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峰


河口區隸屬于山東省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渤海南岸,黃河入海口北側。東、北兩面臨海,西與沾化縣為鄰,南與利津縣接壤,東南面與墾利縣毗鄰。地跨北緯37°45′~38°10′,東徑118°10′~119°05′。南北長43公里,東西寬79公里,總面積2365.13平方公里。河口區是歷史上的老蝗區,屬于典型的沿海蝗區,蝗區總面積210.6萬畝,占全省蝗區面積的1/4,常年發生面積160萬畝左右,常年防治面積達110萬畝。
1 不同類型蝗區內的植被情況
1.1 海灘蝗區
這類蝗區潮帶可及,幅度5~10公里,大部分為光板地,占60%以上,主要植被為黃須,有部分高低著生有小蘆葦和馬絆草。此類蝗區界定面積為25200公頃,其中分布于13號蝗區3000公頃;11號蝗區1200公頃;8號蝗區9000公頃;7號蝗區5000公頃;6號蝗區5000公頃;2號蝗區2000公頃。此類蝗區一般年份不需要防治,個別年份重點環境挑治,為三類蝗區。
1.2 草灘蝗區
位于海灘之上,幅度約十公里至二十公里,主要植被為小蘆葦、茅草、蒿子、狗尾草、莎草等,為飛蝗及其他蝗蟲主要發生地。界定面積為31048.3公頃,其中13號蝗區4249.3公頃;11號蝗區1790.7公頃;8號蝗區1042.2公頃;7號蝗區6667.8公頃;6號蝗區3830.7公頃;2號蝗區13467.8公頃。此類蝗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常規防治,為二類蝗區。
1.3 夾荒地蝗區
在草灘之上,或與草灘及農田交鑲分布,主要植被為狗尾草、馬唐草、小蘆葦和裨草等,飛蝗常年發生,容易形成高密度。界定面積為84184.7公頃,其中1號蝗區4223.8公頃;3號蝗區8342.1公頃;4號蝗區16804公頃;5號蝗區30770公頃;9號蝗區11978公頃;10號蝗區3080.6公頃;12號蝗區5380.8公頃;14號蝗區3605.3公頃。該類蝗區為重點蝗區,每年都需要防治,為一類蝗區。
2 不同植被類型和覆蓋度對飛蝗密度影響
此次調查地點在第5號蝗區,它是河口區最大的蝗區,也是重點蝗區之一,面積為30770公頃,常年夏蝗發生面積15340公頃,常年秋蝗發生面積10315公頃,常年夏蝗和秋蝗防治面積達12962公頃,蝗區內地形多變,植物類型豐富。
在調查不同植被覆蓋度中的飛蝗密度時,分別在不同覆蓋度的蘆葦、小蘆葦+馬絆草、小蘆葦+茅草、小蘆葦+蒿子中隨機取20個點,調查飛蝗數,方法同上,分別記載數量。(見表2)
調查結果顯示,飛蝗在不同植被類型中的密度從大到小為:小蘆葦+馬絆草,小蘆葦+茅草,小蘆葦+蒿子,蘆葦,檉柳+雜草,黃須,棉花,刺槐,苜蓿;飛蝗在同一植被但不同覆蓋度中的密度從大到小為: 40%~50%, 30%~40%, 50~60%。
2.1 不同植被類型對東亞飛蝗密度的影響分析
東亞飛蝗的發生與分布基本上是伴隨者食料植物而分布的,在飛蝗喜食小蘆葦+雜草的環境中種群數量教大,而在喜食的棉花、刺槐和苜蓿等植被中數量極少,甚至絕跡。東亞飛蝗一般被認為是多食性昆蟲,但我們研究的結果以及大量學者的研究表明,東亞飛蝗的食料植物是有相當固定的范圍,它們在自然情況下食料限于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而在棉花、刺槐和苜蓿等環境下,飛蝗基本不會大量存在。可以斷定,東亞飛蝗對于食料植物有主動的選食性,也決定了其在自然情況下分布與發生。
2.2 不同植被覆蓋度對東亞飛蝗密度的影響分析
在調查中發現,植物所造成的小氣候環境也影響了飛蝗的分布和發生。盡管蘆葦、小蘆葦+雜草都是東亞飛蝗喜食的植物類型,但在
不同的覆蓋度下的密度也不同,覆蓋度太小和太大都不利于飛蝗的生存,而在覆蓋度在40~50%的時候,飛蝗存在的數量為最多,在日常東亞飛蝗查治中也發現,生長著較高蘆葦食料充足的地方飛蝗數量反而不多。這就表明,東亞飛蝗的分布同樣受植被覆蓋度的影響,在陽光能直接照射的、生長有較矮禾本科雜草的地方是它們最理想的生活場所,這與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生殖發育是密切相關的。
筆者認為,在不同的蝗區找出一種或幾種能適應當地土壤、環境、氣候的植物來代替原來植被類型是關鍵因素。沿海蝗區大多為鹽堿地,土壤含鹽量較高,氣候也偏于干燥少雨,如何找到一條適合沿海蝗區植被改造的路子,還需要大量的試驗和示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