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勇
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依據各自的自然、社會、經濟等特點,系統的開展了旱作農業研究和開發,形成了相對穩定和完整的技術體系和制度,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認真研究探索這些成功經驗,對我國旱作農業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區遍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面積約為陸地面積(除寒帶外)的34.9%,約4590萬平方公里。在14億hm2耕地中,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從事農業生產的旱地占80%。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旱作農業的研究和開發都取得了很大進展,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旱作農業己由現代旱農技術取代了傳統旱農技術,在作物布局、保護耕作、水分動態、資源管理以及防止旱地土壤退化與恢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技術體系。
1 國外發展旱作農業的主要經驗
1.1 建立了符合區域資源特點的旱作農業發展模式。不同的國家在發展旱作農業的過程中,依據各自的自然、社會、經濟等特點,選擇符合本國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發展道路的旱作農業技術,形成了相對穩定和完整的技術體系和制度,長期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并且成效顯著,極大地推動了旱農地區農業商品性生產的發展。
1.2 注重提高生產力和改善生態環境技術同步發展。旱作農業是一個極不穩定的生態系統,也是處于環境脆弱區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方式。盡管地處半干旱地帶的世界各國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階段有很大差異,但有一個共同的經驗,就是特別重視研究改善生態環境和提高糧食產量的結合點,采取可同時使兩者都受益的措施。國際上旱作農業發展模式可分為兩種類型:⑴“低投入、高產投比”的旱作農業。主攻目標是提高產投比,不是提高單產,強調適應自然生態環境。主要適用地多人少的國家或地區。如澳大利亞的“糧草輪作”農牧結合制、美國的“少耕免耕覆蓋”保護性耕作均屬這一種類型;⑵“高投入、高產持續”旱作農業。主攻目標是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產量,強調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如以色列的作物高效滴灌噴灌,大規模發展高投入高產出的高產農業,將農田單位面積生產力提高和資源環境的治理和改善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促進生態、生活環境質量建設。
1.3 重視耐旱作物種類及品種的改良,提高內在增產潛力。地處半干旱地帶的國家都很重視作物種類和品種的選育,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總體上來講,生產應用的品種要求綜合性狀優良,抗旱育種尚未很好解決豐產性與抗旱性及高WUE(水份利用率)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問題,其一是在廣泛收集抗旱種質資源和深入探索抗旱機理的基礎上,應用遺傳工程技術定向培育抗旱品種;其二是采用常規的育種技術與方法,選育抗旱性強、WUE高、豐產性好相結合的作物品種,這些做法在一些國家和國際旱農研究中心已獲成功。
1.4 農業機械化水平應用高,技術規模大。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農業機械制造業科學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生產效率提高了2~5倍,旱作農業技術有條件在更大的范圍內得以應用。不管是“低投入、高產投比”的旱作農業,還是“高投入、高產持續”的旱作農業,由于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業生產取得了明顯的技術規模效益,導致了技術投入的高產出。同時,作為旱作農業技術的載體和有機部分,許多旱作農業技術通過機械化的途徑得以實現,機械化旱作農業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機械和技術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并逐漸成為大規模應用的技術體系而確定下來。
1.5 旱作農業技術發展階段性強,技術延伸面廣。綜觀發達國家旱作農業技術的發展歷史,不同的時期技術發展的階段性強,技術的延伸面越來越廣。美國中西部大平原和南澳大利亞旱作農業技術演變,以色列從發展雨養農業逐步發展到今天的節水灌溉農業,技術的階段性發展促進了旱作農業跳躍式的發展。隨著農業生產和經濟的發展,技術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形成優質品牌產品,實現商品化、產業化經營,成為推動旱作農業發展重要動力。
1.6 現代化技術裝備保證了旱作農業研究不斷取得突破。旱作農業研究先進國家的儀器裝備水平較高,高新技術不斷用于旱作農業的研究和農業生產。依靠先進的儀器設備和試驗設施,旱作農業的研究能夠不斷探索和揭示過去不被認識的規律和現象,導致新的技術創新源源不斷地涌現,為旱作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技術支持和儲備。
2 國外發展旱作農業對我國的啟示
目前,我國正處于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面臨著許多的困難和問題,上述國外發展旱作農業的經驗,可為我們提供有益借鑒。
2.1 因地制宜地選擇旱作農業發展道路。我國幅員廣闊,各地自然環境、農業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各異,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的旱作農業發展模式,建立不同的旱作農業發展體系是我國旱作農業發展的最終方向。
2.2 傳統經驗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提高旱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將傳統的旱作農業經驗,如精耕細作、草田輪作、糧草(豆)間作、帶狀種植、休閑與綠肥壓青等納入旱作農業的技術系列,同時,因地制宜地推廣覆蓋培肥保墑、秸桿還田、保護性耕作、集雨補灌、應用抗旱保水劑實現化學調控節水、培育抗旱良種實現生物節水等現代旱作技術,大幅度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旱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3 開展多種經營,實行旱農產品產業化生產。多種經營包括產品的多樣化及豐富多彩的產后深加工兩方面,要充分發掘當地的資源優勢,廣開門路,疏通渠道。要由單純抓種植業這一層次,擴大到農業生產的產后加工第二層次,以及農工商、產代銷的第三層次。如在庭院內種草養畜增加收入,辦起飲料加工廠,把豆類納入混合飼料成分中,不僅解決了豆類的銷路,又增加飼料的營養成分。飼料加工業的興起,將使畜牧業的傳統經營方式發生深刻的變革。
2.4 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要充分發揮農業機械購機補貼政策激勵和引導作用,優化農機裝備結構,主攻薄弱環節機械化。大力培育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農機服務超市等新型服務主體,圍繞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著力提升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服務水平,扎實推進大田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
2.5 整合教育培訓資源,著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在重視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同時,實現農業生產者素質的穩步提高。國家應從宏觀層面加大對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投入,建立有利于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體制,要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業職業技能培訓體系,著力培育一批知識型創新型職業農民,為推動我國旱作農業的發展和建設現代農業提供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