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童心(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自鋼琴傳入中國,帶著一批優秀的鋼琴作品和獨特的西方色彩,為人們所青睞。盡管中國鋼琴作品在數量和規模上無法企及西方鋼琴作品,但通過中國作曲家辛勤的創作研究,中國鋼琴作品也逐步走向世界舞臺。像賀綠汀的《牧童短笛》、陳培勛的《旱天雷》與《雙飛蝴蝶》、張朝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儲望華的《瀏陽河》與《黃河主題變奏曲》、黃虎威的《巴蜀之畫》等等。作曲家們將創作靈感植根于優秀的本民族音樂文化,巧妙運用鋼琴獨特的音響和演奏技法,利用鋼琴呈現的豐富的和聲優勢,使音樂作品既具有民樂作品的獨特曲風、又充滿著多元化的時代氣息,與時俱進、風格鮮明。
鋼琴藝術在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富饒的民族發展壯大迅速。1927年,國立音樂學(今上海音樂學院)在上海創辦,音樂界的精英和學子匯聚于此,創造了眾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它們都積極吸取民族民間音樂成分,以弘揚民族藝術為先。此后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我國音樂作品以弘揚斗志、爭取自由解放為動力,鋼琴藝術雖然發展條件有限,但藝術工作者們卻從未失去音樂創作的熱情。改革開放后至今,新時期作曲家們更是吸收了先進科學的創作理念,中國鋼琴創作進入鼎盛時期。
很多中國鋼琴作品采用民樂作品的題材,時常以模仿古琴、古箏、琵琶、笛子等樂器,具備鮮明的民族風格與真摯樸素的情感表達,如很多古曲改編的曲子。這些鋼琴作品具備中國文化神韻、氣韻、情韻的美學表達,與中國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珠聯璧合,融入禪宗道法的意境,細品時常使人陶醉其中。中國傳統鋼琴作品與西方音樂的演奏方法有很大的區別,體現在節奏、節拍、觸鍵等方面,中國傳統音樂常存在散拍、搖擺節奏,需要演奏者擺脫西方音樂固定的節拍處理風格;同時,中國作品為模仿民樂效果及刻畫某種意境,常需要獨特的演奏手法,如顫音、琶音、倚音等的巧妙觸鍵。此外,中國傳統五聲調式貫穿音樂作品的調式、音階和聲及旋法等各方面,常采用單聲部思維,和聲構成以二、四、五、六度及為特點。
由此可見,當我們演奏中國鋼琴作品時,一定要細細體會作品的民族民間風格韻味,必須對旋律的獨特地位有明確的感知能力,對不同的和聲織體造就的特殊演奏技術有清晰的頭腦。所以,我們只有掌握中國民族民間的文化內涵才能進一步感受音樂內涵和風格意蘊,通過實踐摸清其特色技法,才能夠正確地詮釋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
下面我想先簡單分析一下曾經接觸過的張朝的《在那遙遠的地方》的民族性。這首曲子總體的起伏較大,旋律清新優美,速度舒緩,節奏較為自由。整曲由一個引子開始埋下伏筆,勾勒出一個靜態柔美的環境。呈示部大部分還原了民歌本身,以溫婉的敘述將我國民間這個古老的故事詮釋得淋漓盡致。尾聲重復民歌后兩句旋律,并運用大量快速的琶音,象征濃烈熾熱的情感,讓人難以忘懷。盡顯作曲家對于旋律、節奏及情感配置的深厚功力。
鋼琴演奏者應從音樂內涵層面深刻理解作品,這樣才能詮釋出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具有飽滿熱情的作品。對于弘揚愛國主義的作品,如《黃河鋼琴協奏曲》即宣揚了中國人民團結勇敢抵抗侵略者、保衛黃河的重大歷史事件,演奏者應主動充分了解這個階段的史實,深刻感受當年艱苦的抗戰歷程,才能演奏出慷慨激昂、斗志澎湃的音樂。再如《梅花三弄》這首根據古琴曲改編的作品,梅花象征著堅貞與不畏嚴寒的傲骨,演奏者需要揣摩刻畫,以表現中國知識分子的美好品格。對于弘揚祖國大好河山的作品,如《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等,此類作品寫情寫意兼具,運用不同的創作手法描寫不同意境的自然景象。演奏者最好親臨其境感受祖國的靚麗風景,才能更好地投入音樂,表現對祖國山水的愛意。此外,作曲家還改編創作了反應內心世界,實現靈魂升華的作品。
中國鋼琴作品重視功能和聲同民族風格旋律有機結合聆聽和聲效果。如作品中常常模仿民間歌舞中男女對唱的場景,常刻畫自然中鳥鳴、風聲雷雨聲及特定節日中歡慶的場面。演奏者需要將日常訓練培養的敏銳聽覺用于辨別和聲音響,分清縱橫分明的旋律和聲,嘗試多種觸鍵方法以達到最貼切的音響效果。
同時,民族音樂風格的鋼琴作品在句感、語氣、表情術語方面也有著特別的講究。如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樂句,通常是平緩地推動樂句發展,具有很濃的意境和韻味。語氣方面,中國語言本就具備一字多聲、一聲多韻的特色,故由此演變的民間音樂也是如此。常常是將民歌中虛音、實音巧妙地區分演奏。注意了以上各點,在整體布局的構思上我們也應做到心中有數。如組曲形式的鋼琴作品《巴蜀之畫》、《內蒙古民歌主題小品七首》,以形象鮮明、精致短小的片段組成,既保證了聽眾的新鮮感和聆聽興趣,又生動刻畫了四川、內蒙的少數民族特色。盡管每一首都有各自的特色,但也存在著引入、鋪墊、銜接、推向高潮等等千絲萬縷的聯系,最后統一在總的藝術構思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傳統中國作品的情感、音量對比處于一個始終的狀態。并不像俄羅斯派音樂那樣跌宕起伏。比如《谷粒飛舞》,全曲歡快激昂地營造收獲的景象,不必為了做出對比而添加漸慢等手法。
筆者建議學琴階段對于中國鋼琴作品的學習應選擇適合本年齡的作品。八九歲的孩童演繹《牧童短笛》、《歡樂的牧童》,恰好能將孩子本能的童真和歡樂展現的淋漓盡致,增添樂曲的生命力;一位中年演奏家或是老者演奏《翻身的日子》、《二泉映月》時,或許正是由于人生閱歷五味雜陳,經歷過大起大落,才能將極致的喜悅和極致的苦痛得以詮釋。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作品又常常關聯著文化底蘊深厚的各階段歷史,所以,為了作品風格把握的準確性和情感表達的完整性,演奏者需要充分提升個人修養,廣泛閱讀書籍、積累人生閱歷,才能更好地將中國作品演奏出中國的味道。
我國取材于民族民間的鋼琴作品,是融合中西方文化氣質的作品。“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鋼琴藝術,應當是悠長、久遠的中國音樂傳統在20世紀內外條件下新發展的產物。中國鋼琴藝術的文化血緣與中國音樂傳統應當是一脈相承的;但其形式、風格又因帶有新時代的顯著特點而有異于舊有的中國傳統音樂。”每個專業的音樂人都有義務立足中華傳統文化,全面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積極學習中華文明的知識,提高民族修養,從而在更深層次的文化學識方面更完美的詮釋本民族的音樂。在提升演奏技法的同時,完善對中國音樂體系的了解和研究,更好地做一名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創造者,用心研究音樂,用心表現音樂,用心傳遞音樂。
總之,中國鋼琴作品是融合了西方音樂元素的多元化音樂成果,是世界民族音樂之林的寶貴財富,前輩們嘔心瀝血的音樂創作定將成為新世紀不可多得的靈感來源。在當今市場經濟高度繁榮推動的文藝繁榮的大背景下,每個音樂工作者都有義務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在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時,將中國鋼琴作品推向世界,將中國民間音樂發展成為世界民族音樂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