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兮

在廈門集美區僑英街道樂安東里,綠樹掩映間的小巷幽深處矗立著一座古樸的宅院,它低調渺小,甚至連生活在這條小巷的人們,都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宅院大廳里有一副楹聯:“教子讀書無致臨時擱筆,治家勤儉勿使開口告人。”
宅院其貌不揚,楹聯簡單易懂,而陳嘉庚的故事就起源于這所宅院。
陳嘉庚是廈門大學、集美學村的“校主”(創始人),他還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他一生節儉,把畢生財富用于自己認為最有價值意義的公益事業上,而留給子孫后代的卻只有一句傳世教言:“該花的錢,千千萬萬都要花;不該花的錢,一分一厘也要省。”
至今,陳家后輩仍將此奉為重要家訓,恪守之、踐行之。
陳家的節儉自律之風,慷慨公益之傳統并不是祖輩的心血來潮,而是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
陳嘉庚在福建集美出生時,父親陳紀柏在新加坡經營米店和一家小廠,工作忙碌,母親孫秀妹獨自撫養陳嘉庚長大。母親是出身于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教子讀書”和“治家勤儉”是在娘家就接受到的家風教育。
父親下南洋經商后并不順利,往家寄的錢不多,家中生活拮據。母親督促陳嘉庚讀書識字之余,時常帶他下田下海勞作補貼家用。家里的困境,讓陳嘉庚從小就知道節儉。
9歲時,陳嘉庚進入私塾讀書。但因時代動蕩,私塾教育制度不完善,經常放假停課,老師教學態度也很松散,農家孩子即使入學也會被家里叫回去干農活。這種落后的教育文化給陳嘉庚留下了深刻印象。
長大一點后,民族英雄鄭成功等的愛國故事,讓愛國報國的心思在陳嘉庚心里扎了根。他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想法:“我要出外,賺了錢,回家鄉為父老們辦實事!”父親從新加坡回來和陳嘉庚談起今后的出路時,陳嘉庚說:“中國歷來輕視商業。可如果沒有經商的人,吃穿用從哪來呢?我愿意和您一起到新加坡去做買賣。”


1890年,陳嘉庚離開故鄉集美、離開慈母,只身前往南洋。彼時,他剛滿16歲。心性樸實勤勞的陳嘉庚到了南洋,踏實跟著店里老伙計學習,父親對他也是耳提面命,親傳經商秘訣,很快陳嘉庚成了父親的左右手,在新加坡的事業有了風生水起之勢。
在陳嘉庚看來,“個人少費一文,即為吾家多儲一文,亦即為吾國多儲一文,積少成多,以之興學”。
1898年,母親病逝,陳嘉庚立即回鄉葬母。守孝結束再次回到新加坡,他卻看到企業負債累累,一片破敗的景象。他并不沉溺于沮喪,因為他的宏愿—經商助國、改變家鄉還沒有實現,他很快投身菠蘿罐頭、橡膠的生意當中。
十幾年奮斗,終于,陳嘉庚將債務還清,還成了“百萬富翁”,于是他毅然投入辦教育的公益事業中。1913年,他在集美辦起了第一所小學。此后,幼兒園、男子小學、女子小學、中學、師范學校、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等在集美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1921年,陳嘉庚創辦了有名的廈門大學。昔日一個貧窮落后的漁村,成了我國東南沿海的文化圣地。????
童年、少年時的清貧日子讓陳嘉庚深知“勤儉節約”的可貴;而父親身上的“敢拼敢做”和經商以來的坎坷之路,讓他謹記勤奮拼搏的重要性,兩者成了陳嘉庚未來幾十年的寶貴底蘊。
陳嘉庚一生雖然富可敵國,但一直過著平民的生活。在《陳嘉庚傳》的序言中,有這么一段話:“人生的意義,關于美德,關于崇高,關于幸福,關于榮譽,我們應該怎么理解?莎士比亞說:‘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留傳到遙遠的后代。果戈里說:‘如果有一天,我能夠對我們的公共利益有所貢獻,我就會認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了。陳嘉庚說:‘我畢生以誠信勤儉辦教育公益,為社會服務”。
有人作過統計,他一生所做的投資,“如果當時購買黃金,估計相當于現在一億美元。”但這位南洋巨富要求自己勤儉克己,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不該花的錢,一分一厘也要省。”陳嘉庚一生過著節儉樸素的生活,表現在各個方面。
據陳嘉庚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陳先生“每日粗茶淡飯,愛吃地瓜稀飯,有時炒一點米粉,菜則是花生米、油條、豆豉、箭頭魚、芋頭等幾樣輪換,偶爾吃點蠔煎、蠔炸,逢年節或有重要的客人,也不過加上幾樣菜。”
即使是招待客人,陳先生也是“自奉甚儉”,據香港《大公報》原社長費彝民回憶,我到北京開會,“蒙陳老約往他家午飯,由黃長水、莊明理二兄陪往,席間僅米粉一盤,旁置花生、皮蛋等小菜四碟,主食則是番薯粥。據長水兄相告:老人一生就是以番薯粥為主食,四碟小菜是為招待客人而設,已是額外享受了。
陳嘉庚先生衣著儉樸,從不穿戴名牌,在抗戰期間就穿用的一件黑色棉背心,直到1950年5月還在穿,“絮棉已處處露了出來,還舍不得丟掉。”
最典型的例子是他的小皮箱。原來,“陳嘉庚先生從新加坡帶回兩只舊皮箱,后來一只把手皮帶斷了,他結上麻繩代替,另一只箱的蓋皮裂了,還繼續用。”1955年10月,“陳嘉庚先生視察新疆,添置了一床黑貂皮被子和衣服,隨行人員代買了一只皮箱裝用。過后他得知買這只箱花了50元后,內疚不該浪費,太貴了。
在他看來,“個人少費一文,即為吾家多儲一文,亦即為吾國多儲一文,積少成多,以之興學”。
1930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橡膠的價格一落千丈,企業受到沖擊。為了維持廈門大學的正常運轉,陳嘉庚賣掉了3個別墅,這就是著名的“毀家興學”。在陳嘉庚看來,慷慨助學,就是該花的錢,其他地方不花錢也無所謂。
陳嘉庚捐資抗戰、助學建校時出手大方,但對子女卻十分吝嗇。他認為:“父之愛子,實出天性,人誰不愛其子,唯別有道德之愛,非多遺金錢方謂之愛。且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實乃害之,非愛之也。”
正是出于這種大愛的考慮,他對子孫要求十分嚴格,沒給過任何特殊的待遇,才養成了良好的家風。
五子陳國慶從學校畢業后,進入父親的工廠工作。陳嘉庚對陳國慶說,“從現在起,你應當自立了,不要依靠我,我有錢也好,沒錢也好,都不會留給你們。”于是陳國慶和普通工人無異,每天從早晨7點干到晚上10點,三餐飯都排隊吃食堂。
一次,工廠里為支援抗戰組織募捐,每人捐3塊錢。陳國慶囊中羞澀,硬著頭皮去求父親幫忙,陳嘉庚卻說:“不行!幾塊錢對于我是小事,但我就是要從小事上培養你們的自立能力。”陳嘉庚就是要告訴兒子,普通工人能做到,陳嘉庚的兒子更應該做到。
陳嘉庚的嚴苛要求和嚴以律己讓后代子女都遺傳了不少。
七子陳元濟保留了父親的節儉之風,用抽紙習慣性會抽了撕一半,放回去一半等下一次再用,后來這一舉動被稱作為“半張紙”。
陳嘉庚的長子陳厥福家庭富裕,但生活簡單樸素。陳厥福的長子陳立人說:“我們上學時,每學期期末或者年底,沒有用完的作業紙、作業本,父親就把余下的本子裁開,把干凈紙張收集起來重新釘成新本子,給我們使用。”除此之外,陳厥福家還有一個規矩,碗底的飯粒一定要吃完,一粒米都不能剩下。每次有孩子剩下飯粒,陳厥福都會苦口婆心地說:“農戶種田是非常辛苦的,一粒米凝結許多汗水,不能浪費。”
1961年,陳嘉庚在臨終之時,將300多萬元遺產全部捐出,作為集美學校的校產,未曾留給自己的子孫后代。陳嘉庚一生富有且一生清貧,但其教育事業播下的“財富”讓后輩幾代甚至全國很多孩子受益無窮。
在陳家花錢最多的地方便是教育。值得一談的是,如今,雖然陳氏家族400余位后人散布在全球各地,但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續陳嘉庚留下的家風精神—勤儉克己,慷慨助學。
2017年,陳嘉庚第七子陳元濟的兒子陳君寶,在做客一檔家風節目時便講述了陳嘉庚精神給他們的巨大影響。從祖父陳嘉庚“勤儉克己,慷慨助學”的事跡,到父親生活細節的“半張紙”,陳君寶談及時都是津津樂道,祖父的那些事跡宛如傳奇般存在于他的記憶中。
幼年時,陳君寶生活在新加坡,當時聽父母、親戚講祖父投資建校的故事時,他根本不解那是一種什么樣的舉動,直到他第一次回到集美時,才領悟到蓋那么多學校、庇蔭了幾十代學子的祖父是這般偉大。一次,他遇到了一名廈門大學的畢業生,對方得知他是陳嘉庚之孫,激動地和他握手,連說“我是廈大的”。陳君寶和這個人完全不認識,看到他如此為母校感到驕傲,再回顧祖父的事跡,他感動萬分,更加自豪。
此后,祖父的精神便是他堅守的財富。
陳君寶說,“爺爺的錢都用在造福社會、造福國家,他希望我們自己去奮斗,這也是我們家很重要的傳統。”所以在家風節目現場,陳君寶說:“捐資助學的事,如今還在延續。”他們在新加坡有個“陳嘉庚基金”,雖然公益事業沒有辦法做得像祖父那么大,但他們一定會拼盡全力做到最好。
節目的結尾,陳君寶在“時光瓶”中留下了給女兒的深情寄語,希望陳嘉庚精神能在陳家一代又一代流傳下去。
陳君寶給女兒的寄語
你的曾祖父陳嘉庚,一生為了社會為了國家做了很多事情。他的人生給我們這些后代留下了巨大的財富。這些財富是無形的,但給我們的行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節儉是我們家里學習的第一個道理,這讓我們能夠更深刻理解財富這兩個字。
人要努力地為社會創造財富,也要懂得讓更多人享用這些財富。當你的財富回歸到社會,人生會變得更有意義。
隨著時間慢慢地過去,也許你會對曾祖父的印象越來越模糊;但你一定會從生活中,感受到他留下的勤儉作風。我希望你能常常回到廈門、回到集美看看,你一定會像我一樣以他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