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郁旻(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00)
唐代著名畫家、繪畫理論家張彥遠的“書畫同體”是討論和證實中國傳統繪畫與書法關系的全部理論體系中最為中肯的。在他的著作《論畫六法》中他也列舉了非常多的例子,把他的理論主旨歸納為“歸乎用筆”,而且還擴大了領域,涉及了更多的方面,表示和說明中國傳統繪畫與書法藝術在藝術和美學上相互的共通之處。譬如南朝著名畫家張僧繇畫筆的“點、曳、斫、拂”就好像“鉤戟利劍森森然”“運思揮毫,意不在于畫”;另有唐朝大書法家張旭,由于觀孫大娘舞劍而使其草書長進頗大,豪宕感激;亦有唐代著名畫家既畫圣吳道子曾因觀裴旻將軍舞劍而疾筆作畫,俄頃而成等等,不勝枚舉。這么多例子主要就是想要表現,書畫家在自我主觀修養方面應該注重觸類旁通。張彥遠旨在申飭眾人們書法藝術與傳統繪畫藝術都是由意氣而成,以是應當必須充氣乘興,而非懦夫所能為。
此外,張彥遠曾經在鑒閱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所作的古賢像時有一段心得,可概括總結為:“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謂畫之道也。”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了解到,“畫之臻妙,亦猶于書”,這句話不只在說作畫的原理,也是在說書法藝術的道理,在字畫臻于至妙上,中國傳統繪畫與書法藝術是有相同的意氣理趣的。這與張彥遠所說的書畫同體的藝術理論是有相通之處的。
趙孟頫是元代著名的繪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在元朝眾多畫家中有較高的地位,名聲顯赫,是元代新畫風的引導者和重要的開啟者。他的主要藝術理論就是“古意論”和“以書入畫”。其中,“古意論”就是指在繪畫創作中,要尤為注意繪畫的傳統,要了解前人在繪畫創作中的經典之處,這樣在畫家的自主創作中才能有新方向和好的思路。“以書入畫”也是趙孟頫非常重要美學理論思想,該理論主要是指畫家在繪畫創作中要尤為注意中國傳統繪畫與書法藝術的關系,在創作中要將書法用筆引入到繪畫中,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兼具意氣和趣味,而不是單純的“描”、“畫”、“作”,在繪畫創作時應該同時兼具“寫”的意味,將書法的“寫”與繪畫中的“描”、“作”相糅合。將“寫”的傾吐,傾瀉的含義更進一步的賦予運動感,這樣才能創造出更有趣味的藝術效果,使畫面更有層次性,畫面內容更豐富,才能創作出古意和趣味兼具的優秀的藝術作品。
其實,從書法與繪畫二者的本質來看,中國傳統繪畫與書法藝術兩者都出自于中國遠古時期的象形文字,兩者在創作時所使用的工具,依靠的材料,用筆方法和藝術追求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并且繪畫與書法在筆墨運用與意氣趣味的表達上二者也都具有共性。
綜上所述,可謂書畫同源。
首先,在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中最講究的最重要的一個理論觀點便是“骨法用筆”。所謂“骨法”即是指在繪畫創作中的形體、結構、布局,此中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線條。線條是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任何一幅藝術作品中每一根“骨法用筆”的線條的長短,粗細,強弱皆會直接影響和作用于這幅藝術作品的成功或者失敗,由此可見線條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然而,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的產生就必需要用毛筆書法用筆從而勾畫出來。
其次,中國傳統繪畫與書法藝術二者皆是尋求筆墨意趣的藝術形式。只不過在書法中,創作時更加注重用筆的筆法,因此基本上算是以筆蹤為主要形式的藝術;而繪畫藝術則是一種筆墨兼具的藝術創作形式。在我國繪畫史上,畫家們經常將這兩種藝術形式聯系在一起,相互融合貫通,形成以書入畫獨特藝術形式,將筆蹤運動的書法律動感運用的繪畫中,使畫面中的線條更加有力、單純、強烈,從而使畫面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完滿,充滿變化和韻律,意氣和趣味兼具,賦予畫面一種更高品格的美感。
最后,中國傳統繪畫與書法其實是兩種相互影響極為深遠的兩種藝術。書畫同體,以書入畫的美學理論自古有之,在以后的發展中還可以繼續完善和發揚。書法中的線條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磨練,不僅豐富了自身的美感同時也對繪畫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和影響。中國畫在自身的發展中不斷的吸收和汲取書法線條的形式美和動感美,從而豐富了自身的藝術形式,使得中國傳統繪畫在自身的發展中有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綜上所述,書法藝術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書入畫和書法性用筆使中國傳統繪畫在繪畫語言和表現形式上更加豐富,從而推動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在現當代,在追求傳統繪畫求新求變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結合書法為中國傳統繪畫注入新的力量以求更好更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