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當今時代,無論中國抑或其他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搞建設,只有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才能有效解決各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實現國家的繁榮發展和長治久安。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復雜演進、全球價值鏈的深刻調整以及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世界各國已經成為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利益共同體,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開放可以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與進步,這是由古往今來眾多國內外經濟理論和具體發展實踐所證實的。
從經濟理論上看,早在18世紀60年代,英國學者亞當·斯密分析了重商主義的理論政策弊端后,提出了“自由貿易”的主張,他認為交換或者貿易可以給交易雙方帶來好處,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而市場規模的擴大有利于專業化水平的提升,進而將帶來更多的價值。他在《國富論》中指出,選擇自由貿易可以更好地實現一國財富的積累和利益最大化,貿易雙方分別以各自具備絕對優勢的產品進行交換,必然會從中獲利。在此基礎上,大衛·李嘉圖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他強調,即使貿易國一方的產品不具備絕對優勢,但只要其產品存在相對優勢,就可以通過貿易使得貿易雙方獲利。20世紀30年代,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進一步完善和充實了自由貿易理論,提出了要素稟賦論,指出在兩個國家各個生產部門技術水平相同時,兩個國家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會形成不同的比較優勢,只要生產不同產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仍然存在分工和貿易的基礎,通過貿易必將提升參與方整體的國民福利。總體上,自由貿易理論主張開放與貿易,并充分肯定了自由貿易對國家繁榮發展的意義。同時,大量國內外研究文獻也證實,作為實施開放發展的主要途徑,國際貿易和投資可以直接拉動參與國的經濟增長和生產效率的提升,并在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積累、制度創新和就業創造等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從發展實踐看,20世紀70年代,日本為解決因經濟快速發展而導致的產能過剩問題,通過擴大對外投資,加快了產業轉移的步伐。與此同時,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韓國和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經濟體也急于尋求新的經濟發展機遇,從而對于來自日本的產業轉移持積極的開放態度,最終日本的產業技術和資本與上述各經濟體的比較優勢資源,特別是勞動力資源實現了有效結合,共同推動了各自經濟發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韓國和新加坡也在這一進程中實現了資本、技術等核心優勢資源的原始積累,并抓住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趕超,逐漸成為發達經濟體。同樣,發達國家通過推行開放和貿易投資自由化,可以獲得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使其所掌控的資源得到更為合理的配置和優化整合,從而實現生產率的大幅提升和利益最大化。
經驗證明:閉則塞,開則明,只有積極主動地實行對外開放,才能推動國家的興旺發達。由此可見,開放是實現國家和地區走上繁榮發展之路的重要舉措。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足跡充分證明,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對外開放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打開國門搞建設,實施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是中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獲得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人才,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增添了新活力、拓展了新空間,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國經濟更是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新階段。2006年,中國外匯儲備總體規模首次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一,直到現在都是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2009年,中國的GDP總額也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9年,中國出口總額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2013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2014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服務貿易國。2017年,中國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較之1978年提高了8倍左右。同時,中國構建了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也在逐漸調整和優化升級。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大幅度提高。這些成就的取得與我們堅持對外開放戰略息息相關。
與此同時,開放推動了中國世界地位與國際影響力的提高。改革開放40年,中國已經從國際體系的旁觀者轉變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和引領者。開放的中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之中,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主動承擔起相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對話與合作,始終堅持推動多雙邊貿易和國際貿易投資便利化,致力于推動構建更加合理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新體系和全球治理新秩序。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測算,2013-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平均為31.6%,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201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持續穩中向好的中國經濟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復蘇,有力地促進了世界貿易發展,為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當前,世界經濟和全球化進程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環境,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等思潮抬頭,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世界經濟復蘇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但是歷史經驗表明,盡管經濟全球化面臨嚴峻挑戰,但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開放依然是發展的主流。世界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與矛盾并非內生于經濟全球化,不能將所有的責任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和開放。當今世界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各個國家都處在全球價值鏈和全球生產網絡之中,任何試圖割裂國際經貿聯系,奉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大搞封閉經濟的行為都是難以持續的,最終必將損害到本國的利益。“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基本要求和世界主要潮流,只有堅持開放發展才能推動全球經濟持續增長和世界各國的繁榮昌盛。
中國始終堅持多雙邊貿易體制,反對任何形式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努力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一帶一路”倡議的有序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等,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中國致力于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誠意和決心,也充分展現了中國積極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近期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也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與世界各國共享發展紅利的重大舉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進博會開幕式上所言,中國將始終是全球共同開放的重要推動者、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動力源、各國拓展商機的活力大市場和全球治理改革的積極貢獻者。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和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為經濟全球化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責任編輯:狄英娜 李民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