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內蒙古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國外鄉村旅游發展歷史悠久,對于鄉村旅游的界定也有不同角度的闡釋。西班牙學者Gilbert and Tung(1990)認為:鄉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農戶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條件,使其在農場、牧場等典型的鄉村環境中從事各種休閑活動的一種旅游形式。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委員會(OECD,1994,P.15)定義為:在鄉村開展的旅游,田園風味(rurality)是鄉村旅游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英國的Bramwell and Lane(1994)認為:鄉村旅游不僅是基于農業的旅游活動,而是一個多層面的旅游活動,它除了包括基于農業的假日旅游外,還包括特殊興趣的自然旅游,生態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騎馬等活動,探險、運動和健康旅游,打獵和釣魚,教育性的旅游,文化與傳統旅游,以及一些區域的民俗旅游活動。所以,國外對鄉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并不是采用系統歸納概括的方法,而是依據發展實際使用功能,抓住鄉村旅游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典型特點進行解釋性闡述。這與這些發達國家的國情有著密切的關系。大部分西方國家鄉村人口占比較小,聚居地相對集中。
國內有關鄉村旅游的定義較多,目前還沒有特別統一的定論。何景明(2003)認為:狹義的鄉村旅游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吳必虎(2001)認為:鄉村旅游就是發生在鄉村和自然環境中旅游活動的總和。郭煥成(2010)認為:鄉村旅游是指以鄉村地區為活動場所,利用鄉村獨特的自然環境、田園景觀、生產經營形態、民俗文化風情、農耕文化、農舍村落等資源,為城市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健身、娛樂、購物、度假的一種新的旅游經營活動。現今時代變遷不容小覷,鄉村旅游概念的范疇在不斷的擴展,人們到鄉村嬉戲游玩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鄉村性有關的活動,更多的是在鄉村環境中的各種非城市的旅游體驗,因此更贊同其廣義的概念。
1983年后中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改變了我國農村舊的經營管理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它使農民個人付出與收入掛鉤,極大的鼓舞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為鄉村旅游業的萌發創造了根本條件。1986年成都市周邊的郫縣興起了第一家農家樂—徐家大院,農戶利用自家川派盆景等,吸引游客,成為中國農家樂雛形; 1994年北京市朝陽區政府把旅游、觀賞、無公害等特點的都市農業列為朝陽區經濟發展的六大工程之首。
隨著經濟的增長,國家1995年出臺雙休日制度,隨后中國有了第一個“黃金周”。假日旅游熱潮席卷全國。旅游業是中國假日制度確立后的直接受益者。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我國也不免受其影響,為此中國擴大內需,2009年,《國務院關于價款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旅游業被給予空前關注。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出臺,標志著旅游業發展得到了法律的保護,是中國旅游發展的里程碑。隨著旅游業在國家政策扶持下的高速發展,鄉村旅游業成為一大焦點,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旅游業干戈發展的若干意見》是“鄉村旅游”一詞首次出現在國家政府文件中。仔細梳理歷年中央一號文件,自 2015年開始,鄉村旅游連續3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2017年已經從一句話拓展到第13條都在敘述鄉村旅游的相關內容,第一次將“旅游+”寫入文件,從此不難看出,在改革開放的這些年我們積累經驗教訓換來了更成熟的經濟發展觀,而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發展鄉村旅游早已成為“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
隨著我國鄉村旅游得到大力的政策扶持,國內學者對此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我國鄉村旅游研究起步時間比國外要晚,相應的理論研究與發展研究比國外均晚些,研究內容也相對狹窄些。我國的學者和專家對鄉村旅游研究的內容各有側重:鄉村旅游概念辨析界定。鄉村旅游的概念是研究的基礎,而處于研究角度不同,個專家學者的論述也各不相同,形成了百家爭鳴之勢。查芳在《鄉村旅游起源及概念的探討》文章中詳細的列出11個較具典型的定義;于永福和劉峰編著的《鄉村旅游概論》中更是用表格的形式羅列了10個我國較著名學者的定義并進行對比分析,并進行了較全面和綜合的探討。
鄉村旅游的規劃與開發探討。從CNKI中國知網中搜索關鍵詞“鄉村旅游”19861篇相關文章,搜素關鍵詞“鄉村旅游發展研究”相關文章2915篇,搜索關鍵詞“鄉村旅游規劃”2837篇;由于規劃與開發直接影響到鄉村旅游的最終成果,因此專家學者在這發面也是關注較多的。鄉村旅游屬性特征分析。潘秋玲對我國鄉村旅游產品供需特征進行了分析研究。高曾偉和王志民對鄉村旅游資源特性進行了綜合闡述等。鄉村旅游的經濟性分析。李慧欣從旅游角度探討了增加農民收入的問題;吳靖南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實現路徑研究的文章。毛峰分析了鄉村旅游扶貧模式創新與策略深化,等等。鄉村旅游發展動機研究。關于鄉村旅游的動機,甘巧林和陳忠暖從鄉村非農化角度出發進行了探討;何景明認為我國主要在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維護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旅游大發展的驅動下,有些鄉村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回報,不遺余力地尋找商業資本,按照商業盈利模式進行鄉村旅游開發,把古跡當景點,把遺產當賣點,為了增加旅游收入,不惜破壞部分文物古跡修建沿街商鋪、鄉村客棧等,修復和仿制古建筑,使原有的傳統建筑看上去不倫不類。這些不顧鄉村景觀,過度追求商業利益的做法,損害了鄉村旅游的綠色發展。
在中國,幾乎每個旅游城市,都有一條街,全是游客,以老街的名號,以文藝的名義,千篇一律的賣著義烏批發來的工藝品,賣著臭豆腐烤魷魚和奶茶,這條街在在黃山叫屯溪老街,在廈門叫鼓浪嶼,在麗江叫麗江古城。鄉村旅游開發是對鄉村生活、生產空間的開發,在開發過程中,多數人由于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對鄉土文化沒有足夠的認識,沒有充分顯示區文化內涵,導致鄉村旅游產品缺少個性特色,旅游產品單一。眾多鄉村目前,我國鄉村文化旅游整體上呈現出“數量提高、質量提升”的良好態勢,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問題。
我國鄉村旅游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不可否認的取得了優異成績;逐步的認識到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不足。學者郭煥成先生(2010)將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歸納為缺乏正確認識,人們只注重名山大川不重視鄉村農業旅游,經營者忽視或脫離農業生產經營,單純搞旅游,大興土木,靠門票維持,結果越辦越差。缺乏發整體規劃,缺乏市場分析,旅游產品單一,基礎設施不完善,經營不規范,資金投入不足,缺少政策和法規。學者馬培紅(2016)則認為現今的鄉村旅游缺少鄉村文化特色,缺乏農民參與機制等。她在文中談到,現在太多的鄉村旅游規劃中沒有“人”;不少投資商為了經濟效益,直接讓村民搬離,整體規劃。沒有農民參與的鄉村旅游實際上是鄉土文化的悲哀。再美的風光,如果沒有了當地人的襯托和感染,對于游客來說都是旅行中的一種缺失。
專業引導與科學規劃,加強創新、綠色、服務理念。加強專業團隊指導,增強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在開發鄉村旅游中,要通過系統規劃,有機整合鄉村旅游資源,認真科學地策劃好旅游開發項目。更加重視科學規劃,2017年10月19日習近平同志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說“既要鼓勵發展鄉村農家樂,也要對鄉村旅游作分析和預測,提前制定措施,確保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激發全民創新服務理念,傳統的簡單粗暴的盈利模式已經在被市場經濟所淘汰,精美的細節、古樸雅致的裝飾、貼心暖人的服務才是現今鄉村旅游市場需求的主要方向。
凸顯鄉村旅游民俗文化,提高核心競爭力。對鄉村旅游的開發,要注意保持鄉土本色,突出田園特色,避免城市化傾向。鄉村旅游的投資商在開發中要注重對原汁原味的鄉村本色進行保護。因而對鄉村旅游開發要加強科學引導和專業指導,強化經營的特色和差異性,突出農村的天然、純樸、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強調天然、閑情和野趣,努力展現鄉村旅游的魅力。
完善鄉村旅游人才培養計劃,增強社區參與機制。由于我國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研究均處于較低層,針對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人員相對較少,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在實際的鄉村旅游操作中,許多鄉村旅游區的管理人員由村干部兼任和由當地農民擔任。鄉村旅游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素質普遍偏低,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與低素質鄉村旅游經營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相矛盾,鄉村旅游處于粗放經營,形成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惡性物循環中,嚴重制約了中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人才培養是萬事之首,沒有好的人才,再大的經濟投資都有可能會被浪費。增強社區參與機制,支持社區居民組織利益共同體險共擔、投資收益共享的良性發展機制可以有效幫助村民旅游精準扶貧。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組織化。提升村民的居民的培訓與教育工作,借鑒優秀鄉村旅游社區營造模式,增強居民的參與性造模式的最大特點是要充分激發社區居民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社區建設的過程,形成一種社區共同體意識。
旅游成為必需品的同時,鄉村旅游也正逐漸邁入旅游行業中的必需品之列,尤其成為城市居民日常休閑娛樂的一大主要選擇,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30年的風雨洗禮,收獲頗豐。我國鄉村旅游作為“綠色生態經濟”和“體驗經濟”相結合的產物,是現代都市人追求心靈回歸的精神家園,是旅游業中日漸綻放的花蕾,也是實現精準扶貧、改善農村生活水平,實現城鄉文化交流、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鄉村旅游必將得到更持續有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