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恒利
黨的19大報告中“依法”一詞共出現55次,“依法治國”共出現19次,如此高頻率的出現,既體現了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視,更是社會大眾對依法治國的強烈向往。三農問題是實現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的本質問題。要想全面實現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關鍵在農村,在農民,在農業。在廣大農村地區,依然面臨著法律體系不健全,現有法律執行不到位,司法腐敗的現象發生,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淡薄,在自身權益受到侵犯之后,不能夠找到直接的途徑申訴。為此,加強農村法治化建設就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依法治國的重要方向。
1 當前農村法治化建設現狀
1.1 農民群眾法律意識淡薄
從整體來看,廣大農民群眾對我國法律法規還不是很了解,法律意識淡薄。由于廣大農民群眾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對法律認知程度較低,對于哪些事情是違法的,哪些事情是限制做得并不是很了解。此外,農民群眾對自己享有的合法權益認識不足,當自身權益遭受到侵害之后,很少有人會想到憑借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1.2 農村法制宣傳教育薄弱
在廣大基層地區,很多鄉鎮府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了經濟建設方面,對加強基層地區法制宣傳教育重視程度不高。很多鄉政府為了完成年度法制宣傳目標,在年末集中搞突擊。有些地區在進行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時,由于宣傳形式單一,整個工作人員專業素質較差,采用板報,發放材料,懸掛橫幅標語等形式,這些形式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宣傳教育作用,但是缺乏時代氣息,不能夠貼合農民群眾的實際生產生活,真正對農民群眾起到教育的作用十分有限。在廣大村集體內部,很多村干部都認為宣傳法律法規,還不如進行經濟建設,常常忽視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在有基層地區的整個法制宣傳教育隊伍,能緊跟時代發展需求,很多從事法律法規宣傳的工作人員,對相關法律法規不熟知,不了解,知識面狹窄,在宣傳法律法規時難以做到深入淺出,生動形象,農民聽起來枯燥乏味,難以提升學習興趣。
1.3 農村地區法制基礎薄弱
近些年,雖然網絡化和信息化在農村地區得以發展,但在廣大農村地區信息閉塞,經濟落后的局面依然沒有得到切實有效的改善。由于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較為緩慢,農民群眾參與法治化建設的動力不足。很多農民群眾為了糊口,將關注重點放在了基本生活需求方面,而對生活質量、權益保護等缺乏關注,對法律需求的主動性更差,只有當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之后,才會被動的尋求法律法規的幫助。此外,農村地區的文化教育普遍較為落后,由于農民群眾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不足,進一步增加了農村法制化建設的難度。
2 農村法制建設與依法治國的戰略選擇
2.1 提高農民群眾法律素質
首先,重視農村法制文化建設。農村法制化是全面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在積極倡導提高農民群眾法律意識的大背景下,必須重視培養新型農民。一方面,要逐步增加農民群眾的公民權意識,要將遵紀守法根植于每一個公民的權利意識當中。同時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對農村農民群眾的教育,提高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國家部門和地方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農村教育的持續政策和資金投入,開展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和法律法規教育。此外,針對偏遠經濟落后地區,應該進一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避免新的文盲產生;另一方面重視培養農民適應現代化法律發展的綜合素質,使其能夠成為新時期的守法者。在培養農民群眾法律意識的大前提下,也要注意培養與農民群眾的各種競爭意識,市場意識,將法律意識培養和其他生產經營有效結合,提升農民群眾的綜合素養;其次,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群眾物質基礎。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只有得到切實提升,才會有更多的注意力關注自己精神層面上的需求。只有農村經濟水平得到大力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農民群眾對法律的需求才會逐步提升。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基層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經濟,為廣大農民群眾解放思想,開拓視野,主動學習法律法規,奠定堅實基礎。
2.2 提高農民群眾運用法律的能力
司法建設是農村法制化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確保農民群眾合法權益不受損害的重要保證。為此,就需要逐步提升農村相關法律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確保有足額的人員配置,暢通農村司法渠道。確保農民群眾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能夠以更加高效便捷的渠道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此外還應該加強對農村政策傾斜,財政投入力度,構建農民糾紛專項資金,完善農村法制基礎設施,吸引高素質人才到農村開展法律咨詢、法律服務,完善農村法律援助制度,確保農民群眾能夠更好的擁有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權益。
2.3 提高農村法律服務質量
在廣大農村地區,法制水平長期處于較低水平是制約農民群眾難以接受優質法律服務的重要原因。在基層地區,農民群眾難以接觸到專業化的法律服務是客觀的事實。當地政府部門可以發揮自身的服務和引導帶動作用,為農民群眾推薦法律服務機構,并根據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主動聯系相關法律服務機構,讓農民群眾能夠切切實實的獲得到專業法律支持、法律服務,避免農村矛盾激化。
2.4 改善農村法律運行環境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獲得農民群眾充分信任的前提保障。鄉鎮領導干部和村集體領導干部能否堅持依法行政,直接影響到農民群眾法律素質培養成果。因此就需要通過多種途徑,逐步改善當前法律運行不足的問題。而積極培養高素質基層干部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中之重,通過大學生村官制度,鼓勵大學生扎根農村,建設農村,以此來促使法律法規在農村地區傳播擴展。
總之,國家法制化大背景下,開展農村法制化建設,是全面推行依法治國的關鍵。目前農村法制化建設還存在法律意識淡薄、法制化宣傳不足,法治基礎薄弱等問題,需要我們盡快采取有效措施,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加強法制化宣傳,提高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保證農村法制化建設和依法治國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