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在韓劇《請回答1988》里有這樣一個情節:少女德善在家里排名第二,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有一次,全家人為姐姐慶祝生日,唱完生日歌、吹完蠟燭后,弟弟要切蛋糕吃,爸爸阻止了弟弟,拔掉了3根蠟燭,重新插上新的蠟燭并點燃,說:“這次是我們家二女兒(德善)的生日派對 。”
爸爸的意思是給大女兒慶祝生日時,用同一個蛋糕,順便也為二女兒德善慶祝生日。而這個細節觸怒了德善,本來在學校就失意的德善,情緒一下子爆發,她歷數各種不公平的生活細節,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這時,德善有一段內心獨白,說:“這一天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因為二女兒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就像這個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樣,姐姐因為她是姐姐,弟弟因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謙讓著,我本以為我如此崇高的犧牲精神,爸爸媽媽是懂的,原來,不是。有可能,家人最不懂。”
在父母看來,3個人都是他們的孩子,所以,衣同穿、飯同吃,慶祝生日也可以用同一個蛋糕在同一時間依次進行。而德善之所以會覺得自己平時的謙讓是“崇高的犧牲精神”,是因為在她看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她的生命中,“父母”這個角色是唯一的。一對父母可以有很多孩子,但每個孩子只擁有一對父母。在她的生命軌跡中,父母是非常重要并不可替代的存在。同樣的,她也希望在父母心目中,她是那個不可取代的孩子。當她發現自己可以被替代、被敷衍、被忽略時,敏感的心里就會埋下憤怒和脆弱的種子。
那么,如果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呢?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第一次。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孩子是共同成長的。第一個孩子會分得父母最初的全心全意,但也會因為新手父母的不成熟和經驗欠缺而留下遺憾。擁有3個孩子的家庭,父母對第一個孩子總是心懷歉疚,而對于最小的孩子,也會因為他年齡小而多加遷就和包容,不知不覺會忽略了老二的成長和感受。父母自己難以覺察這種習慣的養成,就像德善的爸爸后來找德善談心時所說的那段話:
“爸爸媽媽對不住你,因為我們不知道,對老大要好好教導,對老二要好好關心,對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做爸爸,所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是啊,做兒女的一直以來被父母庇護,理所當然地被照顧、被供養,卻忘了父母也曾經是孩子,也是從被庇護的孩童一點一點變成無所不能的英雄。本期雜志《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一文中說道:“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在沒有育兒啟蒙、不知道心理學為何物的年代,一個孩子的成長有時候要靠運氣。”既然是共同成長,就要給彼此犯錯的機會和成長的空間。
爸爸向德善道歉之后,父女倆又吃了一次生日蛋糕。是的,或許家人最不懂,可是,懂不懂又有什么關系呢?最終,消除隔閡的,不是無所不知的腦袋,而是手拉手、堅決不放手的那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