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錠
馬志達,1974年出生,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博士,現任澳門中華總商會青委會主任、北京青年聯合會副主席。2016年在廣東省珠海橫琴自貿區成立東西匯(橫琴)發展有限公司,任董事長。

馬志達正在打造東西匯青創樂園項目,希望促進東西方文化創意交流。
在澳門,全國政協前副主席、澳門中華總商會永遠會長馬萬祺所代表的“馬氏家族”,與“何氏家族”及“崔氏家族”,對澳門的穩定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稱“澳門三大家族”。其中,馬萬祺因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積極支援、參與國家建設,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如今,斯人已逝,馬家的經商智慧和紅色基因卻傳承了下來。馬家的第二代中,多人活躍在澳門和內地政商界,第三代也已嶄露頭角。
其中,澳門青年創新創業的代表人物、東西匯(橫琴)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志達便是優秀的一員。雖然“含著金鑰匙”出生,但他并沒有坐享其成,而是選擇自己創業,如今也開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馬志達是馬家第二代掌門人馬有禮的第三個兒子,聰敏好學的他從小深得馬萬祺的喜愛,跟著爺爺“走南闖北”,拜訪過鄧小平、葉劍英、楊尚昆、王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馬萬祺晚年在北京養病時,馬志達時常陪伴在側?!盃敔敽苡腥屣L,每逢興起便會吟詩題字?!瘪R志達告訴記者,馬萬祺晚年時留給他許多字畫,他都當作寶貝收藏,至今時常拿出來觀看、品味。
剛過不惑之年的馬志達,如今已是多家企業的掌門人,業務涵蓋國際貿易、金融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會議展覽、文化創意、高端環保等板塊。談起經商秘訣,他對記者笑稱,馬家的經商之道就是用“笨方法”,這也是他從爺爺馬萬祺那里學到的寶貴財富——真正為國家、為社會做事就是最大的商機。
馬萬祺早年在香港發展,于上世紀30年代移居澳門。作為著名實業家和杰出的社會活動家,馬萬祺為抗日救亡、實現國家統一及新中國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周恩來稱為“我們黨的忠實老朋友”。 1949年,葉劍英率部攻打廣西和海南島,面臨軍用物資匱乏的困境,時任澳門中華工商總會會長的馬萬祺運送糧食、五金器材至內地,幫助葉劍英解決困難。1950年,廣東遭遇饑荒,時任廣東省長的葉劍英通過馬萬祺從澳門運進大批糧食,順利度過了饑荒。改革開放初期,馬萬祺率先向珠江三角洲投資,參與興建了第一家合資的星級賓館中山溫泉賓館以及從澳門到廣州的4座大橋。
在馬志達眼里,爺爺永遠把國家、社會的利益置于商業利益之前,從小耳濡目染的他深受影響。“小時候,中央一召開什么重要會議,爺爺就會把全家人召集起來,在家族層面傳達中央的政策、精神。爺爺是我們馬家的標桿,他的精神、理念對我們后輩影響很大,很難說我因為某一件事從他身上學到了什么,但是他把自己對國家、社會的這種責任感放到了我們身上,這是比經濟上的傳承更為重要的。”
2015年,廣東珠海橫琴自貿區成立,將文化創意作為重點培育板塊,這與馬志達長期致力的文化藝術創意及推動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事業不謀而合。他率先在自貿區投資興建“東西匯青創樂園”,該項目成為澳門政府推薦粵港澳產業園33個重點項目之一。他的愿景,是利用自己的優勢資源,將東西匯青創樂園打造成全球文化創意交易交流高地、粵港澳臺中小文創企業孵化基地和青少年愛國主義傳承基地。
橫琴自貿區給了入駐企業不少優惠政策,不乏一些企業只是為了拿地,靠開發房地產項目出售獲利。而馬志達的項目則一直專注文化產業和青年創業服務等領域?!坝袝r候人家也說,你們做事情太實在了,但這也是我們家的宗旨,不一定要賺很多錢,但所做的事情必須要為社會、為大家的好處去想??赡芙裉靹e人看我花那么多錢去建立一些基礎好像很笨,但是我覺得我對得起社會,我的企業發展會更長遠。”
在馬志達的成長道路上,另一個對他產生重要影響的人是經濟學“泰斗”厲以寧。1998年,在加拿大念完本科的馬志達回到國內,赴北大求學,幸運地拜在了時任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門下。這段求學經歷對他意義非凡。
在國外接受本科教育的他,在厲以寧門下體驗了一段不一樣的求學時光。“在國外學習,基本是能看明白原理就行,但厲老師會要求我們讀很多理論書籍,有些東西甚至要背下來才行?!痹谒劾?,厲以寧的“學術味”很重,對理論基礎的要求非常嚴格。
在大學里,越是頂尖的教授,越是能化繁為簡、深入淺出,把復雜的原理講得通俗易懂。在馬志達看來,厲以寧就是這樣的老師。作為國內頂尖的經濟學家,厲以寧在學界舉足輕重,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程的“國家智囊”,不但理論功底深厚,講起課來也毫不枯燥,常常用一些生動的例子表達深刻的道理,令他印象深刻。
有一次,厲以寧在課堂上講了一個小故事。一個人去買鸚鵡,看中的第一只鸚鵡會說一種語言,老板要價100元,第二只會說兩種語言,老板要價200元,會說三種語言的要價300元。但有一只鸚鵡,老板卻要價1萬元。這個顧客不解:為什么這么貴,難道它會說100種語言?老板搖搖頭:它不會說任何一種語言,但它會指揮那些鸚鵡說。“厲老師通過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一個最專業的人不一定是最厲害的,你應該懂得怎么樣去管理那些專業的人才,讓他們來幫你做事。”正是這樣一個個生動易懂的小故事,一次次深入淺出的闡釋,對馬志達之后的創業之路影響深遠。
2001年碩士畢業后,馬志達回澳門工作了幾年。2006年,他打算進一步深造,便去征詢厲以寧的意見。這一次,厲以寧“忍痛割愛”,推薦他到北大的政府管理學院攻讀博士?!皡柪蠋熣f,你在經濟領域不用像專家一樣往更深里走,你是比較務實的企業家,在澳門接觸的社會面也比較廣,應該往政府管理方向去發展?!边@讓馬志達找到了更清晰的方向。
如今,同記者談起和厲以寧的這段師生情緣,馬志達還是頗為自豪,也坦言自己非常幸運。優渥的家境使他從小就有比別人更寬闊的視野,但正是厲以寧的言傳身教讓他學會了嚴謹的治學態度、統領全局的思維和深刻的認知方法。在馬志達之后,厲以寧沒有再招研究生,馬志達也幸運地成了他的關門弟子。
在與馬志達的交談中,《環球人物》記者感受到的,是這樣一種家風的沿襲:家境顯赫,卻毫不張揚;生活低調,卻熱心公共事務;身居特區,卻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這與他的另一重身份不無關系。
馬志達現為澳門中華總商會青委會主任兼北京青聯副主席。作為澳門地區的青年領袖,他常帶領澳門有志青年來京參訪、交流,促進兩地青年的思維碰撞、創意迸發。去年,他還聯合北京創業公社,在中關村建立了“京澳青創部落”,助力京澳青年創業生態圈的發展。接受記者采訪的第二天,他便要帶領澳門青年趕赴廣州參加一個“京粵港澳”青年交流聯誼活動。
深耕于澳門,求學在北京,讓他對兩地青年都有著深刻的觀察和了解。他覺得,由于澳門地方小,經濟基礎好,生活富足安逸,在很多方面,澳門青年的反應速度反而比不上內地青年。“澳門的青年心態很好,生活很開心,因為父輩給他們積累了不少財產,他們沒什么太大的壓力。但這將來也可能是他們最嚴重的問題。”作為社團領袖,他有著敏銳的危機意識。
作為以博彩業、旅游業為經濟支柱的國際化大都市,澳門在產業多元化方面早有嘗試,但巨大的“虹吸效應”還是會將人才、資源吸引到這些金字塔頂端的產業,這就變相拉高了其他產業發展的成本,使澳門的產業多元和創新創業變得步履維艱。
在馬志達看來,澳門是有著創新創業土壤的。正因為澳門地方小,人口結構豐富完整,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又多,所以非常適合做新產品的市場測試。加上特區的優勢,國際化程度高,年輕人有活力、想法多,都讓馬志達對澳門的未來充滿信心。
但同時,他也清醒地看到了一些制約澳門青年創新創業的“桎梏”?!捌鋵嵃拈T政府也非常支持一些小企業的發展,出資很多。但我認為這并不是最關鍵的,解決和及時調整相對滯后的政策法規,給年輕人營造一個更好的環境去配合他們的成長,這比經濟上的幫助更加重要?!彼o記者舉了幾個例子:在澳門,電瓶車仍被規定必須要上摩托車的車牌,這就給年輕人的出行造成了不便;有許多廢棄廠房,想要轉型再利用卻很難申請到資質。
“過去的十幾年,澳門的發展速度遠不及內地一些重要城市,與澳門國際性大都市的定位不相匹配。未來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我真心建議澳門的年輕人盡快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發展中,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在馬志達看來,澳門未來的發展離不開與內地的深度融合,他肩負的“使命”,仍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