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競技體育的運動場上,鮮花、掌聲和傳奇往往屬于勝者。只有極少數失敗者,會讓觀眾在惋惜的同時給予銘記。套用一句時下流行語,傳奇的成功者千篇一律,有料的失敗者萬里挑一。奧斯卡沖獎影片《我,花樣女王》的女主角,就是這樣一個萬里挑一的失敗者。

電影《我,花樣女王》劇照,演員瑪格特·羅比飾演女主角。上世紀90年代比賽中的坦雅·哈丁。
影片根據美國花樣滑冰女運動員坦雅·哈丁的經歷改編,在片頭就宣告“絕不諷刺,非常矛盾,完全真實”。故事的開頭仿佛是勵志雞湯,故事的結尾卻猝不及防。
窮苦出身的哈丁3歲開始學滑冰,4歲就拿到人生中第一枚金牌,從此獲獎無數,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成三周半跳的女選手。她具備一切讓媒體和觀眾趨之若鶩的條件:技藝奇高,生活奇慘。
哈丁自小沒有體會過親情。她的媽媽是一位很少見的美國“虎媽”,自己婚姻不幸、事業不行,把當服務員及打零工賺來的錢都用來培養女兒學滑冰,于是自認為為女兒付出了一切,理直氣壯地不允許女兒交任何朋友,甚至為保證練習時間不準女兒上廁所,強迫她穿著尿濕的褲子繼續滑。
長大后的哈丁也沒怎么體會到愛情。她嫁給了一個渣男。丈夫杰夫·吉路雷自卑又暴力,他會沒有任何理由而毆打哈丁,隨后抱著哈丁一番痛哭懺悔,之后又繼續惡行。
生活里的枷鎖有多么沉重,滑冰場上哈丁所釋放的自我就有多么熾熱,就像歌詞里唱的,“旋轉 /跳躍 /我閉著眼 /塵囂看不見 /你沉醉了沒 ”。信奉“美國夢”的觀眾看著她旋轉的身影,似乎比這個一路奮斗的女孩還沉醉其中。
可是,正當哈丁心懷夢想沖擊奧運會時,卻一夕之間從萬人矚目變成了萬人唾棄。
那是美國花樣滑冰史上最大的丑聞事件。1994年冬奧會上,哈丁與美國隊友南茜·克里根被視為金牌的有力爭奪者。就在奧運會前夕,克里根在更衣室外遭襲,膝蓋受傷。襲擊主謀被證實為哈丁的丈夫。最糟糕的是,被捕后,吉路雷為了逃脫牢獄之災,指認了哈丁。
哈丁予以否認,但難以自辯。參加奧運比賽時,她壓力巨大,最終僅獲得了第八名。倒是克里根,在傷痛中創造奇跡,拿下銀牌,驚呆了所有人。
當然,克里根越風光,哈丁就越招人恨。拿不出任何脫罪證據的她,最后以包庇罪犯的罪名被法院處以3年緩刑、500小時社區服務和16萬美元的罰款。美國滑冰協會則對哈丁作出了終身禁賽的懲罰。
哈丁曾質問協會大佬:難道因為一個不知道從哪兒鉆出來打人的死胖子,我就要一生告別滑冰嗎?其實不僅是滑冰,她失去了整個人生。哈丁后來轉往拳擊賽場,但職業生涯沒幾年就草草結束。電影的最后,拳擊場上被人打得滿臉鮮血的哈丁說:觀眾愿意愛一個人,但他們更喜歡恨一個人。那些恨哈丁的人總是追問她真相,但又不相信哈丁所說的真相。對哈丁來說,真相只剩下她根本無法控制的生活。最終,她選擇消失在公眾視野,像母親那樣當了一名服務員。
隨著電影的熱映,往昔的丑聞仿佛被洗白。哈丁成了銀幕上的“女王”,在鏡頭前回憶“我曾是最好的花滑運動員”,雖然現實中的她依然平平淡淡。也許戰勝生活的最好方法,就是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