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現代設計的歷史要追溯到工業革命初期,在現代設計史的書寫中“水晶宮博覽會”的展品所引發的爭論,被認為是現代設計的覺醒。設計的起點在歐洲,但是設計師真正成為職業化的是在美國。歐洲的設計師主要的組成是上層的社會精英,以建筑師、藝術家、大學教授為主,強調精英主義,設計的趣味主要是以個人表達為主,較少的考慮商業化。但是在美國,由于工業化的迅猛發展,以及大眾消費逐漸成為主流,設計師的職業化非常迅速。這一時期,涌現了很多知名的設計師或者設計事務所,如設計內容范圍極廣的雷蒙·羅威等。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的激烈,生產者認識到設計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設計開始逐漸成為幫助商業競爭的手段之一,“有計劃廢止”制度開始被企業普遍使用,設計的重要性也開始凸顯,并且設計的價值論也開始被討論。美國設計師雷納·班納姆認為,“我們生活于一個用完就丟的經濟中,這是一種其中我們的觀念與我們的所占的世俗財富的基本等級,取決于與之相對的消費能力的文化。因此,這要求產品被設計成符合短期有用的需求,卻要展示其質量所意味的永久合法性,諸如‘極好的’比例、‘純’形式等質量,很明顯是荒唐的”[1]在現代消費的語境之下,無論是設計師這種職業或者設計這種行為,在商業的驅動下,都發生了異化,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是符號化設計與瞬間化設計。
符號化設計,按照法國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的論述,“消費品在被作為一種符號進行消費時,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會地位和權力以及其他因素來計價的,而不是根據該物所包含的勞動價值來計價的”[2]。符號消費是現代消費的核心,對現代設計的影響很大。很多設計相關的文獻中,使用鮑德里亞《消費社會》中的相關論述來佐證觀點現象極為普遍。這也反映了由符號消費導致的符號性設計引發了很多專家學者的憂慮。首先,消費品外觀上的示差符號(物的第一層次符號),如造型、色彩、圖案、包裝等等,傳達了產品本身的格調、檔次和美感,已經成為消費的對象,也成為符號設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次,消費品的地位象征符號(物的第二層次符號),如消費品所代表的社會地位、身份和品位(即社會含義),以及與之相連的自鳴得意等心理體驗,也是符號性設計的對象和內容。如:品牌門店要設計成高端大氣的,讓購買者在購物的時候感到自己的社會價值的提升;購買產品的包裝經過專門設計,讓購物者在購買后提著購物袋回家時感到一種心理滿足,這時他/她購物的滿足感通過精致的包裝袋以及購物袋上的品牌標志加倍了。第三,符號性設計還體現于側重于消費環境的設計,作為消費的空間符號,同樣是設計的一個內容。例如,在豪華的酒店進餐,不但食品是消費的對象,而且酒店的氛圍和氣派也是消費的內容。在設計的領域上就是環境空間設計,由于過度的設計浪費,很多人反對這種針對空間的過度設計,“裝飾即罪惡”再次因為這種狀況被提出。
瞬間化設計,為了加快產品周轉,故意將產品壽命設計的較短,或者加速產品換代更新的速度,設計品的“保鮮期”非常短暫?!八查g化”概念由社會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未來的震蕩》中提出,“同單一物品保持相對長久的聯系的這種情況已經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在一個短的時期內同一連串的眾多物品保持聯系。”[3]阿爾溫·托夫勒曾在二戰之前,在汽車裝配流水線上工作過五年,“"我從社會的底層了解到工業社會的運轉模式?!盵4],他在工作中發現汽車更新換代非???,很多是調整了產品的外形,增加了一點性能額外功能就推出來了,試圖淘汰舊有系列。他當時觀察的特殊現象,在步入豐裕社會之后,成為了制造業的普遍現象,產品壽命的縮短成為了行業的共識。從服裝業到家具業到以換代速度著稱的電子產品。他們在設計之時,就已經被預設了壽命。如手機電池的壽命約三年作用,筆記本電腦電池的壽命約五年左右,汽車在使用五年后就發現會出現各種故障。人們也逐漸養成了用畢即棄的習慣,一次性用品是80年代引入中國,90年代開始進入中國家庭,到現今為止2018年,中國的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增長了200倍,其增長的原因,有電商迅猛發展、外賣行業的新興等。[5]在農耕社會,有祖傳三代的農具或者家具是常見的事情。設計現在的側重開始改變,牢固耐用型設計在豐裕社會顯得有些過時,產品壽命被設計的一短再短。法國社會學家費德里克·貝德伯格在他的轉型之作《¥19.9——頂尖廣告高手自爆行業內幕》小說中夸張又真實的表達了“我是個廣告人,不錯,我污染這個世界。我就是那個向你們賣垃圾的家伙,讓你們夢想那些你們永遠得不到的東西……當你們省吃儉用,終于買下夢想的汽車,也就是我在上次促銷中推出的那種,我卻早已讓它過時了。我總是比你們更時尚,更超前,而且總讓你們望塵莫及。奢華榮耀是人們永遠無法抵達的國度。我用最新的時尚來毒害你們,而新時尚的好處就在于無法維持,總會被另一個更新的時尚所淘汰?!盵6]瞬間化設計滿足了人們對物品的無窮占有,不斷的淘汰舊產品,生產新產品。在這種無盡的循環中,加快了對地球資源的消耗,批量生產的工業品被批量淘汰,造成大量的污染,對我們生存的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
注釋:
[1][美]斯蒂芬·貝利·菲利普·加納:《20世紀的風格與設計》,羅筠筠,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07頁。
[2][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 ,劉成富 全志剛,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57頁。
[3][美]阿爾溫·托夫勒:《未來的震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0頁。
[4][美]阿爾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聯出版社1990年,第29頁。
[5]吳學安:《與一次性物品說再見》,中國婦女報2018年6月19日008版。
[6][法]費德里克·貝德伯格:《19.9——頂尖廣告高手自爆行業內幕》,孔麗葒譯,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