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為總結棗莊市農機現代化發展成效、經驗,查找差距、短板,研究下一步發展思路、措施,筆者在全市開展了農機現代化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 全市農機化健康快速發展,產生了溢出效應
到2017年底,全市農機總動力達290萬千瓦,全市農業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4%,其中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穩定在98%以上,大宗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65%。全市農機化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1 農機裝備水平提升、結構優化。全市擁有各類拖拉機3.7萬臺,其中大中型2.4萬余臺;小麥、玉米聯合收獲機達1.12萬臺;無人植保機51臺,糧食烘干機63臺,各類配套農機具11.5萬臺。農機裝備水平在提升中進一步優化。
1.2 農機作業水平提高、標準提升。啟動實施“機械化生態沃土工程”,共完機械化深耕深松整地作業面積70萬畝,小麥滅茬113萬畝,小麥、玉米機收秸稈粉碎還田率達99.6和89.9%。
1.3 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提升、范圍拓展。全市農機合作社總量超過300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承擔規?;r機作業量占到40%;共培(復)訓各類農機人員3.1萬人(次);建成及在建農機4S店和區域性農機維修中心10處,農機保養、保管服務范圍進一步擴大。
1.4 農機安全生產機制完善、形勢平穩。以“平安農機”創建為主線,扎實推進農機安全生產。全市已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4個;全省“平安農機”示范鎮(街)46個,占全市涉農鎮(街)數量的80%。未發生較大以上農機事故。
2 當前農機化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苯涍^多年發展,我市農機化發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四個不平衡”體現在:作物之間不平衡,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水平高,經濟作物和小雜糧機械化水平低;環節之間不平衡,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經濟作物耕地環節機械化水平高,糧食產后烘干和經濟作物種收環節機械化水平低;區域之間不平衡,平原地區機械化水平高,丘陵山區機械化水平低;領域之間不平衡,種植業機械化水平高,養殖業、林果業、農產品初加工業機械化水平低。
“四個不充分”體現在:研發創新不充分,低端、仿制機械較多;示范推廣不充分,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應用“最后一公里問題仍然普遍存在;機藝、機信融合不充分,農機農藝“兩張皮”現象仍然是制約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的主要瓶頸,液壓、信息技術在農業機械上應用少;政策扶持不充分,扶持力度與與先進省市相比有差距,政策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不少扶持措施落實不到位、執行中打折扣。
3 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農機現代化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三農問題列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就相關政策決策、發展思路、改革措施、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做出了系統地安排。鄉村振興的基石,必然是農業現代化,農機作為其重要支撐力量,任重道遠。
3.1 充分認識農機化的積極作用和地位。棗莊市是首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首批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是全國唯一整建制推進“三區”建設的地級市。無論是農村土地承包流轉的改革還是現代農業建設,或者綠色生態可持續農業發展,都離不開農機化的支撐。改變傳統農業,逐漸向現代化農業發展,更需要利用先進農業技術和機械幫助改變落后的農業生產模式,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對此,各級農機部門必須有清醒地認識,切實將農機化工作擺上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
3.2 提高關鍵農機裝備供給質量。做好兩個“爭取”和一個“引導”。積極爭取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報廢更新補貼政策,重點補貼發展農業生產關鍵薄弱環節的大型復式作業機械,報廢淘汰低效高耗老舊機械;引導我市企業瞄準“產業急需、農民急用”的農機裝備開展研發、制造,探索建立產學研試推用一體的農機科技創新組織模式,最終實現實現當地用、當地造。
3.3 提高集成配套技術供給質量?!把a短板、樹典型、強指導”三管齊下。補齊短板就是大力推廣糧食作物產前產中產后環節先進裝備和技術,提升馬鈴薯和花生種、收等關鍵環節機械化水平;建設示范基地就是加強新機具新技術引進、試驗,開展好系列現場演示、宣傳活動,發揮好典型示范帶動作用;強化指導就是成立市級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指導專家組,建立專家聯系點制度,針對短板、薄弱環節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
3.4 提高社會化服務供給質量。做好兩個“+”。做好“合作社+”,通過拓寬橫向服務范圍,拉長縱向服務鏈條,繼續引導農機合作社吸納整合維修、培訓、技術推廣等資源,積極參與土地流轉,開展土地托管、跨區作業、訂單作業,探索建立農機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做好“互聯網+”,主要是在農機使用、管理上,借助智能監測、遠程終端、自動導航等“互聯網+”技術,提高農機化服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