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靜(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453)
在漫長的西方音樂歷史發展中,產生過諸如彌撒曲、清唱劇、藝術歌曲、歌劇等多種聲樂音樂體裁,歌劇便是其中最重要的音樂體裁之一。歌劇以其優美的音樂與極高的觀賞性給歌劇愛好者帶來全方位的視聽感受,是藝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音樂專業學生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如何走進歌劇藝術殿堂,理解歌劇音樂內涵,領略歌劇藝術的神奇魅力,成為歌劇愛好者與音樂專業學生的迫切需求。
歌劇是以歌唱為主要表現手段,將戲劇、詩歌、音樂、舞蹈和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是以音樂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劇。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
西方古典歌劇起源于16世紀末的意大利,19世紀為其發展最為輝煌的時代。在漫長的歌劇發展史中,產生過多種類型的歌劇,如正歌劇、喜歌劇、大歌劇、抒情歌劇、輕歌劇、樂劇等。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類型的歌劇,均有著不同的時代特點和藝術特點。如正歌劇常以神話或重大歷史故事為題材,演出場面人物多、場景大、氣勢宏偉,在演唱上,用詠嘆調抒發主要情感,用宣敘調展示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如普契尼的《圖蘭朵》、威爾第的《阿依達》等;抒情歌劇是一種劇情帶有濃郁的抒情格調和現實生活氣息,歌劇旋律悅耳、優美并易于記憶,常具有傷感色彩的歌劇風格,如古諾的《浮士德》、瑪斯奈的《曼儂》等;喜歌劇和輕歌劇劇情詼諧幽默,常有諷刺意味,常以民間生活故事為主要題材,故事情節生動活潑,人物性格鮮明,如莫扎特的喜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約翰·施特勞斯的輕歌劇《蝙蝠》等。歌劇音樂的構成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部分。聲樂部分包括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朗誦等,器樂部分包括前奏曲(或序曲)、間奏曲等。在歌劇的聲樂部分中,最引人入勝的是男女主人公演唱的詠嘆調,通常篇幅較大且富戲劇性,集中體現主人公的形象或心理刻畫,旋律性強,表現力豐富,是展示歌劇演員歌唱才華的重要途徑。此外,還有多種重唱形式,同時表達多人的內心情感。歌劇中的合唱更是歌劇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描繪意境、營造氣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宣敘調也是歌劇中的一種重要的歌唱形式,通常稱為“朗誦調”,旋律接近于說白,節奏較自由,是歌劇中發展戲劇情節的重要途徑。
由于歌劇是一種高度概括、凝練的藝術形式,通過虛擬化的手法,把劇中人物生活的廣闊空間濃縮到幾十平米的舞臺上,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生活經歷濃縮到幾小時的演出時間上,因此,在情節上往往有跳躍性,如果觀眾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勢必造成理解的偏差。因此,對于一部陌生的歌劇作品,在欣賞之前,最好能夠先找來該歌劇的腳本以及有關這部歌劇的文字資料、影碟光盤等,提前了解該歌劇的創作背景、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對該歌劇的理解程度。如在欣賞歌劇《浮士德》前,先閱讀歌劇腳本,了解到該劇雖然取材于德國作家歌德的詩劇《浮士德》,但歌劇中并沒有刻畫浮士德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和他一生不懈努力的場面,更沒有表現原詩劇中浮士德體現出來的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進步知識分子的先進思想。而歌劇《浮士德》是圍繞浮士德、瑪格麗特和梅菲斯托菲勒三個主要人物展開,寫浮士德出賣靈魂與魔鬼交易后與少女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因此,在欣賞第三幕瑪格麗特的著名詠嘆調《珠寶之歌》時,既能感受到這首詠嘆調音樂所表現的少女瑪格麗特天真純潔的內心世界,同時也對該唱段預示的由貪圖虛榮釀成的悲慘結局有所體會。
詠嘆調是歌劇中主要角色的獨唱唱段,是作曲者根據劇情的需要為主要角色所寫的,是主要角色在特定情境中集中抒發內心感情、傾訴喜怒哀樂的重要唱段,是人物內心的獨白。詠嘆調的旋律優美動聽,強調聲樂演唱技巧,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可以說是歌劇音樂中的精華部分,因此,歌劇欣賞中對詠嘆調的欣賞應放在重心位置,它不僅藝術高超,格調清新高雅,而且著重表現了主人公內心復雜矛盾的心情,塑造出豐滿的人物形象,是戲劇沖突集中的表現。如柴可夫斯基的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第一幕第二場,自幼在鄉村長大的少女塔吉雅娜初識奧涅金時激動不已,為表白愛慕寫信時的情景,詠嘆調音樂將塔吉雅娜熱情的表白、煩躁不安的激動、對幸福的憧憬以及對幸福的無悔追求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歌劇中的重唱通常發生在主要人物的情感交融或是糾葛的時刻,它精簡了歌劇篇幅,直接表現戲劇沖突,它使幾個角色的內心世界同時得到展示并發生相互影響,深化了歌劇內容的表現。如古諾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一幕第一場,羅密歐與朱麗葉初識時唱了一句歌謠式的樂句,朱麗葉重復了一次,之后,羅密歐用同樣的旋律表示他與朱麗葉心心相印,最后這對主人公以平行六度的二重唱結束了這段音樂。
合唱是歌劇音樂的一種形式,有其他音樂形式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表現功能。從審美意義上說,合唱的音響組合、和聲織體自有其相對獨立的形式美感,一曲曲恢宏的、深沉的、優美的合唱歌聲令人久久難以忘懷。歌劇中的合唱可以表現群體形象,可以描繪風俗背景、布局特定氣氛,可以敘述劇情,也具有結構功能。如普契尼《蝴蝶夫人》第二幕中巧巧桑穿上當初的婚服,懷著幸福的期盼,等待平克爾頓的歸來。她在月光下凝視前方,直至黎明時分,遠處傳來哼唱的漁夫號子,襯托出苦等一夜的巧巧桑有多么癡情。這支優美的合唱也反映了作曲家本人對蝴蝶夫人不幸命運的同情,對她真摯純潔心靈的贊美。
欣賞歌劇,除了欣賞演員美妙的詠嘆調、重唱、合唱外,更要欣賞演員惟妙惟肖的表演。表情上的東西、感情上的東西是相通的,是沒有國界的,觀眾會感受到演員的豐富表情,一笑一顰、舉手投足,總是盡可能地詮釋出音樂的內涵,帶動觀眾的情緒。如果我們在欣賞歌劇時能細致地觀看演員的表演,就能達到最佳的欣賞效果。
歌劇選材廣泛,內容豐富,既能表現人物較為復雜的思想感情,又能反映重大的社會性、哲理性問題。正如《歌劇概論》緒言中所述:“歌劇是一部百科全書,它記錄了大革命的雄偉,世紀末的傷頹,陰謀家的諂媚,有情人的苦悲;有賭徒的狂熱,有歌手的懺悔,有多余人的失落,有英雄的眼淚?!币嬲x懂歌劇這部百科全書,視覺與聽覺方面的感知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全面了解歌劇藝術的基礎知識、掌握歌劇欣賞的基本方法,并親身品味了幾部西方古典歌劇名作原汁原味地演出后,我們才能獲得全方位的情感體驗,才能感受到歌劇藝術的獨特魅力,才能真正理解歌劇藝術在音樂歷史的舞臺上經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當然, 隨著時代的發展, 特別是在當前國際交流頻繁的大背景下, 東西方文化之間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交流。東西方藝術在不失本色的前提下, 相互借鑒、相互吸收, 豐富了各自的藝術表現力和劇目生產, 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