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元培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1913年,蔡元培前往法國巴黎留學。由于當地消費水平很高,蔡元培和同去留學的朋友生活都很拮據。
有一天,蔡元培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學過做豆腐的手藝,就和同伴商量,能不能開一間豆腐坊,掙點生活費。開豆腐坊所需本錢不多,大家都贊成他的想法。很快,大家將零花錢湊在一起,開了一家豆腐坊。
蔡元培先是找了一個愿意學做豆腐的年輕人,然后手把手地將做豆腐的方法傳授給對方。不到半個月,那個年輕人做出來的豆腐品相就和蔡元培的一模一樣。蔡元培讓這名年輕人當起了做豆腐的師傅,自己則負責售賣。
一些華僑聞訊趕來,對小店出售的豆腐贊不絕口。蔡元培還主動拿出一些豆腐讓法國人免費品嘗。那些法國人也被這種細膩綿軟的食物所吸引。豆腐坊很快有了名氣,每天來買豆腐的人絡繹不絕,有時還排起長隊。
不到一年,豆腐坊便賺了不少錢,除了留下生活費外,蔡元培和同伴還將賺到的錢投入到同盟會的革命事業中。在逆境中學會“自救”,這是一個成大事者必具的品質。

上世紀20年代,胡適居住在北平。有一次外出時,他看到隔壁糧店的小伙子長吁短嘆,便詢問他為何事煩惱。原來,小伙子的同鄉翠兒離家3年了。最近翠兒聽聞家鄉遭水災,很想寫封信回去問候家人,但苦于不會寫字,非常著急。“看翠兒那么難過,我也很著急,可我有心無力,幫不上忙啊!”小伙子失落地嘆息道。
胡適認識小伙子口里的翠兒,她就在附近的裁縫店里做工。于是胡適表示,等他辦完事后可以幫翠兒寫。小伙子大喜過望,連連感謝。
傍晚時,胡適拿著寫好的信去糧店找小伙子,卻被告知他已經下班離開了。胡適便也轉身回家,來胡適家做客的朋友問道:“裁縫店又不遠,你直接送去不就行了?”“不行,必須讓小伙子自己去。”胡適搖頭。朋友笑道:“沒想到你架子挺大的嘛!不過是多走幾步路而已。”“我當然可以順路送過去,但我是受小伙子之托寫信,理應把信給小伙子。而且通過交談,我猜想小伙子對翠兒有意,那更要讓他親自把信送去,落個人情。”胡適解釋說。
俗話說,君子成人之美。胡適看似“架子大”,其實源于他有一顆成全別人的心。

肯·勞倫斯曾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看過一場雜技表演。雜技師表演的是在一根連接在峽谷兩端的鋼絲上行走。雜技師踩上鋼絲起點,伸開雙臂,慢慢走到對面。當他成功到達時,觀眾熱烈地鼓起掌來。雜技師說:“如果把我的手綁起來,你們還相信我能走過去嗎?”
“綁起手還能保持平衡嗎?”人們悄聲議論。但為了知道結果,他們還是起哄說:“相信,你一定能做到。”雜技師笑笑,讓助手用繩子綁住他的雙手。沒想到,雜技師居然從容地走了過去。當他踏上對岸時,全場人歡呼起來。隨后,雜技師拉過來一個小男孩,對人們說:“這是我的孩子,如果把他放到我的肩膀上,你們還相信我嗎?”人們都大喊:“我們相信你,快開始吧!”雜技師又問:“那好,既然如此,那就換你們的孩子吧,有誰愿意?”全場一下子安靜下來。雜技師再次笑笑,把那個孩子放在了自己的肩膀上。他踩上鋼絲,再次成功地走到對面。面臨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時,人們往往能輕松作出判斷,而一旦與自己的利益產生聯系,就不會輕松喊“相信”了。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在任何時候都保持自信——就像那個優秀的雜技師。

宇舶表是瑞士的一款豪華手表,然而誰也想不到,它的創始人讓·克勞德·比弗將宇舶表的工廠設在了農場里,招募的工人多是當地的農夫。
這并非比弗的無奈之舉。他在尋找手表廠房用地時,一開始就瞄準了瑞士的農場。幾個星期后,他才選定一座面積約10畝的農場,比弗向銀行貸了一筆款買下它。經過一年多的籌備,他的手表制作工廠正式落成并且開工了。宇舶表不僅時尚好看,而且質量過硬,更關鍵的是,價格也十分優惠。僅僅過了3年時間,宇舶表便在市場上嶄露頭角,贏得許多顧客的喜愛。
大批記者前去采訪比弗,想知道他為什么將工廠開在農場里,并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比弗回答:“做表需要耐心,如果工人心里想著趕緊把表生產出來,那么做出的表肯定不會精致。只有一點一滴地去做,不考慮時間和成本,工人才能做出精品表。農場遠離繁華都市,加上瑞士的冬天特別漫長,農夫沒有什么活可做,所以他們能夠心神寧靜,自然就可以制作出優秀的手表。”
想做成精品,往往需要花更多心思和時間,而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做法,只會離高價值的產品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