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碩
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黨中央強調了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性,本文以某地區精準扶貧工作為例,結合縣區內的實際情況,深入分析氣象科技服務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本文首先從氣象科技服務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入手,同時闡述了精準扶貧中氣象科技服務需求,最后總結了氣象科技服務在精準扶貧中的有效發揮。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中,不僅要注重產業扶貧,還應當注重生態扶貧。在精準扶貧時期內,為保障其工作開展效率,氣象部門作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部門,應當改善民生、消除貧困。切實發揮出氣象科技服務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作用,促使氣象為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提供參考依據。
1 氣象科技服務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
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中,應當努力抓好防災減災工作,為脫貧工作助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保障。在每年大部分貧困地區會遭受冰雹、洪災、旱災的侵害,這些自然災害對貧困地區而言,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減慢了地區的脫貧速度。
氣象部門應當在精準扶貧工作大局基礎上,促使氣象科技為減災提供支撐,加大貧困地區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強化貧困地區災害性天氣預警,完善各項防御措施。加大氣候資源開發力度,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切實將氣象工作在貧困地區的獨特作用發揮出來,遵循趨利避害、建在增收的原則,加速貧困地區的脫貧速度。
2 精準扶貧中氣象科技服務需求
氣象精準減災需要從災害性天氣預警、防御體系入手,深入貫徹產業扶貧、生態扶貧,為各個區域的脫貧提供保障,精準扶貧中氣象科技服務需求主要如下:
2.1 天氣預報預警需求
貧困地區氣象災害發生率較高,為有效降低各類惡劣氣象導致的災害,應當逐步擴展大氣象預警信息覆蓋面,實現氣象災害預警能力、災害應急能力、災害響應能力的提升,提供標準化的預警產品。全面降低各地的氣象災害發生的幾率,以此降低經濟損失,同時還應當提升人工增雨能力,防雹作業能力,實現貧困地區災害性天氣防御能力,減少農業生產損失。
由于貧困地區地質環境較為復雜,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頻發,在新農村建設階段,應當強化地質災害排查。清除區域內存在的災害隱患、全面降低災害風險,避免在災害帶上建設新農村,加速農村經濟損失。
2.2 產業生態扶貧需求
我國各個扶貧地區農業發展需要依托氣候資源優勢,果業、農業成為貧困地區的主導產業,這也是精準扶貧工作有序開展的重要措施。由于貧困地區具有豐富的氣候資源,能夠為特色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氣象災害、不利氣象條件會直接影響主導產業生產、農產品質量等。只有開展針對性、精細化的氣象科技服務、氣象技術指導,才可合理區劃氣象災害,加大優質農產品的推廣力度,促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3 氣象科技服務在精準扶貧中的有效發揮
3.1 精準助力產業扶貧工作
依據地方政府的精準扶貧發展規劃,扶貧計劃,建設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發展途徑,氣象科技服務助力精準扶貧工作。首先,應當強化項目建設,整合各個項目資源,地方政府應當積極申報“三農”服務專項,精準發布天氣預警,做到提前預警、全面防范。其次,強化科技服務支撐,建設一對一氣象服務支撐系統,全面落實氣象精準減災工作,促使氣象服務深入到每家每戶中。
3.2 完善氣象災害預警機制
第一,強化農村氣象災害風險防范力度,制定合理的氣象減災行動計劃,明確貧困地區的重點項目,在政府防災減災工作納入氣象災害應急體系。將縣作為單位,積極普及氣象災害風險及預防措施,將氣象災害重點責任區確定出來,開展氣象災害防御應急準備。第二,強化多媒體及媒體技術的應用,開展多條氣象渠道,地方政府應當建設應急信息發布平臺、防災減災應急指揮。同時,完善手機短信推廣途徑、建設預警大喇叭等災難信息發布手段,促使氣象信息進入到每家每戶。第三,提供精細化監測預報服務,氣象部門應當引入高分辨率的預報產品,將空間分辨率控制在2km-5km。重點關注短時間內降水、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加大生態、旅游、生活氣象服務產品的開發力度,以此實現農村氣象服務能力的提升。
3.3 重點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
各個貧困地區應當圍繞精準扶貧、防災減災工作開展原則,逐步提升貧困地區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首先,應當強化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開展統籌規劃,建設防災作業重點保護區域。氣象部門應當及時淘汰舊設備,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及裝備,比如:物聯網技術,實現裝備性能的提升。其次,強化防災作業安全管理,在作業人員管理模式的基礎上,構建高素質作業人員隊伍,加大防災減災宣傳力度,制定政策性的農業保險、保障政策,切實將氣象科技服務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發揮出來。最后,處理貧困地區空域安全管理,在民生基礎上,強化政府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依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使用空域資源,逐步增強農業抗災能力。
綜上所述,精準扶貧工作開展與氣象防災減災有著密切的關系,氣象科技服務人員、精準扶貧工作人員應當深入貫徹與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理念與要求,積極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不斷創新精準扶貧成果。同時氣象部門還應當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天氣作業體系,全面提升貧困地區氣象災害預警能力、服務能力,為實現全面小康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