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嘉琪(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IP,即Intellectualproperty,知識產權之意,也可理解為著作權、版權。IP電影近年來占據中國電影市場大量份額,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無論是小說、網游、動畫,都能作為IP被改編為電影或者電視劇作品。中國電影市場對于國內外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從擁有巨大粉絲群的《小時代》系列電影獲得票房上的成功開始,越來越多的IP電影不斷涌現,《何以笙簫默》、《梔子花開》、《七月與安生》等一系列IP電影都取得或大或小的成功。在獲得市場認可以及在電視劇領域屢試不爽的實踐之下,大量IP電影迅速進攻中國電影市場。令人擔憂的是,在IP電影猛烈的攻勢下,中國電影特別是優秀的原創電影已很少見。對于曾經創造中國華語電影票房紀錄的《捉妖記》,其續集電影《捉妖記2》雖然邀請到梁朝偉、李宇春加盟助陣,但劇情邏輯上的缺失使其沒能延續第一部的熱度。
中國電影的發展近年來波動較大,但整體趨于繁榮向上,各種類型電影輪番上映。2015年以來,中國電影可謂進入黃金時代,《捉妖記》系列、《戰狼》系列等IP電影占盡了話題榜。其中《戰狼2》更是一舉打破由周星馳電影《美人魚》創下的最高票房紀錄,輕松突破七十五億票房。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IP電影的勢頭暫時并不會減弱,其發展速度甚至會持續加快。
在IP電影井噴的同時,良莠不齊的質量卻引起廣大電影人的擔憂。在2018年,《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西紅柿首富》等非IP電影在質量方面均受到廣泛好評。與此相對應,仍有大量IP電影如《愛情公寓》、《后來的我們》等影片因質量、電影主題、價值觀等問題造成極大爭議。這些IP電影的目標人群直指與互聯網一起成長起來、已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主要消費人群的80、90后觀眾。這些IP電影制作成本低,但往往回收成本快,致使眾多電影公司和團隊都想參與進來分一杯羹??焖贁U張的電影資本和電影人的急功近利的心態,容易將IP電影帶入快餐式的創作環境當中,這也是造成如今電影質量良莠不齊的重要原因。這不僅反映了中國電影對于票房市場的過度追求,還映射出了新一代電影人貧乏的電影創作力
IP電影的出現,多依賴于文學的發展。一般來說,將有名的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有幾個好處。首先從改編劇本角度出發,對已有的電影故事內容框架,只需稍作修飾改編,即可作為一個完整的劇本,投入電影拍攝。從已有的文學作品中挑選題材,最起碼可以保證改編的劇本質量。再者,好的文學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內涵,更容易拍出較具深度的電影,挖掘更有內涵的電影題材。
而從制作方面來說,中國電影現在的發展追求市場利益的快速提現,很少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去創作一部好的電影劇本,從原有的文學作品資源中提取題材,是實現電影快速制作的有效途徑。而為追求市場利益,電影的制作在質量上卻跟不上,即使投入大量資金,也掩蓋不了制作粗糙這一缺陷,這也是現在電影投資越來越大,制作周期卻越來越短的原因。
從觀眾角度來說,IP電影本身具有一定數量的粉絲群,無論是原有作品、導演、演員還是角色,都自帶粉絲。如郭敬明的電影《小時代》系列,暫且不提這一系列電影質量的好壞,最起碼作為一部商業電影來說,他做得算是比較成功。這是因為,在《小時代》被拍成系列電影之前,就已經擁有龐大數量的書迷,再加上明星效應也為其帶去不少觀眾,這就是《小時代》系列電影得以延續的市場支撐力量。
近年來,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更有甚者,將中國稱為第二個好萊塢,由此可見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但這并不意味中國電影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頂峰,相反,國產電影仍然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然而,IP電影并不是振興中國電影的一劑良藥。相反,IP電影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電影原創力的發展,也助長了電影產業急功近利的風氣。IP電影因其制作周期快、效益高、見效快而被廣大電影制作商所青睞。這種具有“短、平、快”特點的制作方式,已被看成是電影制作的速成法,從IP資源改編劇本,尋找高人氣演員,到電影上映坐等粉絲觀看,仿佛成了IP電影的一條定律,操作雖然簡單,投資成本也不太高,卻往往能輕易取得高票房。而這種IP電影往往也只能在電影市場一輪游,畢竟觀眾也不會每次都為這種IP電影買單。
IP電影對于電影的負面影響,首先是對電影原創力的抑制和削弱。在中國,編劇的地位本來就尷尬,屬于電影制作環節中的弱勢群體。而IP電影的爆發,更是把編劇推向了一個更為邊緣的位置。以網絡小說為例,當一部網絡小說被購買版權,只需要讓原作者或者任意一個寫手將其改編成劇本形式,就可以投入電影制作中,完全抹殺了電影劇本所需要的創意。而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其核心恰恰就是創意,即現在所說的創造力。IP電影充分發揮了“拿來主義”的精神,將IP資源稍加修飾就投入拍攝,可想而知其中能包含多少編劇的創意思想。久而久之,編劇長期處于這種形勢下,其創作的積極性勢必會受到打擊。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精神追求越來越高,對于電影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電影行業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必定會加速挖掘更多的IP資源。所以在往后幾年的發展中,電影產業仍然會維持IP電影熱。但是在資本操縱下的電影行業,IP電影制作的質量必定有所下降,長此以往,觀眾對此類IP電影不可避免地產生審美疲勞,渴望觀看制作精良的高質量電影。所以不難知道,IP熱潮在國產電影發展歷程中并不會持續太久。
在2015年,“在IP熱潮下的電影創作之路高峰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編劇、影視機構共話“IP”,探尋中國電影的創作之路和復興之路。“優質IP首先是優質文學”。曾經創作多部電影和電視劇的知名編劇王力扶認為,編劇創造自己的原始熱門IP,應該從公共題材里提升、提煉出他人不可替代、難以模仿的內容,這才是創作。而編劇作為文字工作者,首先是要寫出高質量的、強悍的文字內容,其次要在內容誕生的時候多動動腦筋,使其傳播的可能性更大。
劇本乃一劇之本,可今年的國產IP電影卻飽受詬病,經常抱怨IP電影故事情節老套、錯漏百出。在這一背景下,制作方總是試圖通過購買版權或者與外國制作方合作,以此來實現國產電影的“成功”,而這個所謂的成功很多時候還摻雜嚴重水分。國產電影要走出這一困境,只有鼓勵電影劇本原創,激發中國編劇全體的創新熱情,引導電影人從真實可靠的生活經驗和故事邏輯中提取素材,挖掘更多符合我國國情的故事,用正能量故事展現人間溫情,才能提升國產電影的質量,才能讓國產電影持續繁榮,并發揮電影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觀眾所期待的電影,并不是通過幾天就完成的電影劇本拍攝而成的電影,而是期待電影人能夠在電影劇本上下苦功夫,不要照搬照套,愿意用幾年如一日的心思去打造一個劇本,真正創作出好劇本,拍攝出好電影。
總而言之,IP電影對于中國電影原創力的阻礙和抑制是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投資商還是電影人,制作電影都應該有長遠的目光。電影作為文化的傳承手段和人們的精神食糧,切忌急功近利。而對于中國電影在創作力方面的發展,則有賴于編劇、導演、制作人員以及演員對電影的熱忱與共同努力,使中國電影能夠朝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更有道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