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華 王小金
貫徹新發展理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當前黨和國家一項重要工作。但就農村的發展現狀來看,物質發展和精神文化水平存在著嚴重的不協調,這種不協調阻礙了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為了保證農村的健康發展,必須要堅持物質和精神的兩手建設。基于此,以長沙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做分析,研究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路徑,旨在為農村發展提供指導。
“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就是要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社會主義新農村。但隨著農村社會的不斷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民文化科技素質較低,農村文化建設相對滯后、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等,這些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村物質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嚴重不協調,為此,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尤為重要、尤為緊迫。
1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隨著物質文明建設發展而發展的。一方面,物質文明建設的發展帶來了廣大農民精神面貌的變化,思想觀念的解放,開拓了視野,渴求建設新生活。另一方面,物質文化建設的發展,也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不斷提出新任務和要求。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就是要建設“規劃布局科學、村容整潔、生產發展、鄉風文明、管理民主,且宜居、宜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2 精神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分析
“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振興,也是文化、教育、科技的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徐州市考察時作出重要指示:“進一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從實踐分析來看,精神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有三個:
其一是加強凝聚力建設和思想理念的創新。鄉村振興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是一項前景光明的崇高事業,更是一項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同心同向發力的世紀偉業,需要營造鄉村振興良好氛圍。通過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良好氛圍可以將鄉村力量凝聚,這樣,“鄉村振興”的力量空前壯大。再者,“鄉村振興”需要克服小富即安的小農思想,樹立產業興旺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斗志和勇氣,而志氣提升主要來自學識、素養等文化內涵的提升,因此,要重視鄉村振興中文化對人心的浸潤,提升農民思想境界,提振農民精氣神,提高農民生產生活價值追求。
其二是能夠培養鄉村建設的優秀人才并實現鄉村文化風氣的凈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急需智力支持,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調查發現,不少農民確實有發財致富的愿望,也有干勁,吃得苦,舍得干,但是花了不少氣力,還是做不成產業,形不成規模,這主要是因為農民的文化素質偏低,無法適應現代化高科技農業發展的需要。通過精神文明建設強調文化的重要性,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質和修養,這才能夠為現代化農業生產培育優秀的人才。另外,過去一個時期,鄉村建設存在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傾向,鄉風文明建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以至出現經濟發展而道德滑坡的現象。一些地方村落共同體解體,德孝文化和誠信文化削弱,守望相助傳統消失。鄰里矛盾突出,干群關系緊張,鄉村增加了不和諧的音符,各種矛盾的積累甚至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一些地方人情風壓頭,老百姓苦不堪言。還有的打牌賭博、買碼修廟、迷信盛行等等。這些民風對于農村發展十分不利,因此通過精神文明建設消除陋習勢在必行。
其三是能夠留住人才。鄉村振興,要讓鄉村留得住人,更要留得住人才。調查發現,農村青壯年在農村留不下來,主要是因為“沒有錢、沒有事、沒有味,還有小孩子沒有好書讀”。沒有事做當然就沒有錢。而解決有事做、有錢賺的問題,要靠發展經濟、發展有活力有前途的產業才能解決,也就是要產業興旺。沒有味,主要是缺乏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傳統農耕文明流傳下來的鄉情、鄉愁也日益寡淡。所以,中央文件提出來,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要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配置,使得農村教育質量不佳,這樣的循環使得農村越來越難留住人才。通過精神文明建設改變農村現狀,留住人才,農村的發展必然會進入新局面。
3 長沙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路徑分析
3.1 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著力樹牢優良黨風
從具體的分析來看,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黨員干部的領導力和帶頭作用是十分突出的,所以需要突出黨員隊伍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價值。就黨員隊伍的作用突出來講,具體有三方面的措施:其一是做好黨建引領,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利用“三會一課”、支部主題黨日等活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真正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其二是突出黨員帶頭。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長沙農村地區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村干部、黨員帶頭執行志愿服務、移風易俗,樹立了良好的“風向標”,這為農村的移風易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三是突出活動開展。長沙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打造了一批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特色示范鎮(村),組織了一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宣講隊伍,完善了一支農村志愿服務隊伍,評選了一批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整體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3.2 以弘揚傳統文化為重點,著力培育良好家風
以弘揚傳統文化為重點,著力培育良好家風是長沙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第二個重要路徑。就此路徑的實行來講,有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在推廣傳統禮儀中培育良好家風。從長沙地區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具體開展來看,社會第三方組織舉辦的“傳統禮儀進校園”“傳統禮儀進村(社區)”系列公益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就2017年,農村開展的。謝師禮、成人禮、開筆禮等活動參與人數接近萬人,傳統文化在農村得到了較為普遍的推廣。其二是在傳承先賢文化中培育良好家風。長沙農村地區借助傳統節日以及名人祭奠等活動傳播先輩前賢的家風故事、傳承至今的鄉土家訓和厚重溫情的廉潔家書,讓村民深深感受到優良家風的磅礴正能量。
3.3 以移風易俗行動為抓手,著力培育淳樸民風
以移風易俗行動為抓手,著力培育淳樸民風是長沙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第三個重要路徑。從具體的調查來看,長沙市周邊農村存在著婚嫁彩禮過高、婚喪大操大辦、贍養老人薄養厚葬、治喪時間過長等陋習,而且農村聚眾賭博和婚車行進途中攔截索要財物的行為也十分的普遍,這些陋習的存在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對于農村發展十分的不利。基于此,長沙農村地區進行集中的整治,有效的降低了農民的負擔,農村淳樸友善的風氣也得到了建立。在這個過程中,長沙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總結了三點經驗,其一是要明規矩,其二是要重執行,其三是要是求實效。通過規矩的明確訂立和嚴格執行,最終取得的效果符合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
3.4 以公共文化建設為載體,著力培育文明鄉風
以公共文化建設為載體,著力培育文明鄉風是長沙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從具體分析來看,開展寓教于樂、形式多樣的學習、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倡導社會新風,著力營造健康向上的農村風貌,農村的風氣會有明顯的改變,而就具體的風貌改善來看,需要堅持三項工作:其一是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綜合素質的提高會讓農民的思想有明顯的變化,其追求高雅活動的意愿會更加強烈。其二是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全方位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構建惠及人民群眾、具有濃郁特色、城鄉一體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會更加多姿多彩。其三是打造文化活動品牌。通過文化品牌活動的打造改變人們的文娛方式,這樣,迷信燒香、大牌搓麻將、發牢騷講閑話的現象均可以得到明顯的改善。
長沙近年來發展迅速,在農村建設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了實現農村的進一步發展,強化農村發展的健康性,長沙農村發展積極的研究和分析精神文明建設的路徑,旨在為農村質量化發展服務,文章分析的內容能夠為長沙農村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