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杰(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建筑業為我國發展最顯著產業之一,其于促進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亦對環境造成一定損害。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于全球范圍內其他國家較少。如何使我國現有資源得到保護,使人均資源不再減少成為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目標之一。以建筑設計視角而言,應實行綠色建筑設計,保證設計過程中以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本文即基于此類目的展開分析,意在使綠色建筑設計真正地名副其實,為環境保護做出應有貢獻。
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應首先以降低能耗為標準,通過減少建筑材料能耗、減少材料使用過程中消耗的能耗為主要手段。建筑材料作為構成建筑的最基本,亦是最常用單位之一,應盡可能選擇低能耗建筑材料進行建筑建設,但需注意,設計中注重低能耗的同時應注重居住者人身安全,綠色概念的標準意義即為于節能減排,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上,對人體無傷害或傷害參數微小,設計師應注意設計過程中綠色材料的報價與相關成本,若成本過高可適當選擇替代材料,切勿因節省成本而偷工減料。設計過程中還應考慮運輸消耗因素,總而言之,材料選擇方面應保證使用功能與結構安全并重。
建筑投入使用后所產生的能耗亦是建筑設計過程中的要點之一,與建筑材料本身能耗不同,此方面主要為建筑投入使用后所產生的能源消耗問題,設計師需通過自身設計水平盡可能地模擬投入使用后的相關因素,如室內溫度、日照特點等,對建筑用地進行全面調查,針對用地范圍內的各項因素進行設計,了解現場的基礎上做到合理規劃,避免浪費現象的發生。
能源問題已成為目前需注意的問題之一,能源與環境污染嚴重化趨勢下,設計過程中應注意清潔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做到減少能耗的同時,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真正實現綠色建筑設計。設計中應考慮風能、太陽能等相關清潔能源并盡可能使用,如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源等,同時對回收利用舊建筑材料進行分析,尋找其中能夠為建筑設計方面做出貢獻的材料,如相關可再生材料(木材、廢紙、纖維保溫材料等),減少建筑投資的同時可減輕原有情況下的建筑過度開采,節省成本的同時,不僅能夠保護環境,且此類資源不具備污染性,能夠有效保持居住環境良好。
過去傳統建筑工業發展趨勢下,相關設計對材料利用的概念較為模糊,且無具體相關標準,對綠色建筑的概念僅存于字面意義中,現階段技術水平提高,相關技術應用已具備相應手段,可再生概念漸漸為更多民眾所接受,此類材料能夠于對環境危害較小的情況下完成建筑設計與建設,設計中需注意此類要點。
近年來民眾生活水平提高,其關注點已由生存類問題轉變為生活質量問題,居住水平作為較能體現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民眾相關要求已逐年上升。設計師于設計綠色建筑的同時需考慮此類因素,盡可能地設計低毒、低危害性建筑的同時,將綠色建筑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其中,使建筑材料既符合國家規定標準,亦能符合民眾要求,同時保障能耗,此類要求對建筑師的設計水平及建筑知識儲備有較高要求,設計師需綜合多方面因素完成,從而設計出多方面滿意的建筑。
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需注意設計因素與自然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切勿為實現設計效果而破壞環境,使環境受到污染,例如建筑中產生的建筑垃圾對水體、氣體等環境中常見因素造成的污染,以避免雖設計完成、設計效果顯著,但其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已超過建筑設計效果中所能節約部分,得不償失,亦背離綠色建筑設計初衷。此類問題需正視對待,以往建筑設計過程中只為保障建筑安全性、建筑性能實現,忽略環境問題,較大量使用對環境危害較大的建筑材料,已對環境造成較多難以挽回甚至無可挽回的損失,此類問題的解決方式應為選用環境負荷較小的建筑材料、采用合理施工方法兩種手段來解決問題,使建筑產生的建筑垃圾盡可能減小對環境造成的負荷,通過設計相關施工方法,如建筑垃圾分類來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最終實現綠色建筑。
建筑的耐久度于可持續發展方面亦是建筑設計要點中較易出現的問題之一,現階段已出現部分設計師為實現綠色建筑盲目選用材料,材料設計環節內只追求綠色環保程度,忽視耐久度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建筑投入使用后經過一段時間即出現問題,與設計計劃中預定的使用期限相差較大。此類問題的解決方式即為綜合性選用材料,選用耐久性較高的綠色材料即可有效延長建筑壽命,盡可能地使建筑材料耐久度與建筑同步,此類手段可有效減少建筑材料更換次數與更換頻率,間接為環境保護作出應有貢獻,雖耐久度與可持續發展性并存的材料造價較高,但于宏觀角度分析,此類前期投資可有效保證建筑質量,減少日后投資,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更是施工單位施工質量與施工實力的體現,為施工單位帶來更多施工機會的同時更能提升利益。
結束語:綠色建筑設計作為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重要發展方向,已逐步向完善階段邁進,現階段關于綠色建筑設計仍存在較多誤區,設計師不僅應根據建設用地資料、建筑使用方向、建筑未來規劃、建筑耐久度進行考量,更應將綠色建筑理念、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等因素考慮在內,將兩方面因素統一而均衡地有機結合到設計中,可保證設計完整而統一、保護環境資源、使民眾滿意度提升,同時充分發揮綠色設計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