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是職場變動最頻繁的時候。有些人在重壓下感到身心疲憊;有的人對工作提不起任何興趣;還有人對以往得心應手的任務無所適從……上述“癥狀”都可能是工作倦怠在作怪。

據“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顯示,七成人會出現工作倦怠。人們產生工作倦怠的時間越來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8個月就開始厭倦工作。
工作倦怠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累”,感覺自己的心理能量、工作熱情、創意想法被榨干,對工作和生活失去掌控感,不僅沒有耐心,工作態度消極,而且難以承受任何挫折,經常懷疑自己的價值以及選錯了職業,又缺乏改變的勇氣。工作倦怠的負面感受還會蔓延到生活中,對許多事情喪失興趣,對家人、朋友越發苛刻。
工作倦怠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赫伯特·弗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隨后,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克里斯蒂娜·馬斯勒把工作中長期的負面情緒及人際沖突引起的心理綜合征稱為工作倦怠。她認為這是一種特殊的壓力狀態,會讓人身心俱疲,并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產生懷疑。她把工作倦怠者稱為“企業睡人”。
工作倦怠的來源有跡可循,7個原因最容易讓人對工作產生厭倦情緒。
1.接受他人鼓勵少;2.缺乏自我掌控感;3.老被欺負或挨批評;4.與老板的價值觀有沖突;5.工作與興趣不符;6.工作過于單調;7.人際圈子狹窄。
另外,性格、職業等因素也與工作倦怠息息相關。比如,自卑的人自我評價低,容易喪失信心,失去動力;完美主義者過分吹毛求疵,總對結果不滿意,缺乏成就感;外控型人格者總是聽天由命,遇事找外因,從不反省,心理能量不足。
身體方面:研究發現,工作倦怠會導致深度疲勞、失眠、焦慮、抑郁、酗酒、過敏、軀體疼痛、反復感冒、消化道潰瘍等,還是心腦血管疾病、高脂血癥、2型糖尿病(尤其是女性)的高危因素。
情緒方面:工作倦怠的人難以放松,腦海中不斷浮現出憂慮的事,注意力難以集中。有些人易怒,對自己的工作表現不滿,常常拖延和猶豫不決,很難承擔責任。他們總覺得,“無論我做什么都是不對的”。
人際關系方面:工作倦怠者沒心情與人聊天,只想一個人呆著。久而久之會缺乏同情心和耐心,進而影響人際和家庭關系。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工業組織心理學教授塞繆爾·龐德認為,工作是一種心理需要。如果擁有一份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事業,就不容易被倦怠纏上。假如你正處在職業倦怠中,不妨馬上采取行動。
首先,找準職業興奮點。如果目前的工作是自己所愛的,就想想有哪些地方讓自己很累。外因可以找領導談談,并試著在目前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興奮點。如果不喜歡,那就與父母、老師、同學、好友溝通,找準方向,慎重地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工作。
其次,改變態度。有時,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如果感覺自己變得憤世嫉俗或經常從旁人口中得到類似評價,就要趕緊調整對人對事的態度了。不妨短暫跳出工作,找個壓力宣泄口,參加一些感興趣的活動。
再次,尋求支持。除了同事,人要有其他可以談心的圈子,否則容易陷入同樣的思維模式。傾聽者不一定能幫你解套,卻有助于排解情緒。
最后,運動不僅助眠,還能改善心情。運動有“333”原則,就是每周3次,每次30分鐘,心率達每分鐘130次。快走、游泳都是適合上班族的運動。
編輯/劉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