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峻可(西昌學院,四川 西昌 615000)
2003年,被業界公認為情感類節目開山之作的央視國際頻道《真情》節目創新性地增加了訪談板塊,讓觀眾耳目一新,創下了收視率的新高,這是情感類談話節目的首秀。此后一段時期,各大電視臺競相模仿,出現了一批較為優秀的情感類談話節目,例如鳳凰衛視《說出你的故事》、黑龍江衛視《天舒工作室》、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心理訪談》、天津衛視《愛情保衛戰》、江蘇衛視《人間》、東方衛視《幸福魔方》、北京衛視青少年頻道《誰在說》、湖北衛視《調解面對面》、湖南衛視《8090》、中央電視臺《等著我》等觀眾喜聞樂見的欄目。
電視情感類談話節目素材來源于百姓生活,內容選取自人物情感生活,通過主持人同人物現場溝通的方式交代情感故事,體現人間冷暖與人文關懷,所以為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人們提供了可以釋放壓力、疏解情緒的交流平臺,節目話題也時常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引發大眾普遍討論,成為備受觀眾喜愛的電視節目形式。近年來,電視情感類節目也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從一種新興的節目形式轉變為各大電視臺屏幕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近幾年情感類談話節目似乎進入了瓶頸期,多檔節目屢屢出現爭議,節目題材邊緣化、節目內容虛構、內容低俗等情況屢見不鮮。2009年,廣電總局向各地方臺下發“整改令”,整改迫在眉睫。此時,主持人作為節目的主導,面臨巨大考驗,只有提高職業素養,真正以為觀眾排憂解難為第一要義,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
作為一名節目主持人,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則是專業素養過硬。這首先需要主持人充分認識自己的職業角色,進行正確的角色定位。情感類談話節目主持人作為節目的引導者、傾聽者、受眾與嘉賓間的橋梁,需要用心思考角色職責,通過純熟的業務能力扮演好職業角色。不然則會因對自身認識不正確導致角色定位偏差,出現角色錯位、角色越位的情況,從而導致主持人個人主持風格同節目格格不入,無法融入、駕馭節目,更無法引導當事人及受眾,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主持人的橋梁紐帶作用,把談話現場變為庭審現場,居高臨下凌駕于當事人之上對當事人進行道德審判或是行為干預。
例如某地方臺節目中主持人為了追求圓滿結果,不斷讓同父母鬧矛盾的兒子在攝像機面前主動擁抱父母并道歉,而實際上當時雙方的心結并未揭開,最后迫于壓力,雙方不得不擁抱了事。如此刻意煽情、欺騙觀眾的主持方式只會招來反感。
在情感類談話節目中主持人責任重大,需要駕馭節目、調動氣氛、把握進程、深化主題。只有正確認識自我本質,準確定位角色,讓自身特質符合節目要求,做好傾聽者拉近距離、增強信任,讓當事人敞開心扉,合理引導解決情感困惑,才能更好地完成主持工作。
不同于其他節目形式,雖是談話類節目,但話語權卻不是緊握在主持人手中,而是主動交給當事人,給當事人吐露心聲的空間,主持人自己則做好傾聽者。此時主持人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幫助第一次走進演播室,面對攝像機、面對觀眾的當事人卸下心理包袱,引導他們自愿、自然地說出情感困惑。此時需要主持人全身心地聆聽當事人話語內容,了解梗概,理清思路,分析問題,思考解決辦法,同時適時提問,讓當事人感覺自己受到重視,從而激起表達欲望,袒露內心,縮短距離,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圍。
傾聽是情感類談話節目主持人最基本的職業素養,不懂得傾聽,不斷爭搶話語權打斷當事人而顯示自己的口才則會干擾觀眾接收有效信息,影響節目效果。所以說,語言表達雖然是主持人最基本的專業能力,但情感類談話節目主持人則需要根據節目情境適時、適度地恰當表達。
一方面,情感類談話節目的當事人來自各行各業,文化水平參差不齊,需要主持人語言平實,恰當地表達,幫助當事人理解,努力拉近同當事人的距離,讓當事人愿意敞開心扉。另一方面,節目的內容源于當事人的真實經歷,主持人在講述時間過程中則需要感同身受,按內容調整表達語態,盡可能生動地講述,調動、感染當事人、觀眾的情緒,讓語言表達更加真實、更加打動人,形成情感共鳴。
電視情感類談話節目圍繞當事人的情感故事展開,每位當事人的經歷幾乎都是或較為曲折、或難以想象,此時主持人作為傾聽者,一方面需要認真聆聽,敞開心扉充分尊重、了解當事人;另一方面,還需要主持人能夠保持理智和冷靜,理性思考,控制情緒,了解前因后果,分析事件緣由,思考解決辦法,而不是被當事人的講述左右情緒,導致沖動、氣憤、悲傷等消極情緒,影響節目氣氛,發表有失主持人身份的不恰當言論。例如,在某檔節目中,夫妻雙方產生矛盾,妻子長時間無法跟丈夫取得聯系,主持人現場幫助妻子撥打其丈夫電話希望能夠幫助其解決矛盾。然而當事人丈夫拒絕配合,并指責主持人管閑事。主持人聽后惱羞成怒,在指責當事人丈夫的同時警告其已在全國觀眾面前證明品質存在問題。當事人丈夫聽后被激怒,在節目中破口大罵并掛斷電話,導致節目最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這樣的結果恰恰是源于主持人沒能理性地控制好個人情緒,肆意發泄情緒,最終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矛盾加深。
情感節目需要首先達成情感共鳴,以實現更佳傳播效果,但此時場面也非常容易失控,所以,主持人此時一定及時控制好自己以及當事人的情緒,把控節目有序進行,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的情緒,冷靜的思考,把握節目主線,抱以理解的態度對當事人、觀眾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體現節目價值。
電視情感類談話節目同其他類型節目在對象上存在很大不同,因為交流對象都是平民百姓,所以需要主持人的態度、語言更加“接地氣”。主持人不能居高臨下,以說教甚至批判的口吻同當事人對話,給人以距離感,而是要把當事人作為知心朋友看待,尊重當事人,充分考慮他們的需求與情緒,用真情實感同他們交流,感同身受,縮短心理距離。缺乏真情實意的急功近利的溝通非但不會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會招來當事人的防衛抵觸心理,產生反感情緒。這就要求主持人想當事人所想,幫助其解除心理防備,談出心里話,以推進節目順利進行。
只有尊重當事人,時刻注意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與內容,讓專業技能服務于真情實感,才能夠讓自己的話語更被當事人接受,更愿意暢所欲言。同時,節目中的當事人一般都是存在情感困惑需要情感幫助的人,心理較為脆弱,此時更需要主持人報以同理心體諒當事人,在溝通時注意措辭與語氣,以幫助當事人擺脫困境為目的,保證節目順利進行。
主持人可以以聊家常的方式讓當事人感受到家人的溫暖,如此才能夠獲得當事人與觀眾的信服與喜愛,讓節目充滿人文關懷。
如今,一些電視情感類談話節目表面上打著幫助當事人解決情感難題的旗號,實際上則為了提高收視率尋找節目看點,做出窺探當事人隱私、刻意煽情、激化矛盾等等挑戰道德底線的行為,長此以往只會讓受眾對媒體失去信任。主持人作為媒體的代言人應牢記職業底線,避免低俗,準確對自己的職業角色進行定位,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當事人,以一顆同理心進行思考與引導,讓當事人及觀眾感受到正能量,幫助大眾解決情感問題,帶來健康、文明、充滿人文關懷的和諧電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