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里瓦達維亞大街有家咖啡廳,它叫拉斯維奧拉特斯,名字有點拗口,卻擁有133年歷史,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咖啡廳用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的裝修風格,有大號彩色玻璃窗,陽光好的時候極美。諸多名流雅士駐足于此,成了這里的常客。據說阿根廷音樂家特洛伊羅晚年時就喜歡每天坐在靠窗的位置上,獨飲威士忌。
我在這里認識了一位熟客,是位老奶奶。她小時候就跟著父母來喝咖啡,后來帶著孩子來,現在是被孫子孫女攙扶著來。我想,她已經把咖啡廳當成人生故事的一部分了。
上世紀90年代,阿根廷經濟不振,咖啡廳的員工仍堅持為顧客制作牛角面包。但最終,咖啡廳不堪壓力停業了。數年后,咖啡廳重新營業。現在,它成了布宜諾斯艾利斯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依然浸潤著穿越百余年的高貴與從容。
女兒的學校一年舉辦一次帽子比賽,要求每個參賽小朋友帶去自己制作的一頂帽子。我們用兩個早餐盒做了一頂平頂圓禮帽,粘彩帶、做彩旗、寫名字……到了半夜,終于做好了。第二天一早,女兒高高興興捧著帽子上學,卻發現別人的帽子都是買的。顯然,家長們也為此花了不少錢。然而放學后我去接她時,她歡天喜地地跑過來:“媽媽!我是‘最佳模特!”原來,雖然她覺得自己的帽子不太好看,但還是戴著帽子轉圈、自信地微笑。老師告訴我,全班30多個孩子,只有4個孩子得獎。3個男孩得了帽子制作獎,他們的帽子很好看,關鍵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得獎的女孩只有一個,就是我女兒;那些買帽子參賽的孩子,統統沒有獲獎。而6名評委在那么多孩子中選她為“最佳模特”,是贊許她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好心態。
我發現身邊的朋友們,即便是紐約人,也不愿買房了。為什么呢?他們的理由居然跟中國的年輕人差不多——首付多、壓力大。年輕人剛工作沒幾年,要拿出數額巨大的錢款購房,肯定不容易。況且,年輕人愛在大城市打拼,不愿留在小城鎮,但大城市機會多、工資高,房價也高呀。相比存錢買房,享受當下顯然更符合他們的價值觀:每天上班都已經那么辛苦了,為什么還要勒緊褲腰帶去買房呢?去看個電影、跟三五好友約個下午茶豈不更好?所以在大城市長大的人寧肯繼續跟父母擠在一起,也不愿承擔租房和買房的壓力。“那你還會買房嗎?”我問朋友們,結果得到一個個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