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21010)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提出要“轉移經濟重心,實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大幕正式拉開。改革開放之初,在面臨“撥亂反正”的艱巨任務及幫助中國人民盡快擺脫貧窮的迫切要求之際,對于改革開放該怎么改、從哪里改的問題上,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在東南沿海地區設立經濟特區,大力發展經濟,擴大經濟對外交流,使其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對特區的領導官員們下達命令:“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于是,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批準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和《福建省廈門經濟特區條例》,決定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廈門設置經濟特區。要求特區建設先搞好基礎建設,循序漸進,合理安排產業結構。對其給予極大的政策優惠,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引進科學技術,鼓勵外商投資。作為對外交流的港口,特區城市結合政策優勢和區位優秀,短時間內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大門正式打開,為中國后來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格局奠定了基礎。
“1979年,新中國成立30年,蛇口一聲炮響,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深圳這個邊陲小鎮,從此踏上歷史舞臺……”。深圳作為首批經濟特區,其發展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其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的發展手段極大的促進了深圳整體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40年,深圳已經從東南沿海的小漁村發展為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世界城市化的奇跡。來到深圳博物館改革開放館,我們通過文字、圖片資料記載,更加直觀的感受到深圳人口中的:“沒有鄧小平,就沒有現在的深圳。”深圳的經濟、文化水平體現在街道的每一個角落:訓練有素的城市執法人員,幾乎遍布每個紅綠燈路口;滿街的芒果、荔枝、菠蘿蜜體現一個城市的環保文化創意;據2017年數據統計,深圳常住人口超過1200萬,是完全城市化城市。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業、對外出口、海洋運輸、創意文化等產業發展良好,深圳是一座充滿著機會的城市,每年也都會涌入大量的應屆畢業生,以尋找這種機會。40年來,深圳創造了許多個“第一次”,創造了著名的“深圳速度”。“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同時,深圳也是一座懂得感恩的城市,深圳人對鄧小平致以極大的感謝及尊重。將1980年8月26日(批準設深圳為經濟特區)這一天稱為“深圳生日”,深圳人民家中幾乎都有鄧小平畫像,他們由衷的感恩鄧小平。來到深圳蓮花山公園,山頂矗立著鄧小平高大巍峨的銅像,“過節了,我們來山上看看小平”似乎成為了深圳人的一種習俗。經濟特區建立后生活改善的老百姓、歸國創業的海外華僑、軍人、學生……紛紛以不同形式緬懷這位高瞻遠矚的老人。蓮花山鄧小平塑像頒獎詞這樣寫道:“偉人山頂矗立,步履生風向前。山雖不高,卻從此擁有了一個時代的高度。情系特區,您開天辟地;魂系中華,您續寫史篇。一座城市因您的指引而興盛,鵬城人民對您的深情永遠在心中”。站在蓮花山頂,眺望深圳在40年間迅速崛起的座座高樓大廈,我們在驚嘆于一個城市的快速發展之余,對中國其他城市的發展和祖國大好經濟前景充滿希望和斗志。
“我覺得改革開放這40年,廈門的發展就像這海水的漣漪一樣,是一個個同心圓的疊加,在改革的有力推動下不斷向外輻射。”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說。
改革開放以來,廈門從湖里2.5平方公里的對外開放面積發展到全島開放,工業規模和生產總值也迅速發展,如今的廈門已經成為除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經濟圈外城市綜合實力最強的城市。初來廈門,肉眼可觀其發達的經濟:連接島內外的跨海大橋和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翔安深海隧道、中國第一雙子塔、海上明珠塔、世茂海峽大廈……改革開放給廈門帶來的改變讓回歸故鄉的老翁感慨:“以前小到廈門城的人我全認識的小城,竟然會有這番景象,變化太大了!那時我的想象力再超前也想不到廈門會是這般模樣!”作為海島城市的廈門依賴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優惠政策,大力發展旅游業,鼓浪嶼、環島路等等景點成為游客向往的地方。
短短40年,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喝茶、吃海鮮、吹海風、逛夜市幾乎成為了廈門人的標配,不同于深圳的快節奏,鷺島的生活更加閑適和安逸,這樣的環境吸引了很多文藝青年,廈門的詩人也尤其的多。在物質世界得到滿足以后,人民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豐富,廈門的人民都具有很多情懷。新的高樓,新的街道,掩蓋了曾經的貧窮卻無法磨滅人民對歷史的向往和珍惜。在鹽溪街巷道里,有一位青年志愿者,他親自收錄了廈門從改革開放以來人民衣食住行變化的影像資料,在老城區自家小洋樓上辦了一個改革開放紀念展,免費提供給外來游客和本地居民參觀。他作為個體代表了廈門人民的小資情調和歷史情結。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征程上,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出水平。”在海南省慶祝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站在新時代的角度上,對特區城市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效和引領作用的窗口,在新時代發展要求下,要繼續發揮其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導引作用;第二,在深化改革要求下,經濟特區要客觀分析城市條件,在保持發展速度的同時,在新形勢下尋找合適機遇進行轉型,尋求更進一步的發展;第三,要率先推進“四個全面”和“五位一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發揚經濟特區“敢闖敢干”、“先試先行”的精神,積極發揮其“試驗田”的作用;第五,作為祖國大力投資發展的特區城市,在自身得到發展的同時,要為其他城市的發展做出貢獻,帶動中國其他城市共同發展,以尋求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第六,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應該盡可能“帶飛”大部分還處在艱難處境的城市,實現雙贏;第七,作為中國大陸對外開放的窗口,特區城市要繼續發揮聯系外資和中國大陸的紐帶左右,為大陸城市謀取更多發展機會。新時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經濟特區城市要做中國道路探索的先驅,作為領軍城市,帶領中國其余大部分城市齊頭并進,謀求民族獨立、祖國繁榮富強,共同編寫美麗中國的春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