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秉杰左 竹宋玉田
(1.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山東 青島 266580;2.東營市農業局 山東 東營 257091)
農村產業融合是一場新的產業技術革命,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1]。近年,東營市作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迅速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群初具規模,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但是,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遇到了許多問題和矛盾,亟需解決。加快東營市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的黃河三角洲地區,2017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76 44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252元,總量位居全省第7位。當年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總產值268.25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12.32億元、林業2.42億元、牧業67.18億元、漁業63.72億元、服務業24.36億元。
同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增加值126.20億元。其中,農業增加值68.3億元、林業1.1億元、牧業27.3億元、漁業29.2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9.5億元。農業勞動生產率2.03萬元/人,居全省第2位。在農村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農村經濟內部結構不斷提質增效,牧漁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已達到48.7%。
1.2.1 東營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近年來,東營市堅持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突出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相關服務業聯動發展,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
首先,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奠定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近年來,各級政府大力培植農業優勢主導產業,逐步形成了優質專用小麥、優質稻米、食用菌、蔬菜、奶牛、大閘蟹、冬棗等一批專業化生產基地及優勢產業帶。
其次,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產業鏈、價值鏈不斷延長,培育了一批優勢特色生產加工產業集群。
再次,休閑觀光等第三產業促進農業“一產”、直接鏈接“三產”并帶動“二產”。目前,全市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216家,農業經營面積1.3萬hm2,年營業收入13.1億元,帶動農戶20 346戶,增收效果明顯。
最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目前,全市農業龍頭企業670家、農民合作社2 333家、家庭農場1 280家,由此促進了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
1.2.2 東營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主要模式
(1)龍頭企業帶動型。這是一種“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它以農副產品加工、營銷企業為龍頭,對外開拓國內外市場,對內連接生產基地和農戶[3-5]。
(2)專業合作社連接型。即“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型發展模式,以專業合作社為中介,對內組織農戶按區域進行農產品生產,對外與農產品加工、營銷龍頭企業連接。
(3)批發市場輻射型。即“市場+基地+農戶”,主要以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為載體,輻射帶動生產基地的形成,促使各類農產品直接進入市場。
目前,東營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生產基地及其農戶之間大多是以農產品買賣關系為基礎的低層次的產銷合作,相互間利益聯結機制較為松散,各產業間協調不暢,沒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也基本如此,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深受制約。
首先,農產品初加工水平不高。目前,東營市小麥、玉米、棉花等農產品大多以原材料輸出為主,農產品增值轉化率不足30%;海洋水產以銷售初級產品為主,缺少深加工項目,難以提升附加值水平,限制產業發展。
其次,農產品流通環節不暢。目前東營市農產品市場數量明顯不足,現有農產品市場設施不健全,信息設備缺乏,市場信息發布方式簡單,服務不到位[6]。
再次,品牌效應不突出。目前,全市擁有全國和山東名牌農產品25個,遠遠低于濰坊等先進地市的水平。
目前,東營市不少農民合作社都是白手起家,社員數量少,生產規模小,經濟實力較弱,在資金融通、技術引進、設施改造、市場開拓上面臨很大困難,導致帶動輻射能力弱。
同時,大多數合作社依托的基地或龍頭企業規模較小、產業鏈條短,抗衡市場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偏弱,對產業融合的帶動作用十分有限。
農業龍頭企業投入大、回報率較低、資金周轉周期長,同時,因工商資本進入農業較為謹慎,農業貸款門檻不斷升高。久而久之,資金不足導致大多數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小、生產能力小、帶動能力弱,尤其是農產品加工型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緩慢,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狀況不盡人意。
從整體上看,東營市農業產業化科技創新水平還比較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物質技術基礎還比較薄弱,整個產業融合后勁明顯不足。
首先,農業龍頭企業生產生活條件差,特別是種養企業生產環境差,沒有穩定的職稱、收入與福利保障,難以吸引優秀人才。
其次,部分農業龍頭企業單純依靠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沒有開展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其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能力難以提升,產業融合發展后勁不足[7]。
許多農業產業由于土地問題得不到解決,缺乏經營場所,一些優質項目仍然無法落地,難以正常發展。農業加工型龍頭企業由于規模較小,在爭取用地指標時,無法與工業企業競爭,基本無法進入工業園區,難以集群化發展,產業融合舉步維艱。此外,土地流轉配套用地問題也有待進一步解決。
首先,培育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不到位。目前,基層政府對土地流轉的專項補貼配套往往跟不上,在農業園區建設、農業科技投入上缺乏政策導向與扶持力度。
其次,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東營市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難以及時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
第三,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目前東營市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農業風險保障機制很不完善,不利于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正常融合與發展。
目前,在農村一、二、三產業中,資本進入動力明顯不足,各個產業自身發展及其相互融合進程很不理想。
首先,企業資產抵押難。目前,東營市農業龍頭企業用地大部分采取租用方式,所租賃的海域、灘涂以及國有土地沒有確權登記頒證,無法進行抵押,難以從銀行得到貸款融資。
其次,貸款擔保難。目前,農業政策性擔保機構還沒有建立,加之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小、資產少,大多不愿為其擔保。
再次,社會資本尤其是國有銀行資本進入動力不足,正常的融資活動深受影響。
土地承包有效期的迫近,導致土地流轉有效時期縮短,部分經營主體無法長期轉入土地,潛在生產能力難以發揮出來。土地流轉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復雜,缺乏必要的制度性約束。久而久之,許多農戶的轉入意愿難以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及其一、二、三產業的融合都受到了嚴重制約。
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東營市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投入嚴重不足,致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公共服務設施極不健全,有些地區的農村基礎設施比較落后,致使大型農機具無法進入農田,排澇能力嚴重滯后。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組織大多無力承擔這些公共設施的費用支出,由此影響了農業規模化生產的發展,在客觀上阻礙了各個產業的相互滲透與融合[8]。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東營市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和高素質勞動力持續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業經營主體的素質不斷降低,缺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后備人才。另一方面,東營市的基層技術服務人員總量偏少、年齡偏大,新生力量不足,整個農村科技支撐力量十分薄弱。
4.1.1 制定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為產業融合發展創造條件
目前,必須遵循結構調整優化與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方向,科學規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目標與重點,突出大生態、大牧場、大產業、大基地等主要特征,重點建設一批產業示范基地,科學引導產業融合發展。
4.1.2 加強利益協調,科學引導農村產業融合
在產業融合過程中,要切實維護農民切身利益,充分調動其產業融合的積極性。同時,要采取政策鼓勵、設施配套、利益機制創新等方式,引導有條件的加工型龍頭企業向產業集聚區聚集,逐步建立起集聚優勢明顯的農產品生產加工產業集群。
(1)各級政府都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全面夯實產業融合的物質基礎。為此,要盡快設立財政專項資金,鼓勵、支持農民規范有序流轉土地,促進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通過項目扶持、貼息貸款等有效形式,扶持一批運作規范、規模較大、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以此輻射并帶動農戶組織化經營能力的提升,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快速融合發展。
(2)進一步強化優惠政策,為農村產業融合提供強勁的發展動力。要大力扶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快速發展。要逐步健全產業發展保障機制,集中政府及社會力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
4.3.1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建立市、縣(區)兩級財政支農穩定增長機制
市、縣(區)財政每年都要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同時,還要大力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向產業融合新業態、新產業重點傾斜。
4.3.2 創新信貸支農產品和服務模式
要結合東營市實際情況,制定出金融支持產業融合發展的具體目標、任務及措施,大力推進銀行機構開發金融、支持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重點解決貸款擔保難問題。
(1)要在完善農村家庭承包土地和林業用地確權頒證登記工作的基礎上,加快農業經營主體承包以及租賃國有荒地、荒堿地、海灘和水域等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索建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農戶承包土地使用權頒證辦法。
(2)加強土地流轉管理服務,促進農戶土地適度集中經營。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完善土地流轉評估、登記、備案、信息發布和糾紛調解等制度,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發展空間。
(3)促進土地集約化經營,不斷提高土地的規模效益。可通過一系列優惠措施,鼓勵轉包、出租、委托經營、股份合作制等土地流轉形式,促進土地的流轉和集約利用。
4.5.1 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要重點加快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確實做好多元化信息服務,提供及時而完整的農業產業化的資源、市場、生產、科技、人才及減災防災等信息,以此降低農村產業融合的自發性與盲目性。
4.5.2 建立健全農產品營銷體系
要加快建設市級大宗農產品交易服務中心,集中力量搭建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大力支持各類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和特色電子商務,加快發展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同時,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網絡,為農村產業融合奠定一個堅實的物質基礎。
4.6.1 積極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為產業融合發展保駕護航
通過農業推廣渠道,建立“機構+企業+基地+農戶”的聯結機制,以科技創新消除產業融合的經濟技術障礙。加大農村科研平臺建設力度,全面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重點打造農村一、二、三產業可持續發展平臺。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加快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養殖、種植新工藝、新品種、新技術。
4.6.2 加快農業龍頭企業經營管理制度創新,不斷提高產業融合力度
要大力推進現有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實施規范化公司改制,由傳統的家族管理向現代企業管理轉變,提高企業參與產業融合的積極性。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圍繞一種或多種產品,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進行聯合重組,全面加大農村產業融合的推進力度。
4.7.1 要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投入與培育力度
重點扶持產業關聯度大、加工和流通能力強、規模集約水平高、輻射帶動面廣的農業龍頭企業。
4.7.2 加強內部協調,處理好龍頭企業與基地和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
首先,要充分發揮龍頭輻射帶動作用,通過發展訂單農業、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構建起一個新型“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其次,科學協調各種利益關系,不斷完善利益分享機制。
此外,要加快搭建對外交流平臺,優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外部環境,組織農民有序進入國內外市場,全力推進農村產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