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楊暉
(福建省圖書館,福建福州 350001)
隨著當今社會各階層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漸重視與重新挖掘,國家、社會組織以及個人都在以不同形式致力于傳播與弘揚傳統文化。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儒學聯合會上指出,當代人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這對于文化服務體系而言,提出了當今時代賦予的重要任務。而公共圖書館作為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隨著山東省全面推進“圖書館+書院”模式,越來越多的圖書館與書院以這種形式面向讀者,如尼山書院、白云書院等,都發揮著以文化人的功能。
書院是我國教育史上特有的產物,歷經六朝的更迭。書院是中國讀書人圍繞著書,開展包括藏書、讀書、教書、講書、著書、校書等各種活動,進行文化積累、研究、創造與傳播的文化教育組織,歷經一千二百余年,遍布除今西藏以外的全國所有省區,數量至少有7500所以上。[1]我國公共圖書館建立于1904年,開啟了中國圖書館走向近代歷史,也標志著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藏書樓已經步向衰落。1993年,圖書館學百科全書將“公共圖書館”定義為:是由國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資助和支持的,免費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圖書館。[2]傳統書院通過與現代公共圖書館相結合,逐漸在現代社會重生,成為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又一個新的途徑與場所。
2014年《山東省文化廳關于在全省創新推進“圖書館+書院”模式建設“尼山書院”的決定》明確“公共圖書館+書院”模式的內涵是“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古老書院在現代圖書館中煥發青春,讓藏在圖書館的文獻典籍利用書院走進百姓,提高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服務能力,以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在傳承文明、教育群眾、引領風尚中的重要作用”。[3]“公共圖書館+書院”模式如何最大程度發揮作用,成為許多圖書館與書院共同努力探索的方向。
正誼書院前身“正誼書局”,始建于1866年,由閩浙總督左宗棠創立于福州新美里(今南后街黃巷),共刻印《正誼堂全書》525卷。后在沈葆楨等人的建議下,將書局正式改為正誼書院,遷往福州駱舍鋪(今東街口),其內涵“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之意。1913年,福建省圖書館遷入正誼書院原址,此后,書院隸屬于福建省圖書館。2009年,福建省圖書館對“正誼書院”老房屋進行修繕,2011年竣工,目前實用面積400平方米左右。
2015年1月25日,正誼書院重新對外開放,開啟“正誼明道”的新篇章。書院以“文化·傳統·經典·創新”為內容,以廣大青少年及愛好國學的讀者為服務對象,采用“國學精品課程+國學講座+傳統文化活動+傳統文化展覽”等形式多樣的方式,致力于打造以優秀國學教育品牌為目標。正誼書院自2015年1月25日重新開館以來,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歷經滄桑后的正誼書院,1992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選為國家文物局“文廟、書院等儒家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目錄。
正誼書院的建筑本身是古舊建筑,修繕時以修舊如舊為原則,整體保持著古樸典雅的傳統書香氣息。這在福州市經濟文化中心的東街口,尤為別致。推開書院大門,就能感受到書院內寧靜而典雅的魅力。書院門額上鑲嵌的青石橫匾,天井及回廊上鋪滿的清代石塊,廳堂上古色古香的紅木,廂房內各色各樣的國學書籍及價值連城的善本影印本……
環境能教化人,清幽怡人的教學環境能吸引更多的讀者走進書院學習。
弘揚國學,致力于打造優秀國學教育平臺。開放近兩年以來,書院已經建立起一套較為成熟的國學精品課程教學體系。由于國學內容博大精深,書院針對少年讀者的特點、師資的情況和不同的時間段,決定每年、每月、每季度系列活動的主題,做到精選主題,持續深入。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課程內容緊貼正統國學。自重新開館以來,正誼書院先后編制、審校、制作書院一整套由淺入深的《千字文》《千家詩》《朱熹家訓》《論語精選一百句》《孟子精選十章》《大學》《黃帝內經精選一百句》《詩經精選》《成語故事》等具有正誼書院版權、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繁體字線裝課本。并以蒙學經典《千字文》開啟國學之路,目前已設《千字文》《朱熹家訓》《千家詩精選》《論語精選一百句》《黃帝內經精選一百句》《孟子精選十章》五門課程。書院計劃將《詩經精選》《成語故事》陸續投入工作。
第二,形式多元豐富。書院圍繞國學主題設計多元化課程,多角度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愛上國學。
書院在每期課程的最后一課上,對能夠背誦文章及全程滿勤的孩子各獎勵一本線裝書,極大地點燃了孩子們背誦國學經典的熱情。
同時,書院亦圍繞國學內容開設面向青少年兒童的書法課程,如“《千字文》楷書書法”“朱熹家訓及治學格言楷書書法”“《論語精選一百句》二階楷書書法課”等。
開設面向全體市民的國學系列講座,如“真性情的圣人——孔子的喜怒哀樂”“聚學·問道”青少年國學系列講座、中華必讀古詩詞系列講座、“黃帝內經精選一百句”系列講座、“歷代古文名篇導讀”系列講座、“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家訓”專題系列講座等。
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內容與多元豐富的形式,及邀請福州一線名師進行授課,讓更多的青少年、家長與廣大市民通過正誼書院接觸傳統國學,產生較具影響力的品牌效應。
正誼書院的系列公益課程與傳統文化活動受到廣大讀者的熱捧,諸多熱門課程都是以秒殺的方式完成報名。之所以廣受歡迎,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應用新媒體技術宣傳書院。正誼書院通過微博、微信、QQ等平臺發送精品課程與傳統文化活動的報名和介紹,同時設置報名的條件之一就是將相關信息進行推送轉發等。這種方式可以迅速在同一類的讀者群中傳播,效果明顯。
第二,利用節假日開展諸多優質創新活動聚攏人氣。如書院在“讀吧!福建”2016年世界讀書日閱讀推廣系列活動時舉辦國學經典誦讀《千字文》表演。小書童們身著漢服,手執自制線裝書,呈現富有特色的傳統誦讀場景。活動過后,許多小書童都表示自己永遠忘不了《千字文》與這次經歷!
第三,吸引媒體的廣泛關注,進行大量的報道和宣傳。《福建日報》《福州日報》《福州晚報》《海峽都市報》《福建僑報》等主流紙質媒體,中新網、騰訊大閩網等網絡媒體,福建電視臺等電視媒體(福建新聞聯播、省教育電視臺、移動電視頻道)等共報道約120次,且不包括網絡媒體的大量轉發。
第四,輻射全省,提供優質服務。書院將國學教育的課本和方法傳播給縣級圖書館,如建寧縣圖書館、閩侯縣圖書館、閩清縣圖書館已經采用書院的課本和教學方法。在2016年世界讀書日期間,書院將原創的“尋找最美古詩詞”活動,設計成500張精美電子版條幅,推廣到全省32家公共圖書館、中學圖書館和社區,進行更大范圍地服務廣大少年兒童。
通過兩年的時間,正誼書院受到國家和省級的多項榮譽,得到高度認可與良好的口碑。2015年正誼書院被福州市委宣傳部、市委文明辦授予福州閱讀聯盟成員;書院舉辦的成語故事比賽,獲得中國圖書館學會“2015全國少年兒童閱讀年”成語故事比賽優秀組織獎;書院承辦的“我與中華古籍”攝影和創客大賽連續兩年獲得中國圖書館學會優秀組織獎;2016年全省兩會上,致公黨委員呼吁總結推廣正誼書院經驗,發揮古代書院作用,該提案列入年度重點提案;榮獲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二屆全國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論壇案例征集三等獎;榮獲福建省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活動案例征集評選大賽一等獎等;榮獲全國第四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基地”。
書院作為古往今來的文化傳播道場,始終肩負著文化擔當的重則。因此,書院應該充分利用當下利好的各方政策,弘揚傳統文化。結合福建省圖書館正誼書院的實際經驗,筆者提出幾點思考與建議。
正誼書院是福州清代四大書院之一,而“朱子文化”又是最具影響力閩學核心,所以正誼書院充分利用福建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先后組織“紀念朱熹誕辰885周年‘老少同書朱子格言’”“知人論世之‘朱子文化’百題——正誼書院元旦有獎競答”“道在日用常行間——朱熹家訓解讀”講座等相關“朱子文化”活動。
公共圖書館大多設置地方文獻研究部門,其主要研究相關地方特色課題。而在“公共圖書館+書院”模式下,書院可依托圖書館地方文獻部門的文獻資料,定位具有地方特色的目標。國學教育的發展需要立足于本地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習俗,突出特點,唯有如此,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4]通過定位最適合書院自己的目標,才能更好更有方向地組織各種課程與活動。
正誼書院的人才隊伍僅配備了三個正式編制,一個正高職稱,兩個助理館員。書院重視培養人才,先后派出六人次進行全國培訓。但是面對每1.5天一場活動或課程的工作量,書院工作人員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書院除了作為游覽景點供讀者參觀之外,更應擔負著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而培養和建設一支高質量的人才隊伍才能保證工作持續高效地開展。任何書院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人才是根本力量,人才決定了書院的格局大小與興盛長短。
但是現在書院都面臨著人才不足的現狀。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大學生志愿者隊伍來緩解這方面問題。一者,志愿者可以通過書院的平臺接觸傳統文化,走進傳統文化;其次,也能為書院儲備將來的人才隊伍,減輕書院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同時志愿者可作為新鮮血液也有利于為書院的發展注入新的思想。
正誼書院依托福建省圖書館的人才與師資力量,許多課程的師資力量就來源于圖書館內某些領域的專才,還有部分師資來源于長期與福建省圖書館合作的老師。同時,根據學校、學會、媒體甚至讀者的推薦,書院凝聚社會各界優質的師資開展課程與活動。
書院的老師就是書院的靈魂。只有老師具有高水平高質量,才有可能更好地為學員傳道受業解惑,才有可能為書院提供更加豐富的思想寶庫,才有可能保證學員不斷堅持學習。書院可以借助社會各界優質的師資力量,比如與高校、其他書院、學會等專業人才團體合作,達到資源共享,形成聯合體。如建立書院聯盟,互相取長補短。
正誼書院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在都是集刻、藏、學、研于一體的書院。這保持了書院150年的文脈沒有間斷,這樣厚重的人文氣息讓讀者一踏入書院總有一種敬畏與莊嚴的感覺。
傳統書院是為求學者提供明道、辨禮、修心的問學道場,它本應集藏刻書籍、祭祀先儒、會講問道于一體。現代很多正在運轉的書院都具有藏刻書與會講問道的功能,但是祭祀等活動較少。祭祀以及作揖行禮都被很多現代人所不齒,覺得是封建殘余。但當你在肅立正身,誠敬禮圣時,你的敬畏之心與責任之心都會被喚醒。筆者認為祭祀正是“禮”的一種完美詮釋,更能體現中華五千年儒家文化的精髓。書院可以結合當地人文特色,舉行傳統祭祀活動,形成品牌。如福建書院可結合“朱子文化”舉辦“祭朱大典”“敬師禮”“開筆禮”等等大型禮儀活動。
正誼書院重在傳播國學經典,課程設計緊貼正統國學,形式多樣豐富,創新意識強烈,故能在兩年的時間里打響名氣,成為很多福州市民學習國學的首選之地。
就像任何企業一樣,只有優質的產品才能讓這個企業走得更遠更高。而書院建設也是一樣的,只有堅持優質正統的國學教育,才是讓書院越走越好的核心與靈魂。筆者認為,書院應該在堅持傳播儒學十三經的基礎上,創新形式與內容。如:通過吟誦、表演、雅集等方式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國學,愛上國學。
正誼書院于2016年“世界讀書日”期間,將書院原創精品“尋找最美古詩詞”活動無償推廣到全省32家公共圖書館、中學圖書館及社區,更大范圍服務讀者。后正誼書院于2017年元旦開展“知中華文化魂,識傳統韻味情”國學知識競答活動及“世界讀書日”的“福州詩詞大賽”活動,均采用全省聯動的方式,影響整個福建地區,好評如潮。
筆者認為傳統書院就應該將優質服務推廣出去,擴大影響力和服務范圍。同時,主動去擔當起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以高要求嚴標準開展工作,主動引領和示范“公共圖書館+書院”模式下傳統書院的文化教育活動。
當今時代賦予“公共圖書館+書院”模式下傳統書院越來越多的責任與擔當。通過福建省圖書館正誼書院的實踐探索,筆者認為傳統書院必須要融合新時代,通過轉型,才能更好地為傳播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 潘常青.圖書館與書院[J].青年時代,2015(10):93-94
〔2〕 圖書館學百科全書編委會.圖書館學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143-144
〔3〕 山東省文化廳關于在全省創新推進“圖書館+書院”模式建設“尼山書院”的決定[EB/OL].http://www.sdwht.gov.cn/html/
2014/ggtz_0512/1459.html
〔4〕 李萊蒙.當代國學教育的新模式[J].管子學刊,2012(1):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