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霞
(湖北省漢川市人民醫(yī)院,湖北 漢川 432300)
功能性便秘一種常見的、多發(fā)的消化道疾病,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為排便次數(shù)與排糞量減少、糞便干結、排便困難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若不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可能會誘發(fā)或加重原有的呼吸系統(tǒng)或心腦血管疾患[1]。目前臨床治療功能性便秘方法不一,見效起效時間長,不利于整體療效質量的提高。中醫(yī)學認為功能性便秘病位雖在大腸,但與肝、脾、腎、肺、胃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如肝氣郁結、脾不健運、腎氣虛弱等[2],且本病多由“虛”導致,病機以虛為主,因虛致實,虛實夾雜,需給予調補脾胃、健脾益氣、宣肅肺氣等治療。本研究觀察了補中益氣湯加減配合穴位貼敷治療功能性便秘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均符合《中醫(yī)內科學》[3]關于該疾病的相關診斷標準;患者能按醫(yī)囑服藥,治療依從性良好,且對研究藥物不過敏;停用其他可能影響本方法療效評定的治療;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針刺治療,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治療。排除因癌癥、內分泌系統(tǒng)障礙疾病、胃腸道器質性疾病、神經(jīng)疾病等導致的便秘者;合并心血管、呼吸、泌尿、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在哺乳期、妊娠期階段者,或有妊娠意向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其中觀察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55.15±2.36)歲;病程(13.46±1.29)個月。對照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55.21±2.32)歲;病程(13.29±1.37)個月。2組患者年齡、病程、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建立合理的飲食習慣;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每次運動時間30 min以上;每周按時進行腹式呼吸鍛煉,每次鍛煉20 min;并給予乳果糖口服溶液(安維世制藥北京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4142)10 mL/次口服,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補中益氣湯加減配合穴位貼敷治療,補中益氣湯藥物組成:生白術30 g,黃芪20 g,黨參、當歸各12 g,甘草、升麻、柴胡各6 g;血虛者加白芍15 g、生地30 g,陽虛者加肉蓯蓉30 g、肉桂3 g,熱蘊者加梔子、黃芩各15 g,陰虛者加麥冬9 g、天花粉20 g,氣滯者加枳殼10 g、檳榔6 g。加水500 mL,浸泡20 min后,煎煮2次,共取汁300 mL,分2組溫服,早晚飯后各1次。穴位貼敷:選取神闕穴、雙側大腸腧穴為治療穴位,并按1∶1∶1∶1∶1∶0.5的比例選取中藥大黃、蘇葉、細辛、生白術、木香、冰片,打成粉末狀并均勻混合,隨后使用蜂蜜攪拌為稀糊狀,并放置在膠布上,貼在治療穴位,貼藥時間5~8 h,1次/d。2組均連續(xù)治療2周。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療效按照《中藥新藥臨床指導研究原則》[4]的評定標準對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進行評定。顯效:排便頻率、糞便形狀及其顏色均恢復正常;有效:排便次數(shù)有所增加,糞便顏色及狀態(tài)有一定改善,但改善程度不及顯效標準;無效:便秘或其他癥狀未見改善;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中醫(yī)癥狀積分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根據(jù)《胃腸疾病中醫(yī)癥候評分表》[5]對胃脘痞滿、少腹脹痛、食欲減退、肢體困重癥狀積分進行評定,無癥狀記0分,輕度記1分,中度記2分,重度記3分。
1.3.3胃腸功能指標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時的外周靜脈血液標本4 mL,分離血清后,置于-20 ℃的冰箱中待測,采用放免法檢測胃泌素、生長抑素、胃動素水平,并嚴格按照酶免測定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3.4不良反應觀察記錄2組在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并計算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非參數(shù)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前2組各項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1個療程后2組各項中醫(yī)癥狀積分均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各項中醫(yī)癥狀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2.32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指標水平比較治療前2組胃泌素、生長抑素、胃動素等指標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胃泌素、生長抑素水平比較均顯著降低(P均<0.05),胃動素水平顯著升高(P均<0.05),且觀察組胃泌素、生長抑素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胃動素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近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飲食結構也逐漸變化,再加上工作壓力、不良情緒及社會因素的多重影響,功能性便秘發(fā)病逐漸增多,且有逐年升高的趨勢[6]。該疾病雖然不會給患者造成直接性的傷害,但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逐漸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從而引發(fā)新陳代謝功能異常[7]。此外,隨著醫(yī)學家對胃腸運動異常疾病相關研究的深入,胃腸動力學及胃腸激素水平異常已經(jīng)逐漸被認為是功能性便秘發(fā)生的重要因素[8-9]。而胃腸激素水平異常表現(xiàn)主要有胃泌素、生長抑素分泌增多,胃動素水平下降等,從而引起胃腸運動調控的紊亂,產生功能性便秘。因此,盡快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胃腸功能、調節(jié)胃腸激素水平至關重要。目前臨床上治療功能性便秘尚無統(tǒng)一的用藥方案,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膨脹性瀉劑、滲透性瀉劑、潤滑劑瀉劑、蒽醌類藥物、鹽類瀉劑、促動力劑、灌腸通便劑和栓塞劑等藥物進行治療。這些藥物確有緩解臨床癥狀的效果,但同時仍要面對著其他不適感,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或導致結腸黑變病[10],從而引起電解質紊亂。
祖國醫(yī)學認為功能性便秘屬于“便秘”的范疇,早在《內經(jīng)》中就對該疾病有了初步的認識,并認為與脾胃虛寒、腸內有火等有關。《素問·厥論》曰:“太陰之厥,則腹?jié)M瞋脹,后不利。”《素問·舉痛論》曰:“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中醫(yī)學家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大腸生理功能異常有關,且與脾、胃、腎等之間的關系密切[11],本病一般可分成冷秘、虛秘、熱秘、氣秘4類,其中虛秘主要是指氣血虧虛[12]。治宜疏通經(jīng)絡、補中益氣、升陽舉陷、通便排毒。筆者所采用的補中益氣湯最早出自《脾胃論》,具有調脾胃、益氣通便、升陽舉陷等功效。方中的君藥選黃芪,具有益氣之功,臣以黨參、白術、炙甘草補中益氣、暖胃健脾;再佐以陳皮化痰和中、芳香醒脾、助降胃氣,當歸活血養(yǎng)血、益氣通便,升麻、柴胡升可治升舉無力、氣機下陷;上述各藥合奏芳香醒脾、益氣通便、升陽舉陷之功。中藥穴位貼敷有藥物和穴位的雙重治療作用,所選的神闕穴是任脈之主穴,也與臟腑和全身相通,可以起到調達臟腑、潤腸通便、疏通經(jīng)絡之作用;大腸俞穴功用為理氣降逆、調和胃腸;穴位貼敷所選中藥如大黃、生白術、木香、蘇葉、細辛、冰片均有調和胃腸、潤腸通便的功效。補中益氣湯加減配合穴位貼敷治療功能性便秘,外治內調,可對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胃腸道功能進行多方位、多功能的調理,促進機體氣血陰陽趨于平和。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補中益氣湯中的生白術可以興奮胃底肌肉而促進胃腸蠕動,加快小腸平滑肌舒縮,從而起到調節(jié)胃腸激素分泌的作用[13];穴位貼敷中藥可不經(jīng)過消化道,而直接由皮膚吸收,從而減輕了肝臟的負擔,并解決消化酶、消化液對中藥有效成分的破壞,讓更多藥物的有效成分直接進入病灶[14]。此外,在經(jīng)絡傳感下,藥物成分可直接對生理功能產生作用,促使各成分之間相互協(xié)同,最大限度地放大藥物效應,從而快速改善腸蠕動功能[15],促進排便。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2周后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的各項胃腸功能指標水平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中醫(yī)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此外,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補中益氣湯加減配合穴位貼敷治療功能性便秘療效確切,可顯著改善患者的中醫(yī)癥狀,調節(jié)胃腸道功能,且用藥安全性高。
[參考文獻]
[1]李桂榮,王英凱,唐嵐,等. 功能性便秘的研究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2):2372-2375
[2]柳兵. 從臟辨治功能性便秘臨床研究概述[J]. 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3,6(6):460-464
[3]張發(fā)榮. 中醫(yī)內科學[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5:127-128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5-139
[5]危北海,陳治水,張萬岱,等. 胃腸疾病中醫(yī)癥候評分表[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4,12(11):2701-2703
[6]宋虎,彭俊生,楊祖立,等. 中國人群功能性便秘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的Meta分析[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25):2930-2932
[7]高長遠,盛冬梅,程艷麗,等. 腸道外感對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影響[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5):462-463
[8]戴菲,羅金燕,龔均,等. 不同分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結腸傳輸功能、胃腸激素以及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J]. 胃腸病學,2011,16(7):419-422
[9]伍躍麒,谷云飛,歐強,等. 結腸慢傳輸型便秘從肺論治的臨床研究進展[J]. 湖南中醫(yī)雜志,2014,30(1):124-126
[10] 唐偉峰,唐曉軍,楊巍,等. 功能性便秘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J]. 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10(6):880-884
[11] 程躍,周晉. 中醫(yī)療法對60例功能性便秘臨床療效的觀察研究[J]. 醫(yī)學綜述,2014,20(2):347-349
[12] 黃馭,段高峰,高彬,等. 功能性便秘中醫(yī)研究進展[J].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3,29(2):149-152
[13] 楊娥,鐘艷梅,馮毅凡,等. 白術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 廣東藥學院學報,2012,28(2):218-221
[14] 岳亞軍. 穴位貼敷簡介[J]. 中國民間療法,2014,22(8):21
[15] 俞婷婷,趙若華,俞曉蓮,等. 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療效的Meta分析[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26):3109-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