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華
甜瓜栽培是海門市種植業的重要組成,也是地區特色。本文將針對甜瓜栽培技術的發展現狀展開分析,探討新技術的應用。
海門市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氣候溫潤,降雨量充沛,光照時間充足,適宜種植甜瓜。海門市的甜瓜具有一定本地的特色,也是當地的拳頭型產品,不僅供當地食用,而且經常銷往蘇州上海等地,其中以厚皮甜瓜“海蜜甜瓜”最為出名。而薄皮甜瓜種類較多,當地農戶一直保有食用薄皮甜瓜的習慣,薄皮甜瓜也具有東方甜瓜的美名,其可以看作是甜瓜的一種生態類型,以東亞為主要產區,在中國、日本等國家都享有盛名。其食用方法以鮮食為主,口感甜嫩爽滑,深受人們的喜愛。甜瓜的維生素含量較高,食之可以起到消火通便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腳步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水果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海門市的甜瓜種植面積也日益加大。甜瓜的栽培需要設施設備的高度配合,隨著面積不斷擴大,甜瓜的生產逐漸從傳統的“靠天吃飯”的露天栽培過渡到設施栽培,設施設備相關的新技術的引進也逐漸成為海門市甜瓜生存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就海門市甜瓜栽培技術的發展現狀和新技術的應用做詳細深入的闡述,試圖發現海門市設施甜瓜栽培技術發展的問題所在,希望為海門市甜瓜設施栽培技術的發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1 海門市甜瓜栽培技術發展現狀
1.1 海門市甜瓜種植產業發展現狀。宏觀調控下市場調節,產業水平有所提升。大的環境上,國家在2003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主要思想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調節性作用,總體來說,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食物的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也不在不斷變化。而甜瓜屬于口感極佳,營養美味,氣味芳香的水果,因此人們對其需求變得越來越高。反觀我國的耕地面積,隨著國內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業對于農戶的生活成本要求加大,糧食等作物的種植成本不斷提高,耕地面積和作物質量不斷下降,導致大宗作物例如玉米、小麥、水稻等的比較經濟效益不斷下降,而甜瓜種植時間短、所需技術簡單已掌握、對土地等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因此,甜瓜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12年中國成為最大的甜瓜生產國。
海門市甜瓜產業在瓜果類生產中的地位不斷提升。近幾年來,海門市政府加大對甜瓜的技術投入,積極發展地方特色農業經濟,甜瓜的生產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逐步實現了甜瓜生產布局趨于規范、種植品種越來越優良、標準化無公害生產種植技術、銷售方式有組織有方法。目前海門市甜瓜采取一年兩次收成方式生產作業。海門市甜瓜的主要茬口模式是,早春是甜瓜,夏季時種植雞毛菜和草莓,秋季時種植甜瓜。截止2017年,海門市的甜瓜種植面積超過1.5萬畝,經濟收益也屢創新高,一年內超過5億元,為海門市上萬農戶實現小康生活添磚加瓦。目前海門市的甜瓜種類眾多,有很多品種都具有地方特色,海蜜甜瓜的銷量尤其高,另外西薄洛托、翠蜜系列等品種的推廣也使得海門市甜瓜的品種更加豐富。
1.2 甜瓜栽培中的主要技術。海門市的甜瓜栽培技術現階段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多層覆蓋、電熱加溫,培育壯苗技術。甜瓜壯苗的標準是:春季苗齡四到五周,秋季半個月左右,到達標準的育苗需要多方面技術支持,育苗基質的配比、播種期的選擇、保溫技術的運用、季節變換帶來的變化、苗床溫度的控制、防治病蟲害等方面。
薄膜覆蓋,對于棚內溫度的掌控技術。薄膜全覆蓋是指大棚內的畦面和走道均用地膜覆蓋,對于防止大棚內水分蒸發具有很大益處,棚內空氣的濕度也應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以減少病蟲的繁衍,減少病蟲害發生。
在夏季時,應當向棚內灌水,減輕推甜瓜連作障礙技術。利用春季甜瓜收獲后的空余時間,在全面清巷的基礎上灌水2-3次,并關閉大棚門及通風口。優點是通過多次灌水,可以洗去積聚在土壤中的一部分鹽分,減慢土壤鹽漬化的過程。同時通過高溫悶棚可以有效地降低病菌蟲卵的基數,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立架栽培、精細整枝,定位留果技術。該項技術有利于甜提高產量,提高厚皮甜瓜商品性,提髙效益。
大棚門口、通風口安裝防蟲網,蟲害防治技術。特別是在秋季栽培條件下,在較高空氣濕度下大棚甜瓜病蟲害發生嚴重,釆加強通風,降低棚內濕度,控制控制病害發生,減少殺菌、殺蟲劑的使用,確保產品符合健康、綠色的食品要求,節省農藥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2 海門市甜瓜栽培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早春多災氣候不利于甜瓜生長發育,技術風險大。與北方氣候相比,海門市早春氣候特點是低溫、寡照、高濕,升溫慢,光照弱,空氣濕度大。為追求甜瓜早上市,大棚西瓜大部分1-2月定植,少部分3月份定植,定植后如遇連續陰雨或強低溫天氣,對甜瓜幼苗活棵及生長發育形成較大影響,多數年份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受災重的年份定植后甜瓜死苗率為 30%-50%,影響幼苗發育進程,上市期延遲,種植效益下降。
2.2 種植成本逐年加大,持續發展面臨諸多挑戰。由于土地、農資、勞動力等成本的不斷加大,大棚西瓜生產每667平方米成本3000-3500元,投資額較大,且用工成本逐年加大,制約了種植規模的擴大。相比水稻、小麥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1個大戶往往可以種植數百畝糧食面積,甜瓜的種植面積的增加存在一定劣勢。
2.3 從業者年齡老化,接受新技術慢。從事甜瓜生產經營,高達九成以上務工的是老年人及婦女,大中專生或青壯年勞動力從事西瓜種植的基本沒有,大多數瓜農都是跟著周圍學習種瓜,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弱。因此,大力發展農業高等教育,加快免費中等職業教育進程,對未上學的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免費提供農業技能培訓,落實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政策,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吸引有志青年投身甜瓜產業發展,成為新一代職業瓜農。
3 海門市甜瓜栽培新技術的應用
按照農業部蔬菜標準園建設要求,加快甜瓜基地建設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全面應用優良品種,普及應用耐低溫弱光、抗病、高產、抗逆性強的品種,每個基地配套建設1個集約化育苗場,實現全部統一供苗和全部良種覆蓋;建立健全標準體系。按照先進、實用、操作性強的原則,加快生產標準修訂和推廣應用,標準要落實到每個種植戶,張掛到基地醒目位置,引導種植戶切實按照標準進行農事作業;集成推廣先進技術。按照單項技術菜單化、科學選裝配套化、系統集成模塊化、全程標準化的生產要求,集成推廣集約化育苗、輕簡栽培、測土配方施肥、連作障礙防治、設施環境精準調控、病蟲害綜合防控等關鍵技術,增強科技對西、甜瓜生產的支撐能力。
根據甜瓜本身的生產特性,結合海門市地區的環境特點,制定海門市甜瓜生產作物的方案,分別從播種育苗、苗期管理、整地施肥、適時定植等方面對海門市甜瓜栽培新技術的應用生產技術規程。目標是將海門市的甜瓜栽培技術發展成高產量作物、優質化果實、輕便簡單種植方式的栽培技術手段。
具體的技術方面,育苗基質的配置應該選擇具有一定規模的場地作為拌料場地。操作上,應對場地進行百菌清消毒,然后將育苗與蛭石混合,加入水攪拌,直至手握育苗能夠握成團,手指逢中可以滴下水為準。
播種時,將育苗盤按一個1.5厘米左右的小坑,種子放入其中,上面蓋上蛭石,把穴鋪平為準。
在甜瓜苗出苗前應該讓其維持封閉的狀態,育苗其需要的保溫設施也非常嚴格,夜間應開啟地熱線進行加溫,并用草席鋪在上面進行保溫,當七成的育苗出現以后選擇對其脫模處理,即揭去穴盤上的薄膜,這一時期直至第一片新葉出現之前,室溫應當控制在20-25攝氏度,在此之后室溫保持在25-30攝氏度,幼苗出土后,為了給環境排濕降溫,到最低溫時仿照第一步的保溫加熱措施。育苗其需要控制環境的水分,在薄膜揭掉之前不給其澆水。苗期需要定時進行通風煉苗,一般時間間隔在一周到20天之間為宜。
以一畝地為標準,育苗施腐熟有機肥應該為兩千五百千克到三千千克之間為宜,其中三元復合肥30千克,每次施肥時土地應翻深25-30厘米之間。對于連年種植甜瓜的大棚,甜瓜的上一期采摘結束以后,需要往棚內灌水悶棚。
還應該適時定植,一般在早春三月上中旬,八月中下旬。還有水肥管理、溫度管理、吊繩綁蔓、植株調整、輔助授粉環節需要結合當下的先進技術進行生產技術培訓。防治病蟲害需要明確病蟲的類型,選準藥物,選對施藥的時間,結合先進技術對病蟲害的管理做到綠色防控。
總的來說,新技術的方向應當遵循規模化的趨勢、標準化的做法、符合生態環保的要求、跟上信息化發展的步法,唯有如此,海門市甜瓜栽培技術的新方向才能得到更好的推廣和應用,才能保持長久的發展動力,保有高效的發展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