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濤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甘肅 蘭州)
社會時代的轉型與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我國城鎮化建設以及工業化建設的進程,人們更加關注生活質量,特色農產品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睞,進一步擴大了特色農產品的市場。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也提高了特色農產品的出口量。在我國特色農產品出口過程中,英語標準化翻譯存在的問題影響了特色農產品的出口與銷售,不利于特色農產品擴大國際市場。如果對特色農產品翻譯中存在的問題置之不理,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我國特色農產品的出口[1]。
地方特色農產品作為地區或民族特有的產品,不僅包含著濃厚的民族文化歷史,也有著顯著的地域特征。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使地方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國際市場對特色農產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這不僅促進了我國特色農產品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2]。在拓寬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的過程中,農產品的英語標準化翻譯不僅能夠提高銷量,更能讓外國購買者一目了然,避免因文化語言差異而導致理解錯誤。然而,現階段特色農產品英語標準化翻譯現狀不容樂觀。這不僅影響了特色農產品的銷量,也因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給買賣雙方造成了一些不便。
因此,要重視農產品英語標準化翻譯,讓外國游客能夠通過特色農產品更加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風格,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的文化風俗,從而擴大國內外農產品銷售市場,拉動經濟增長。
我國特色農產品的英語翻譯以直譯為主,其中超過九成的農產品翻譯使用漢語拼音代替,僅有幾個單詞具有實際意義。以樂山著名特色農產品——哈哥兔肉干為例,商家多將其翻譯成“TuRouGan”;峨眉糕的英語翻譯多為“E Mei Gao”。這種翻譯實際上不能起到很好的解釋作用,反而會使外國游客在購買時更加困惑,不能理解該特色農產品的制作材料、制作特色、口感等。因此,由于特色農產品在英語標準化翻譯中存在過多直譯現象,導致很多外國游客并不能通過當地特色農產品了解區域文化特色、內涵與風俗習慣,難以發揮特色農產品的文化傳播作用。
目前,我國特色農產品在進行英語標準化翻譯時,不僅直譯過多,而且得不到企業應有的重視,導致該問題始終得不到及時解決。研究發現,很多農產品企業并不關注英語標準化翻譯問題,他們更為重視特色農產品外包裝的設計,包括商標的圖像、顏色等。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①企業認為外包裝的新穎設計更能夠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②很多農產品企業認為對于農產品的標準化翻譯相當復雜,且企業缺乏相關人才,要提高翻譯質量,就要增加這方面的人力和資金投入,這是一項較大的費用支出,因而大多數企業不重視農產品的英語標準化翻譯[3]。
很多特色農產品的英語標準化翻譯沒有經過專業的審查,翻譯隨意性較大。不同企業對于相同特色農產品的翻譯也各有差異,外國友人難以理解特色農產品本身的意義,在購買的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困惑,也不利于農產品文化的傳播[4]。另外,很多地方特色農產品都存在胡亂翻譯的現象,導致譯文難以理解。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我國特色農產品的生產與發展大多集中在偏遠地區,在農產品推廣過程中缺乏專業翻譯人員。
第二,我國特色農產品由于自身原因,翻譯難度較大,片面翻譯必定會引起外國客戶的誤解。因此,我國政府務必要規范特色農產品的英文翻譯,保證英語翻譯達到標準水平。
雖然一部分特色農產品企業已經認識到了英語標準化翻譯的重要性,但在實際中卻存在很多問題。如拼音的過度使用、片面的中式英語翻譯、錯誤翻譯等,使農產品英語標準化翻譯成為空談,極大地影響
作者簡介:何 濤(1986-),女,漢族,河南信陽人,在讀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教學論。了特色農產品的對外推廣。
影響特色農產品英語標準化翻譯的原因,主要是農產品自身具有相當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而漢語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很大程度地概括農產品的特色。但英漢互譯不是逐字逐詞對照著翻譯,用英文翻譯特色農產品時很難做到精簡與干練,往往會出現詞不達意、翻譯出錯等情況。
由此可見,正是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才導致特色農產品翻譯存在諸多阻礙,這就要求在翻譯特色農產品時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并再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呈現農產品的特點。
對于特色農產品的英語標準化翻譯而言,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標準化翻譯成果。針對英漢兩種語言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充分發揮英漢互譯的文化交流融合作用,對特色農產品進行翻譯時,要結合不同時期的優秀農產品翻譯成果,做到兼收并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此,改進我國特色農產品英語標準化翻譯,要實現中外交流中的文化滲透與融合。例如,在17世紀和18世紀,我國茶產品在英倫三島風靡一時,受到了很多英國人的追捧,其中“pekoe”和“souchong”是早期中國茶品種的音譯成果,但這兩個單詞的發音實際是閩南語中“白毫”和“小種”的方言。由此可見,“pekoe”和“souchong”就屬于在歷史文化的逐步積淀中形成的標準化英語翻譯,現代特色農產品的英語翻譯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5]。
對于特色農產品的英語翻譯而言,要實現其標準化翻譯,就要全面了解并掌握英漢兩種語言的具體結構特征,并在翻譯過程中保留英語語言架構特點與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特色農產品英語翻譯的準確性。例如,在對外茶產品貿易中,普洱茶始終處于暢銷狀態,屬于一種典型的黑茶。“black tea”也已經被公認為普洱茶的國際化翻譯。然而,如果將其翻譯成“Pu’er”的話,顯然要比“black tea”要更具區域文化特征。這種翻譯不僅與中文發音相似,也與英語單詞結構相像。因此,用“Pu’er”取代“black tea”能夠更為有效地提高人們在對外交流過程中對普洱茶的認同感[6]。
在特色農產品的翻譯過程中,要想得到更為全面且綜合的翻譯結果,就必須要采取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式。采用這種翻譯方式不僅便于實現農產品的英語翻譯標準化,而且能夠體現農產品的內涵與特征,進一步加快外國游客對中國農產品文化內涵的理解,從而更快接受中國農產品文化。以麻婆豆腐為例,翻譯成“Mapo Tofu”,不利于外國人理解這道菜的特點與內涵,如果在其后面加上“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外國人更容易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發揚這道菜肴背后隱藏的歷史文化,讓外國人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時學習中國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7]。
對于特色農產品而言,要想實現其標準化翻譯,不僅要提高企業的重視程度,更要政府加強對農產品英文翻譯的規范。同時,也要對特色農產品的名稱以及中英文簡介進行明確規范。在實際中,不同的農產品企業對于同一種農產品的簡介并不相同,這樣既不利于外國友人對中國特色農產品進行了解,也不利于特色農產品向國際化方向發展。由此可見,要提高政府對農產品英文翻譯的重視程度,嚴格規范英漢名稱與簡介信息,培養專業的農產品英文翻譯團隊,增加專業的農產品翻譯人員,鼓勵相關人員進行市場調研,推動市場經濟快速發展。
在農產品翻譯過程中,經常出現譯文與本意相悖的現象,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專業翻譯研究人員和翻譯人員不了解專門的英文翻譯方法。因此,要想有效提高地方農產品英文翻譯的水平,除了要充分利用既有的標準化翻譯成果,保留英語語言架構特點與習慣,直譯與意譯相結合以及加強政府的規范外,更要求企業應該善于引用國外英文翻譯法,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與翻譯,幫助外國友人理解與接受特色農產品中的文化內涵。
隨著特色農產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無論是農產品出口還是國內農貿市場,其交易量都在不斷增加。然而,市場對特色農產品需求量的增加,導致農產品英語標準化翻譯存在的問題也日漸突出。政府與企業應重視這一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實現特色農產品英語翻譯的標準化,進而更有利于拓展國內外農貿市場,拉動國內經濟增長,帶動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