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延穩
“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是我們作出的莊嚴承諾。”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更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精準脫貧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農機化在扶貧開發中具有重要經濟作用。
1 農機化技術應用推廣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經濟意義分析
1.1 農機化技術應用推廣不讓農民“望地興嘆”
據了解,當前,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殘。這些人做一點簡單的農活可能沒有問題,但如果遇到較大、較重的春種秋收,很多留守群眾就只有望“地”興嘆,這就是近年來為什么農村土地撂荒越來越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土地撂荒,不但減少了農村群眾的收入,影響了他們脫貧的步伐。定陶區農機局在嚴格規范實施購機補貼政策的同時,積極探索健全農機補貼運行機制,按照便民利民原則,優先向貧困鄉鎮傾斜,滿足其購置需求。同時加強農機合作社建設,引導農機合作社大力開展農機作業托管服務。解決了農民“望地興嘆”的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定陶區馬集鎮農戶宋自化,家庭貧困,兒子兒媳外出打工掙錢,他把6畝地的耕種收作業全部托管給清山農機合作社,2018年三夏期間,清山農機合作社幫他機收小麥、種玉米,他一個人在家就完成了三夏收種,兒子兒媳不用回來收麥,不耽誤打工掙錢,又能保證糧食豐收,增加收入。
1.2 農機化技術應用推廣是農村集約化、現代化的發展之路
“農忙季節嫌人少,農閑時候嫌人多”是目前農村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怎樣解決農忙和務工的矛盾,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實現農機化,發展生產力,解放勞動力,機械設備的投入使過去被固定在農村的勞動力有了更靈活高效的選擇。在農機化水平提高后也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勞動力轉移的結果就是促進了農機化水平的提高,這是農村轉變生產方式,發揮集約型農業的重要途徑。
1.3 農機化技術應用推廣可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民收入
定陶區通過采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全區70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共吸納貧困群眾入社222人,培訓農機手、修理工400人,幫扶貧困戶免費耕種收610畝,吸納貧困家庭勞動力321人轉移就業,有128戶貧困戶472人實現了脫貧摘帽。2018年三夏期間,會彬農機合作社為42個貧困戶開展優惠作業,共減免作業費11805元。
1.4 農機化技術應用推廣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以仿山鎮扶貧肉牛養殖廠為例,之前養殖場共有3名工作人員,其中一名工人為聘用,月薪2000元,使用農業機械后,聘用工人轉崗務工,相同效率下僅人工成本一年節約24000元。飼養原料之前以購進為主,主要有玉米(1.1元/斤),豆粕(1.8元/斤)、麩皮(0.8元/斤),米糠(1.05元/斤),一頭牛一天飼養成本平均為10元;買入農業機械后自己配置飼料每頭牛每天飼養成本降為8元/天,按照目前50頭存欄規模,一天就可以省下成本100元,一年就可以節約飼養成本36000元。養殖廠購買農機花費16236元,獲得農機補貼11365元,相當于僅花費了4871元購置設備,花費的金額一個多月就能節約回來。
1.5 農機化培訓為貧困人口掌握脫貧技能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7年定陶區農機局共舉辦農機技術培訓班12期,培訓各類農機手1200人,其中貧困人口200人,186人依靠掌握的農機技術本領實現了脫貧。“我參加農機局舉辦的農機培訓班,并辦理了駕駛證,現在建筑工地用拖拉機拉建筑材料,一天掙150元錢,是農機局讓我插上了走出貧困的翅膀”農機手張永軍感激地說。
2 農機化技術應用推廣加快經濟發展助力精準扶貧情況
定陶區以突出民生為導向,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通過實施農機精準扶貧國家購置補貼政策,充分調動和保護貧困農民購買使用農機的積極性,推進貧困戶思想認識的轉變,促進農機裝備進萬家,切實保障貧困農民早日脫貧致富。
2.1 落實農機補貼惠農政策加快農機化技術應用推廣助力精準扶貧
定陶區農機局堅持把農機購置補貼、農機深松補助政策落實作為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縱深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及深松補助資金,資金重點對貧困鄉、村傾斜,通過廣泛宣傳引導,全力調動了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機的積極性,有力促進了農機購置補貼及農機深松補助政策的精準有效幫扶。
2.2 引導農機合作組織帶動扶貧
農機合作社是農機化技術應用推廣的主力軍。定陶區農機局積極探索“農機變資本,農民當股東,保底加分紅”的農村農機合作社模式,引導貧困戶以勞動力入股注入合作社,對吸納貧困戶的合作社在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和政策上予以傾斜支持,帶動貧困戶脫貧。通過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參與合作社經營、鼓勵貧困戶入股分紅等形式開展精準扶貧,吸收貧困戶入股合作社。
2.3 實施農機企業結對幫扶扶貧
積極引導農機企業到扶貧工作重點村建立生產基地,結成幫扶對子,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到公司就業,建立“農機企業+貧困戶”、“農機合作社+農機企業+貧困戶”模式,鼓勵農機企業優先安排貧困戶就業工作,增加收入。
2.4 依托技術培訓促進智力扶貧
通過技術培訓、現場演示指導等舉措,免費為困難群眾培訓農機操作、維修及農藝技術,提高知識水平,幫助貧困人員掌握生產技能,拓寬致富渠道。在培訓中致力于提高農民的種養知識素養和實踐能力,以提高農民駕馭市場經濟、促進“三農”經濟發展的能力為重點,設置了赴外培訓、現場說法、實地考察、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公開課、智力專家定點幫扶指導等課程。提供大量內容豐富、貼近農村、貼近實際、貼近農民,可供自由選擇的農民培訓課程,解決了農機技能培訓上存在的“上下一般粗、左右一個樣”的問題。
3 存在問題
3.1 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不夠,農機化技術應用推廣工作中與基層農機服務單位、農機合作社、農機手等服務對象需求結合不緊密。
3.2 農機化技術應用推廣工作中針對扶貧對象存在的問題辦法少,特別是老弱病殘為主。既沒有知識基礎,也沒有勞動能力,更沒有購置能力,還不符合低保條件,僅靠慰問物品和提供免費農業生產服務無法讓這個弱勢群體真正脫貧。
3.3 經濟發展后勁不足。貧困村留守的大多為“老、幼、病、殘”等弱勢群體,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艱苦,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接收農機化新技術、新事物較慢,能夠自主創業、走出去闖市場的人不多,對現代農機化技術缺乏認識。
4 建議
4.1 發揮農機合作社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作用
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減化辦事程序,減免有關服務性收費。農機合作社應積極參與貧困戶的扶貧開發工作,支持農機專業合作社對貧困戶開展土地流轉,并適當減免農機作業服務費用,實施因勢定策、精準幫扶,讓貧困戶脫貧致富有“機”可乘。
4.2 加強農機技術培訓助力精準扶貧
根據農業發展現實情況,集中資金,推廣適宜當地農業生產的技術以及機具。同時,選準主要作物以及農作物機械化生產中的薄弱環節進行重點突破。農機部門應主動進入農村、農戶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理論指導,傳授技巧方法,讓有理想、有抱負的群眾早日過上小康日子。
4.3 利用利益捆綁進行精準幫扶
進一步發揮免費監理、農機購置補貼和深松補貼等國家優惠政策,對全區貧困村的農機購置戶和農機手做到應補盡補,并積極協調區直有關部門,爭取更多的政策、資金扶持,加快全區幫扶村莊貧困戶脫貧步伐。同時與農機經銷商對接,通過先購機后付款方式,待補貼辦理后付錢的方式鼓勵貧困群眾用最少的錢購買到農機具通過農業機械轉變生產方式,發展產業。
4.4 組織農機技術人員、農機志愿者服務隊深入農村對農機具進行檢修、維護、保養,提高機具使用壽命,保證春耕、三夏、三秋生產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