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倪方六
現代中國的考古中,屢屢發現各種古代美食,不可謂不令人稱奇。
① 2400年前的鯽魚干
湖北省荊州市荊州中學新址夏家臺258號墓是戰國中晚期一座中型墓,距今約2400年。2014年12月25日下午,這座古墓又有驚奇發現,出土了兩千多年前鯽魚干。
考古人員打開古墓里的棺木發現,竟然有4條2400年前的干魚。從形態上看是野生鯽魚,腹背剖開的都有,巴掌大小,鱗片依然,色紅如鮮。
這是什么講究,還是主人生前沒吃完的?而且能保存兩千多年,難道楚人的防腐劑比今天還要牛?這些謎團將交由文物研究實驗室去解開。
② 千年的瓊漿玉液
2009年,在安徽省六安市雙墩村境內的“六安王”大墓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在清理雙墩一號漢墓時,考古人員發現一個銅壺里面裝了滿滿的“水”,倒了一大半之后,考古人員將手伸進銅壺中,卻意外的在壺底撈出了許多米!
壺底有米意味著什么?就在此時,壺中飄出了一陣酒香!考古人員立即將銅壺口封起來對液體進行保存。經考古工作者分析,此“酒”的成因可能有三種情況:第一,當初銅壺里盛裝的可能就是同現代一樣的蒸餾酒,米粒可能是積水后從別的地方漂浮并沉積下來的。第二,當初銅壺里盛裝的可能就是米酒,因此有米粒沉積在底部。還有一種可能,即米粒糧食沉積在壺底后,自身發酵形成了“酒”。雖說酒是越陳越香,但這幾千年的陳酒顯然已經不是能喝的了。
③ 穿越時空的面條
早在2002年,考古人員就已經在青海喇家遺址的20號房址地面出土了一碗面條狀遺物——一個紅陶碗倒扣于地面上,碗里積滿了泥土,在揭開陶碗時,發現碗里原來存有遺物,從直觀的觀察看來,像是面條狀的食物。
這碗面條距今約4000年,雖然當時已經風化成非常微弱的狀態,但因為面條全部附著在后來滲進陶碗里的泥土之上,泥土使陶碗密封起來,陶碗倒扣,因此才有機會和條件保存下來。一番輾轉之后,最終確認了食物成分是小米。
青海喇家遺址發現的小米面條,可以說是目前所知的人類最早的面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