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對物質生活要求不斷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對家禽類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尤其是鴨及其副產品。從目前我國養鴨情況來看,雛鴨養殖是薄弱環節,本文就接雛、環境控制、飲水、開食、日常管理和防疫措施等飼養管理關鍵技術及如何提高雛鴨科學養殖水平和提高養殖效益,提出了筆者的一點見解。
1 接雛
從出殼到45日齡稱之為雛鴨,也叫鴨苗。健康雛鴨能提高飼料轉化率,節省飼養成本,得到較大收益。如何選擇鴨苗呢?應做到一查、二看。查:調查父母代,必須到父母代種鴨場購買鴨苗,不選擇用商品代種鴨場的鴨苗,種鴨場必須有合格的《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和《畜禽場衛生防疫合格證》。看:看雛鴨眼睛是不是能正常睜開、有神;嘴巴四肢是否紅潤光澤,沒有脫水現象;肚臍是否干凈沒有糞便;手握鴨苗掙扎有力;羽毛黃色、干燥、光滑,叫聲洪亮等。接雛前必須對育雛室進行徹底消毒,以保證雛鴨良好的生活環境。地面、墻壁用清水沖刷后并用2%的火堿對其再次消毒。飲水器、食槽用2%-3%的來蘇爾浸泡,并按每立方米空間用高錳酸鉀14-15克、福爾馬林28-30毫升混合熏蒸。消毒后密封1-2天。飼喂工具可用來蘇爾、百毒殺浸泡消毒。
2 環境控制
進雛前要在鴨舍懸掛溫度計,對鴨舍溫度進行時時監控,保證鴨舍溫度適宜。雛鴨自我調節體溫的能力差,剛出殼的鴨苗對溫度變化敏感,雛鴨的適宜溫度為:1-3日齡34-32℃、4-6日齡30-28℃、7-10日齡26-24℃、11-13日齡22-20℃,溫度逐漸降低,每天溫度變化不超過2℃,3周齡20℃,4周齡常溫。溫度不可過高或過低,過高則鴨苗遠離熱源,精神不振,體溫升高,頻頻喝水,沒食欲;過低則鴨苗聚集熱源下,擁擠疊堆,相互踩壓,易發生感冒或引起窒息死亡。適宜的溫度有助于雛鴨飼料轉化吸收,鴨苗表現為活潑好動,精神旺盛,羽毛平滑,吃食爭先恐后,飲水適度,飽食后安靜休息,雖有聚集現象,但未集堆。在保證合適溫度的同時,室內新鮮空氣供給非常重要,通風換氣可及時將育雛室內過多的二氧化碳、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排出。氨氣,可直接刺激鴨的呼吸系統,使其呼吸不暢,阻礙生長發育,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嚴重時會造成氨中毒。如果以煤爐取暖的育雛室,應注意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3 飲水和開食
飲水:雛鴨入舍后應先飲水,后喂食,最好飲溫水。剛出殼的雛鴨卵黃囊中還有部分卵黃殘留,沒有完全被吸收,卵黃中的營養物質是鴨苗卵生時必須的養分,卵黃吸收的快慢主要取決于飲水的充足和早晚。飲水還具有調節體溫、清理胃腸道,排出胎糞,促進代謝的作用,否則,卵黃沒有完全吸收再加上喂飼料,反而增加了胃腸的消化負擔,對雛鴨不利。第一次飲水水的深度最好以剛剛淹沒雛鴨的腳趾為宜,讓雛鴨在水中自由活動10-20分鐘,雛鴨受到水的刺激后精神興奮,十分活躍,但水中應加入高錳酸鉀或葡萄糖。前三天飲水中最好加些電解質和一定量的電解多維或鴨用益生菌等,有助于清理鴨苗腸道病菌,增強抗病力。
開食:雛鴨的第一次飼喂即為開食。飲水后1小時或出殼后24小時即可開食,雛鴨不知饑飽,飼喂要定時、定量,少喂勤添。剛出殼的幼雛不宜喂得過飽,七八成飽即可。2-3日齡可補喂青綠飼料,如:青菜葉(切碎飼喂)、篦萁草,菊苣等,喂量隨鴨的日齡增加而增加。5日齡后還可以適當補喂一些動物蛋白飼料,如:新鮮的小魚,小蝦等,將其切碎飼喂。20日齡后才能自由采食。飼喂料干濕度很重要,如果飼料過于干燥就不能喂得過飽,以免喝水后脹死。飼喂過程中要時時分群,將個體大、強壯的鴨子分到一起,弱小的分到一起飼喂,避免產生掙食、踩壓現象。
4 日常管理
(1)搞好環境衛生,及時更換墊草和清除鴨糞,每天清洗食具,并進行消毒。(2)加強運動,鴨喜歡游水,游水可增強鴨的體質,增加食欲。(3)注意防病,雛鴨,抵抗力較弱,因此,在第一、二次放水后,或者遇天氣突然變化,都應用藥物預防,可使用益生菌藥物,清理動物腸道有害病菌,提高免疫力,防治常見的細菌性腹瀉、腸炎等病癥,且還沒有任何毒副作用,增重快,養殖效益高。(4)適度光照,3日齡內雛鴨要做到晝夜光照,以后每7天減少3-4小時,4周后可自然光照。(5)防害,如:貓、狗、黃鼠狼、蛇,鼠等。
5 防疫措施
1-2日齡:鴨病毒性肝炎抗體,皮下或肌肉注射。
6日齡:鴨傳染性漿膜炎-大腸桿菌病二聯蜂膠滅火疫苗,皮下注射。
7-10日齡:鴨瘟活疫苗,肌肉注射。
15日齡:禽流感h5滅活疫苗,皮下或者肌肉注射。
30日齡:禽霍亂油乳劑滅活苗,肌肉注射。
以上免疫程序不是固定不變的,養殖戶可結合當地疫病流行情況增加或減少某項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