情趣,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在音樂課中,學生不僅能了解中國民族音樂,培養愛國主義情懷;還能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這將會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
音樂課的功能與作用給予了我們在音樂教學中諸多的建議,那么在實際中它又是怎樣實施的呢?在中國東西部經濟文化差距逐漸縮小的21世紀,還有很多地方在教育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接下來就我自身經歷談一談貴州農村初中音樂教學的現狀。
雖然在很多網頁、書刊上都能瀏覽到很多關于農村教育狀況的相關描寫,我所列舉的是自己調查和體驗而總結得來的。
農村初中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與當前部分地區的“應試教育”有相當大的關系,教育主管部門與大部分學校領導對包括音樂、美術、體育在內的所謂的“副課”重視程度不夠。從我所了解的周邊鄉鎮中學來看,大部分學校對音樂課的開設漠不關心。很多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都比較低,認為音樂課與孩子的成績沒有關系,并有家長認為開設音樂、美術等課程是浪費時間。農村的初中學生由于受各方面條件限制,對音樂課的認識也不夠,甚至有部分學習較好的學生認為音樂課的開設沒有意義,而學習成績中下的學生則以音樂課為“樂趣”。很多學校音樂課的開設基本拿來用作自習,還有一些學校基本不開設音樂課。一些學校每當在期末時,音體美等課程很自然地被主課代替,不時引來學生們的陣陣抱怨。
據調查,貴州省遵義縣農村的孩子對音樂是比較向往的,但他們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樣進行正規的訓練,只能通過電視這唯一的媒介來了解音樂。孩子們沒有老師正規引導,從小受一些流行歌曲的影響,不能體會到音樂的真正藝術內涵,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我國的教育經費投資一直是國家財政的重要開支,但存在著資金大多流向城里的學校、重點學校的問題,一般放在主科目上,很難顧及處于弱勢的農村初級中學,更不要說農村初中的音樂課程了。近年來,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分派到農村中小學的經費在逐年增加,但此部分經費大多都用于校舍的改造擴建、實驗室的改造擴充和主課的建設,而用于音樂教學設施的經費微乎其微。在貴州農村,鄉鎮初級中學音樂的教學設施最多是一架電子琴,絕大多數僅限于一臺錄音機,而電子琴一般也都用來當做擺設,很少有老師上課會利用它。到村級初中,則連錄音機等最簡單的教學設施也沒有配備,更不用說專用的音樂教室及配套設施了。在我支教的貴州省遵義縣馬蹄中學,做到人手一本音樂教材,大多都是兩三個學生共用一本音樂書。在這樣的環境下,相信音樂課程對孩子們來說也不會有多大的吸引。
據了解, 貴州省遵義縣農村初中的音樂教師中高學歷的少之又少,絕大部分只是中等師范或大專學歷。一些音樂教師沒有專業學歷,有的更是兼職音樂教師,還有部分不喜歡音樂教學工作。許多教師文化素質低、音樂知識面窄,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學習與訓練,缺乏歌唱、演奏、即興伴奏等音樂教學的基本功。農村音樂教師絕大部分認為自己的職業無發展的前景,對自己的將來不抱有任何希望,因此缺乏鉆研音樂教學的動力。還有部分專業素質高一點的老師不愿意到農村任教,認為在農村任教會埋沒自己,缺乏奉獻精神。就遵義縣馬蹄鎮中學來講,一年前學校還有一位專職音樂教師,今年也調走了,目前馬蹄中學的音樂課全部由班主任代上,基本沒有音樂知識能在孩子們心中流動。
音樂課在許多情況下會有集體活動,這種相互配合的群體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于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將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煉和發展。
在貴州農村初中學習中,學生很少有機會參加音樂活動,很多活動全被安排在縣級或市級的學校,這樣對農村的學生很不公平,就算農村的學生有機會參加,也只有那么幾個,其他的學生就只有羨慕,這樣不能調動學生對音樂課程的積極性。那么,我們將如何進步,如何改善這些現狀?
1.因地制宜實施《音樂課程標準》
在條件稍微好一點的學校,每星期定期開設音樂課,教師盡量按照《課標》來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音樂積極性。如沒有條件實行,只能期待將來會有好的機會來伴隨孩子們成長。
2.多組織定期與不定期教學質量考核
為了避免一些學校的應付考核,教育管理部門應多組織一些不定期的臨檢,這樣才能更全面的檢驗該學校的教學質量。
雖然音樂課是副科,但也需要一定的專業教師來培養學生,隨著時代的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已變得越來越重要,相關的音樂知識是有必要懂的,所以一定要改變“音樂課不重要”的教育觀念,要注視音樂教學。
在學校應該配備必要的音樂教學設施,比如鋼琴等,培養學生準確的音樂辨析能力。有條件的地方,還用配備多媒體設備,供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
1.提高自身素養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教會學生音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級音樂與其他藝術的聯系等,學習和了解音樂基本表現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旋律、和聲等)和音樂常見結構(曲式)以及音樂體裁形式等基礎知識,有效地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形成與發展。要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征,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將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2)培養學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學習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樂聽覺感知基礎上識讀樂譜,在音樂表現活動中運用樂譜。認識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聯系,感知不同藝術門類的主要表現手段和藝術形式特征,了解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聯系。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認識視野。
(3)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通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應設定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情景,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
2、教師做到以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1)在教學內容上,倡導音樂與相關文化有機結合
音樂與相關文化的有機結合,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體現,主要涉及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姊妹藝術、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等方面的教學內容。無論是在配樂詩歌的意境體驗時,還是在韻律操中感受不同節奏情緒的音樂;無論是通過物理學中對聲樂的物理屬性的認識,還是通過學習不同歷史、地域和國家的音樂了解其風土人情,認識其不同文化背景等等,音樂與其他文化互相作用和互相影響。
在這種以音樂文化為主線的教學活動中,既有利于提高學生音樂文化素養,拓寬學生的視野,也可以藝術化的方式促進學生對交叉學科的理解,更有利于培養現代社會所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2)在教學形式上,創造多渠道的音樂教育教學活動
音樂是一種有聲的文化,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不僅是在教室里的藝術,還應該帶著學生到戶外感受大自然的音樂藝術。
在課堂上安排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寓教于樂。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各項音樂活動中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利用相關器具,比如塑料瓶、玻璃杯之類的,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在學校內開展多姿多彩的課外音樂活動,比如組織各種類型的音樂興趣小組,合唱隊(團)、舞蹈隊、樂隊等。此外,“每周一歌”、“音樂板報”、“音樂競賽”、“文藝匯演”等音樂活動的開展,也能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積極開發與利用校外音樂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參加校外的社會音樂活動。
(3)在教學手段上,注重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現代教育技術能夠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既可以展示音樂教學中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音樂文化知識,開拓學生音樂文化視野,還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學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音樂的表演、創作等,進而更好的感受和理解音樂,提高學習效率。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錄音、錄像等現代教育技術記錄音樂教學過程,供課后分析,相互交流、總結教學經驗和成果,提高業務素養和教學水平,促進音樂教學改革,提高音樂教育質量。
學校多開展活動,設立獎勵辦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活動,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用多樣的互動活動,調動課堂活躍的氣氛。針對個別學生的特長,充分發掘學生的音樂潛力,注重并鼓勵個性發展。課堂教學是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渠道,學校和教師要為全體學生提供足夠的音樂教學時間、空間和條件。
結語:21世紀,是人才輩出的時代,時代賦予了我們使命感。作為21世紀的音樂教師,應通過寓教于樂,以“情”感動學生心靈,以“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美”愉悅學生的身心,讓學生在體驗音樂的樂趣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為祖國的美好明天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