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錦旭 周奮龍
1 我區農民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縱觀我區農民教育培訓,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1.1 我區農民文化水平低,年齡結構偏大,不易消化新技術,學習創新意識差,在新技術應用上配合不力。
1.2 農民科技培訓管理不規范、不完善,形不成強大合力。培訓經費短缺,培訓的內容和形式單一,宣傳不到位,缺乏創新意識和實踐意識。教育培訓難以順利開展。
1.3 農業技術水平提升緩慢。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許多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進入城市務工,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特殊群體為主的勞動力成了農業生產主力軍,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影響很大,制約了農業科技的快速進步。
2 建議及對策
2.1 強化政府行為,統籌城鄉發展,整合資源,理順體制,構筑農民教育培訓“立交橋”。健立農民科技培訓長效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民教育培訓計劃,成立以區主管領導為成員的領導機構,夯實培訓責任,出臺有利于農民教育培訓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勞動保障、農業、教育、科技等相關部門協作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培訓機制。確定以區農民教育培訓中心(農廣校)牽頭,形成農民教育培訓大中心,人、財、物統一調配,做到資源共享。以“農民科技書屋”為重點,形成農民了解政策、學習技術、獲取信息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進一步提高對“培養新農民、服務新農村”的認識。
2.2 千方百計籌集培訓經費,確保培訓順利進行。一是建立各級財政投入機制,逐步把農民培訓納入公共財政投入范疇,加大財政專項投入,作好示范引導作用,可設立“農民教育培訓基金”。區、鎮每年要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農民培訓,對所撥經費要實行集中管理,專款專用,嚴禁擠占和挪用,使資金發揮最大效益。二是建立資金補貼機制。不斷擴大補貼范圍,完善發放培訓代金券,降低收費標準或免費的形式,讓更多農民受益。三是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方共同參與的投入機制,鼓勵公辦和民辦培訓機構、產業化龍頭企業投資農民培訓。可采取農民學農業科技免費,學職業技能自己出一點、政府補一點、社會幫一點的辦法,多渠道、多途徑解決經費問題。四是積極爭取上級農業、科技等部門的培訓項目和培訓資金。五是要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對農民培訓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給予獎勵,以調動培訓單位的積極性。
2.3 確定培訓工作目標。以“職業農民”培訓為重點,以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陽光工程”為載體,以培育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有文化、有專業技能、遵紀守法的勞動者為目標,著力抓好三大培訓:一是農業技術培訓。使農業勞動力普遍掌握一至兩項農業實用技術。二是農民的轉崗、轉業培訓。即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職業技術培訓,使農村富余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非農就業技能。三是農民的學歷培訓和職業農民培訓,使農民整體素質有明顯提高。
2.4 大力拓展教育培訓內容,創新培訓形式。在今后的培訓中,不僅要向產前的良種、良畜、良禽等新品種和新農機、新農資進行培訓,而且向產后的儲藏、加工、銷售等技術培訓擴展延伸;不僅需要常規技術的改良和推廣,還需要高新技術普及和培訓;不僅需要傳統的種養殖技術的改造和培訓,還需要新型種養殖技術的培訓和推廣;不僅需要生產技術的培訓,還需要經營管理、市場營銷、政策法規、外向型農業等多學科、多門類的新知識的培訓。在培訓對象上也要從單純對職業農民的培訓向從事三農工作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村“兩委”干部、村入黨積極分子、科技致富帶頭人、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產品加工、流通、生產經營等龍頭企業的技術人員和從業人員延伸。要在不斷創新農業科技教育培訓的形式,發揚光大“田頭地頭、面對面、手把手”等有效的傳統培訓形式的同時,根據當前的新情況和農村工作的實際,不斷創新培訓的形式,采取與考察相結合,培訓與成果洽談相結合,培訓與培育當地主導產業相結合,培訓與培養科技帶頭人和農村基層干部相結合等形式。要積極創造條件,拓寬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的科技培訓;更要加強成人教育農村骨干青年教育和職業農民教育,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實現各層次教育的連貫溝通,創造終身學習的條件。同時還要積極跟蹤教育培訓技術的進步,大力發展衛星遠程教育,創辦地方電視教育欄目,增加培訓手段,要充分挖掘潛力,開動腦筋,勇于創新,采用更多廣大農民樂意接受,廣大農村干部、職業農民和科技人員所歡迎的形式和載體,使我們的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工作更加富有成效。一是對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農民重點開展技術含量、就業前景好、市場需求好的技術工種培訓,增強就業能力。二是職業農民培訓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對年齡偏大、文化基礎差的勞動力重點開展以社區服務業、庭院經濟和家庭手工業為主的實用技能培訓。三是對有創業愿望和相應條件的人員,組織開展專業培訓,引導他們開發特色產業,創辦經濟實體,如:辦農家院、手工作坊。四是加強培訓基地與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交流,及時掌握勞動力需求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五是積極鼓勵園區、企業舉辦以招收本地農民工為主的定向委托培訓班。六是大力實施“村級信息公路建設”項目,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傳播媒體,開展技能培訓。七是選擇重點村建立農民科技書屋。八是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協會的作用,制定優惠的政策,使其擔當農民科技培訓的排頭兵和領頭羊,為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和健康發展提供基礎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