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江蘇南昆侖律師事務所,江蘇 鎮江 212001)
國家經濟的發展需國家整體把控,所以經濟法的實施者和監管者必須是政府部門,經濟法的相關內容重點強調了國家的主體地位,在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各個企業進行符合經濟法相關要求的經濟發展。這樣一來不僅保障了國家的主體地位,在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下,各類經濟能夠得到健康穩定的發展。
經濟法的建立是依據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礎之上的,制訂經濟法的主要目的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所以要求承擔社會責任,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目的來損害社會利益,并且以此為基礎來進行管理和對關系的調控。
只有國家經濟繁榮,當社會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商品經濟占據主體地位,經濟法的制定才有意義,它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地進行修訂和完善。
經濟法的制定是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是通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調控來維護保障社會整體的利益,為國家經濟發展創造出一個更加安全的環境背景,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損害社會整體的利益。
雖然經濟法調控的是縱向的經濟關系,但是它仍然會對橫向的經濟關系產生顯著的影響。采取的手段既具有獎勵又有懲罰,這些都是經濟法對經濟進行綜合調整的表現。
社會整體利益的保障一定會對一些人的利益產生不利的影響。但是,這些并不出現社會整體利益會對社會成員產生一定的限制,相反的,社會整體利益的出現能夠更大地使個人的利益最大化,社會整體利益限制的只是對社會整體利益有害的、極端的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保障社會整體利益,最大的贏家就是社會公民 。
追溯世界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一味的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人往往會被社會淘汰,被歷史掩藏,但是他們損害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是不能被忽視的,經濟法的主體是國家政府,而作為經濟法核心的社會整體利益的出現為國家干預經濟提供了有力合理的依據。但是,需要國家干預的事情一般是對社會整體利益有一定的損害的,所以經濟法的制定是為了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相應的公益性。除此之外,國家的干預是符合經濟法的要求也從一方面體現了干預目的的公益性。
文章一直提到的是,社會整體利益最終是為了讓社會個人利益最大化,保障社會公平。無論是資本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必須提供有效的可行的方法去合理的分配國家社會的共有資源。改革開放前期,我們認為公平正義就是平均主義,實行人民公社運動。這種認知是錯誤的,它最終只會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貧窮。因此,以史為鑒,追求經濟效率最大化的同時保障社會公正性。
總之,社會整體利益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產物。我們需要用法律法規來保障社會整體利益不受侵害。經濟法應運而生。
借鑒以往的市場經濟發展經驗,市場的競爭法與自然界物種生存法則一般,就是適者生存,并且在以市場經濟為主體下進行創新和突破,在這種模式的運行下,利益的對象會發生改變,變化會伴隨著資源分配不均衡無秩序等問題而出現。經濟法的實行可以避免這類問題的出現,促進我國經濟健康安全的發展,使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
在一定的階段里,市場經濟的主導作用會受一定的限制。這時,就需要國家行使政府權力維持市場的正常秩序和保障市場經濟平衡。社會利益是社會整體所共有的,指望著憑借個人或集體的力量來解決因市場失控引發的問題是行不通的。因此,制定經濟法能夠促進國家的經濟結構進行改革,從根本上減少經濟失控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經濟法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產物,是根據市場的變化而不斷創新完善的法律法規。其能夠對市場經濟的變化進行調控和平衡。一方面,經濟法的制定可以將配置的極限和干預邊線從法律方面制定下來,并且具有法律的權威性。另一方面,社會整體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是需要區分開的,兩者是不同的。想要更有效的維護社會整體的利益,就要使國家整體利益最大限度的和社會整體利益進行重疊, 在經濟法的調控之下,能夠減少國家利益對社會整體利益的所害程度,更好地維護社會整體利益。
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和保障,必須將社會整體利益作為全部工作的最終目的。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與經濟相關的一系列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地創新和完善,這些對穩定市場經濟秩序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更好的推進我國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文章自始至終強調的是經濟法的最終目標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和保障。我們一般會以宏觀調整和微觀控制兩種方法結合的方式將市場資源進行合理優化配置,以此來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性。經濟法就是由此而生的產物,因此,在經濟法的實施中,經濟法能夠通過上述兩種方法有效的對社會整體利益進行維護和保障。
經濟法在維護和保障社會整體利益的同時需要兼顧社會公平問題,不能為了使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社會公平問題。經濟法中的社會整體利益就是為了使社會中的社會成員得到有效物質保障。通過對個人利益進行協調平衡,使社會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進行合理調控,在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同時保障個人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