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葉(西安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4)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歷史悠久并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藝術形式之一,中國戲曲歷經千年發展歷程,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精神文化面貌,代表著中國人獨特的審美意蘊,滋養著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中國戲曲,萌發于古代先祖最原始的勞作、祭祀等生產生活活動,從起源之初就是人們探究天地奧秘,排解心中情緒的社會活動,原始的戲曲表達,多通鬼神之事,帶有強烈的神秘主義色彩,因而其表演形式遠離生活,充滿儀式感。后來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戲曲表演日趨成熟,漸為統治者所重視,進而日趨規范講究,與此同時,來自文學、音樂等眾多藝術形式的補益,也是由于表演藝術本身互動、外化的藝術特性,戲曲綜合性的特點越來越明顯,呈現出一種其他藝術所不具備的別樣的藝術魅力,而這種藝術魅力的集中體現則是演員的藝術形象塑造。
作為演員,表演與塑造人物的前提是要充分的理解角色,充分掌握人物的社會身份、性格、心理發展變化,從對角色的體會開始,到深入理解角色,進而運用豐富的程式化動作與演唱去塑造人物形象,達到情真意切的真實藝術表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終極目的。一般來說,演員期望達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鮮活的樹立在舞臺上,必須要深入細致的研讀劇本,體會角色形象,體會角色與角色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在劇情發展中的人物性格變化,理解、體會角色以及塑造角色,首先就要深入的了解角色在當時當地的處境,把握認為內心情感的細微之處與復雜表現,對于情緒變化的細微之處,尤其是要深入理解,準確拿捏。先輩有訓:“戲”在于“細”,戲曲表演的細微之處見功力,而表演的細節之處最能抓人感人。因而,全面、準確、細致的理解人物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關鍵。
塑造成功的藝術形象,回歸到戲曲藝術的本體,是對劇本與臺詞的深入理解,了解文字之外的意思,即“潛臺詞”。我們演員拿到劇本之后,不能急于去排戲,而是要整體的去通讀劇本,從各方面去理解,去感受,感受所飾演的角色形象特點,感受在人物所處的時代、環境中人物合理的心理以及外在表現。在此,我們要以生活為師,體會角色的臺詞、心理變化是否符合生活與情感的真實。同時,我們要始終回歸到戲曲藝術的本體,悉心設置人物的舞臺動作,將內心的情感變化準確體現在我們的程式化動作中,這是我們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們回歸到戲曲以歌舞演故事這一本體藝術特質的需要。在塑造人物時,演員對角色的感情和內心把握的愈加準確,他的肢體語言和神情就愈豐富,就愈能傳神的進行藝術表達,從而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在秦腔《游龜山》中,田夫人出身書香門第,是江夏縣令夫人,她端莊賢惠,溫婉平和,在《二堂獻杯》一折中,田夫人本是懷著一顆思兒心切的心,其子田玉川打死帥府公子,亡命天涯,生死未知,而當聽到漁家女胡鳳蓮用她的聰明才智救下了自己的兒子的時候,她滿心歡喜的用了一段歡音二六板唱腔“好一個英明女,有識有膽,救我兒果算的女中英賢,男和女患難中相親相愛,他二人在船艙必有牽連,這件事還要我一一判斷,回頭來把漁女細問一番”就這么幾句唱腔體現出田夫人當時激動欣喜的心情。此時,人物形象的表達得益于唱詞的內容,這是劇本強烈文學性的體現,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歌舞演故事的形式回歸于美妙表達的落腳點一定是在演員的表演上。劇中田夫人的心理變化,經歷了從擔憂到疑慮到抒懷的過程,從聽了胡鳳蓮的陳述之后,她終于滿心歡喜有了這么一大段的唱,在這段表演中,每一句唱詞伴隨著不同的手勢與眼神的動作,傳神的將自己內心的心理活動表達的淋漓極致,增添了不少喜感,引起觀眾極強的共鳴。
戲曲表演中,一招一式,一顰一笑都是戲,都是促進事件發展、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情感主旨表達的重要形式。在《二堂獻杯》中,田夫人節節逼問胡鳳蓮和田玉川夜半三更在船艙之事,在這幾句對白中,三次挪椅子、移身的動作和疑問、欣喜、贊賞等眼神的變化,傳神的將田夫人在得知兒獲救并和胡鳳蓮私定終身的姻緣之喜后,將田夫人善良熱情的人物形象和為人母的心理準確的表達出來。
在表演中,人物的每一個神情、動作首先要考究,首先要遵循戲曲藝術創作中長久以來的規范程式,這是戲曲藝術傳承千年的核。同時戲曲的發展亦要學會“不破不立”,即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進行新的創造,這份創造來源于生活的真實,真實才會好看,同時落腳點回歸到情感的真實,真實才能感人。這是藝術“真善美”的基本訴求。
在傳統戲曲逐漸式微的當下,我們戲曲演員應苦練基本功,以生活為師,敬畏傳統,真正的擔負起戲曲振興和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使命,薪火相傳,創造無愧于偉大時代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