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

近年來,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的上升,一些西方輿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質疑也不斷出現,例如批評中國搞資本社會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威權資本主義等,有的還給中國貼上“國家資本主義”的標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說成國家資本主義,其實質是要將中國模式納入資本主義或國家威權主義的譜系,從而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及其優越性。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媒體和一些學者頻頻使用“國家資本主義”一詞來指稱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2012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多次演講中談及“國家資本主義”,認為國家資本主義的興起構成了對世界經濟的戰略性挑戰。2012年1月,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刊文指出,西方新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危機在加劇,國家資本主義在新興市場中的強勢崛起將成為未來趨勢。班農甚至將國家資本主義看作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威脅之一。美國政治學者伊安·布雷默在《自由市場的終結:誰將贏得國家與公司之間的戰爭》一書中指出,國家資本主義是一種國家主導市場來獲得政治利益的制度,其根本動機是國家權力最大化。美國記者約書亞·科蘭茲克認為,國家資本主義是使中國、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國家成功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它有別于英美等國家的民主資本主義模式,對后者構成了重大挑戰。一些西方媒體和學者將國家資本主義看作是專制政府通過國家權力和財產私人所有制的結合,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而推動經濟增長,認為國家資本主義是當前西方遇到的所有經濟問題的根源,并對民主產生了巨大威脅。
2010年,中國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居第一位。中國以一種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場經濟的模式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這使得西方社會面臨一種模式認同的困境:如果承認中國模式,就意味著自身長期奉行的西方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唯一正確的發展道路的理念是錯誤的,意味著西方道路和西方制度之外還存在著其他有效的發展道路和制度;如果不承認中國走的是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那么中國奉行的又是一種什么模式?
最終,西方國家發現了“國家資本主義”的舊標簽,將中國發展看作是實行資本主義的結果。在找到了所謂中國成功的原因后,西方國家再次將中國的發展模式樹立為自己的對立面,即“國家資本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的截然對立。《經濟學人》在題為《國家資本主義的崛起》的文章中指出,21世紀的斗爭不再是發生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而是發生在不同形式的資本主義之間。自由資本主義是西方社會根深蒂固的信念和合法性神話,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對自由資本主義的扭曲和破壞,是不可持續的,因為這種模式的本質是國家威權主義。“國家資本主義”這一政治經濟學范疇,在西方社會已經轉化為一個關乎制度、政治和意識形態的重大問題。西方國家尤其對國家資本主義背后的所謂國家威權主義深感憂慮。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理查德·麥格雷戈曾撰文指出,中國正在傳播“威權政治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也能夠超越西方民主”的觀念。他認為,北京的真正目的是“推動威權主義的擴張”。或許,這才是西方給中國、俄羅斯等貼上“國家資本主義”等標簽的真正用意。
然而,作為一種政治發展模式的國家威權主義,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均未成為中國政治改革的方向和中國政治實踐的指導。歷史上的國家威權主義,在體制上是封閉的系統,統治者或統治集團為了一己之私,依靠國家強制力進行統治,缺乏責任性和回應性,限制政治參與和公民權利。而今天的中國,不僅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也建立了一個開放、平等的民主政治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是一個后發展大國,堅持正確的發展道路是關系根本、關系全局、關系長遠的重大問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通過,中國建立了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開始了我國民主政治的實踐探索。這樣一種政治制度安排,是在我國歷史文化傳統基礎上,與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相適應的。然而,由于“左傾”錯誤和對社會主義認識的不全面不準確,中國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也經受了不少波折,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國家政治體系一度無法正常運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系統的政治體制改革思想。在《黨和國家領導體制的改革》講話中,鄧小平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此后,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集中圍繞理順黨政關系、權力下放和機構精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等展開。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同時,中國基層社會也展開了一場民主自治的改革運動。1982年頒布的《憲法》第111條,明確規定村民委員會“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性質和地位。1987年,《村委會組織法(試行)》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表決通過。隨后,在全國范圍內各地普遍開展鄉村選舉,村民自治開始進入制度化運行時期。1989年,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居委會作為城市居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由此,中國城市和農村普遍開啟了群眾性自治民主的實踐。
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整個國家、社會發展和民主政治建設中的領導作用日益凸顯。為建設一個團結、強大、有生命力的政黨,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黨內民主建設,強調黨內民主是人民民主的核心和靈魂,是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關鍵。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黨內民主是增強黨的創新活力、鞏固黨的團結統一的重要保證。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在黨內民主建設方面,通過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完善黨的地方各級全委會、常委會工作機制,改革黨內選舉制度,探索擴大黨內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等改革和創新不斷涌現,有效提升了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領導力,為進一步推動人民民主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