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許彬
(中共宿松縣委黨校 安徽 安慶 246500)
農村改革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和核心推動力,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的前景進行了深刻闡述,這也是黨中央著眼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作出的戰略決策。
作為國家發展進程的具體實踐者,更需要深入貫徹好黨的十九大精神,強化“四個意識”,把新時期“三農”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旗幟和總抓手,突出統籌好農村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實現城鄉地區的均衡發展,全面實現利益共享,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有力保障,確保到2020年農業現代化水平得到明顯發展,力爭到2025年基本實現農村現代化,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進入世界現代化農業強國行列。
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目標,而加快實現農村的現代化進程會有力助推鄉村振興的發展步伐。在當前的建設發展形勢中,進一步提高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水平,解決好長期以來制約農村和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利用最新的體制機制和理論實踐,按照總體目標規劃,逐步探索,理清在突出問題上“點”與“面”的關系,找準問題的根本所在,確實致力于“三農”問題的深入研究,凝心聚力做好“三農”工作,這是實施鄉村戰略的根本,可以保持農村農業良性快速發展,有利于增強國家改革發展動力、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提升人民的獲得感。
農村發展和振興工作既是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有長遠的戰略規劃,腳踏實地抓好每一項工作,落實好每一項舉措,為制度改革和農村進步帶來顯著變革。同時,要找準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弊端,充分利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教育上加大資金投入,促進城市農村教育資源共享,用現代化的教育,轉變農民認識上的老舊觀念,澄清理論理解上的誤區,使農民從思想上接受改革,享受改革帶來的成果,用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不斷將農村振興戰略推向更高的階段。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黨的十九大報告著重指出的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是對我國鄉村振興建設思路前景的總體描繪,也是新時期廣泛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方針。
首先,要注重農村工業和產業的穩步健康發展。在各項方針政策的指導和幫助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以農業振興促進工業發展,賦予農村工業新的活力。
其次,要保持農村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更要把精力投入到保持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當中。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新時期農村風貌體現,更是維持農村長期發展的前提,是十九大精神明確指出的具體要求。
再次,要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納入農村振興范疇。農村文明就是要全面理解農村文化的價值,在發展中保護和弘揚好農村的傳統文化,把農村文明和農村文化體系整合到整體農村建設中來,防止出現簡單粗暴的工作模式,不能單純地把農村改革理解為就是發展經濟,導致在改革進程中破壞了農村建設的完整性[1]。
最后,要保證政策法規的有效落實。改革不僅要落實到政策上,更要落實到行動上,不能光是“喊喊口號,開開大會”,而是要針對地方實際和以往改革的具體實踐,把上級的政策指示摸清吃透,堅決杜絕以文件落實文件、以口號回應口號的狀況出現。必須始終保持對黨的事業忠誠、對黨賦予的任務踏實干好的心態,把改革事業扎扎實實地悟透、干好。
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是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必須加快農業供給側發展的科學化水平,加快農業和農村的升級轉型,把去庫存、重生產作為當前時期的第一任務。同時,要注重在農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上進行保留,幫助后期農村在提升管理能力、可支配收入上創造有利條件,促進農民市民化的發展進程,以農村農民數量的減少來改善剩余農民的生存條件和生活水平。
在面對農村改革進程中的問題時,要努力調整資源配置,提升農村自我發展和自我消化的能力,在立足現有資源的情況下,能過政府協調、農民自籌、政策扶持、方法變通的形式,充分利用好各種渠道,促進本地區農村改革的發展。要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法規和體制機制,用制度的約束和機制的規范來推動改革。一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堅定不移地把農村城市化作為深化改革的方向,穩步促進農村勞動力,特別是剩余勞動力的城市化轉變。二是重點發展農業農村,把工業技術和城市文明引入農村,提升農村工業基礎水平和物質生活水平,不斷增強農村農民的幸福感[2]。
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把握住的關鍵要素就是“人、地、錢”。
(1)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第一要素必然是“人”。從“人”的立場來看,中國長期以來的不斷發展,都是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用人。要加快農業農村工作中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養,依托農村和農民實際情況,抓好農村風俗文明建設和農村環境治理,力爭在較短時期內讓城鄉居民感受到現代生活所帶來的成果。
(2)從“地”的角度來看,“地”是農村生產和經營的基礎和主體。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好土地承包制度,規范生產生活秩序,實現農村土地基礎產業、農村工業和現代化科技的相互適應和匹配,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3]。
(3)從“錢”的關系來看,在實際發展中鼓勵社會資源和公共財政齊頭并進。一方面是堅持農村農業發展優先的原則,按照“三農”政策的具體要求,把公共資源的配置和使用向農村農業傾斜,加大對農村改革工作的財政投入和農民補貼,提高公共服務的使用效率和供給水平。另一方面,政府要為幫助和鼓勵社會金融資本向農村農業流動提供必要條件,加大投資領域的管理和扶持,有效促進農村各項工業和農業的高速發展,打牢農村技術水平基礎,提高農村現代化建設水平,為農村人口和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統籌好農村改革的各項工作,促進各項制度落地生根。
當前正值農村改革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集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怎樣更好地用黨的十九大精神來指導和引領發展,是值得各級黨組織深刻討論的重要課題。加快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建設、提升億萬農民幸福感、強化黨在農村的領導地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明確了新時代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