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蚌埠龍子湖區文化館,安徽 蚌埠 233000)
今天人們在談論攝影的時候,攝影的概念已發生了巨變,這源于新媒體尤其是數字技術的進步。20多年的攝影演進與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150年攝影技術的演進路徑是罕有關聯的,它開辟了一條截然不同的新路。而今數字化帶來的是一場涉及影像的生產、傳播、標準衡量和價值重估的本質革新。傳統攝影與數字影像不存在承續關系,來自不同方向和渠道,各自具備沒有交集的歷史,生長成熟于迥異的兩個系統。
傳統的攝影創作,拍攝者要通過拍攝對象和決定性瞬間來進行攝影中的“攝”,然后通過暗房技術,完成創作者作品在攝影中的“影”,最終將現實場景轉化為視覺形象。雖然在暗房,創作者可以對作品進行拼貼和控制,但工藝難度相對大,創作空間相對小。新媒體時代,數字技術宣告了數字媒體藝術的誕生,攝影者通過數碼設備及圖像編輯軟件對攝影作品進行二次創作,超越了傳統攝影的本體特征,使攝影不僅僅能拍到實際存在的景象,還能捕捉到創作者想象的東西,甚至是內心的感悟,或是思想的展現。目前,國內一些藝術工作者正嘗試將數字影像技術應用于創作,用藝術創作反思當代文化現象和社會問題。
攝影術誕生之初,和繪畫一樣,是貴族享用的藝術。后來,擁有照相機的人越來越多,但因價格和技術門檻,攝影群體仍屬于小眾。數碼時代,“傻瓜”設置和無成本拍攝,攝影越來越大眾化,終于在智能手機時代,開啟了真正意義的全民攝影。任何人隨時都可拍出與有多年經驗的攝影師在品質上不分伯仲的照片。這如同攝影誕生時,攝影師對經過數十年訓練獲得豐富經驗的畫家的打擊一樣。數碼相機、智能手機的普及,攝影人的大眾化,鑒賞人的大眾化,讓大眾成為攝影文化的主體,為老百姓提供了話語空間。老百姓通過數碼相機、手機拍攝自己的點滴生活,配以生活感悟,然后通過網絡,經過各類手機APP的修飾發布,親朋好友甚至互不相識的人們在第一時間看到拍攝者的生活狀態和思想感悟。每個人都能通過攝影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通過各類圖片社交平臺的應用,人們除了看到彼此的攝影作品,還能互動點評,通過獲取好評和點贊,促進個人拍攝技藝的提升。老百姓也因此加強攝影知識的學習,推動了全民學攝影熱潮,這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攝影知識。攝影的數字化與圖片數字化傳播共生共存,引發了攝影文化嬗變,促進了攝影時代演進。新媒體為數字圖像提供了新的傳播方式,使得大眾能自主、自由地發聲,大家的話語也能傳播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刺激著攝影文化的重構。
傳統的攝影藝術工序較為復雜,難以大眾化,攝影藝術發展重任由小部分人承擔。新媒體技術實現了攝影作品的再創造,較多虛擬攝影題材,促進了攝影藝術發展。新媒體使得攝影者的作品更加個性化,這種個性化無法模仿,潛移默化改變著攝影理念。傳統攝影主要表現客觀事物的存在,而新媒體使得攝影能表現出拍攝者對客觀存在的獨到見解。數字媒體日益成為藝術工作者最好的表現媒介。圖片常用作事實的證據,而數碼技術的進步,使得修改圖像的成本和技術門檻變低,一些人往往會因為名利而去修改圖片,而唯有真實的攝影作品才會被社會接納,假圖像終究會被揭露,制假者名譽掃地,甚至因觸犯刑法而身陷囹圄。攝影的真實性必須捍衛。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網民對于專業造假的攝影圖片缺乏認知,這也是如今攝像界最大的問題和面臨的嚴峻挑戰。2007—2008年轟動學界的“正龍拍虎”事件,正是圖像造假帶來負面影響的典型案例。
新媒體環境是讀圖時代,影像已成為人們重要的表達話語和書寫方式,它幾乎無處不在。現代人已習慣用影像思考,影像已成為繼圖騰、文字之后重要的表達載體,人們生活不可或缺,從起床第一件事到睡前最后一個動作,可能都是打開社交媒體,看新聞,看朋友圈動態,而這些幾乎都是由圖片架構而成。所以,無圖就無真相的讀圖時代,攝影充斥于生活,我們不得不對這個時代的攝影進行反思。面對影像的包圍,人們一方面享用著快捷和便利,另一方面卻陷于選擇的恐慌,海量的圖片使人們視覺疲勞、真假難辨,影像垃圾隨時隨處闖入人們的視野。新媒體環境下應冷靜思考、正確選擇。歷史證明,一切藝術的終極價值皆是為人類的心靈提供積極的熏陶作為藝術的攝影,應基于攝影藝術的表現手法,探索在新媒體環境下攝影的特點,不斷創作新的作品。因此,掌握了數字技術的攝影人應強化自身的人文素養,更應豐富自身知識面。攝影已成為一門跨學科藝術,攝影人應自覺從相關學科領域汲取、補充知識,掌握最新科技前沿的學術動態。作為一個學科,只有“技術”而無“理論”不行,新媒體環境下攝影需集話語與圖像理論于一體,既符合傳統基本理念,又能闡明相關關系的全新理論。攝影理論研究須直面攝影現象和文化,即面向攝影的物質文化和攝影的精神文化,探討攝影文化結構和價值體系。
攝影與新媒體的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依賴又相互促進。攝影工作者、愛好者,應利用好新媒體、創作出更多的優秀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