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人社部公布了國家醫保談判結果,其中,36種高價剛需藥物被納入國家醫保乙類目錄,并于9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在這36種高價藥中,用于治療老年人普遍存在的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疾病的眼內抗新生血管治療藥物也位列其中。根據醫保相關報銷政策,一般乙類藥品報銷比例可達70%-80%,這意味著我國老年黃斑變性患者(以下簡稱“老黃”患者)的經濟負擔將大大減輕,對于疾病的規范化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有調查顯示,目前老年黃斑變性已經排在了中國人群致盲原因的第二位,僅次于白內障。而白內障只要在醫療、經濟等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是可以復明的,所以老年黃斑變性就成了致盲的主要原因。在中國發達城市,50歲以上人群老年黃斑變性的發病率高達15.5%,且隨著人口老齡化這一比例在不斷上升。在一些經濟較好的地方,老年黃斑變性甚至超過白內障,躍居致盲的首要原因。
到了2011年,眼內抗新生血管注射藥物被批準在中國上市,老年黃斑變性的治療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步。大量的隨訪病例表明,患者經過抗新生血管治療后,能夠維持視力穩定,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患者視力得到有效提高。
對于抗新生血管治療,通過國際國內的一系列努力,目前業內基本形成了一個共識,即頭三個月需要連續打三針,這三針就是基本治療,基本治療后,有86.6%的患者視力能夠得到明顯改善,而后再通過繼續注射來維持視力穩定。根據歐洲治療數據顯示,注射藥物前三年平均治療用量為第一年5針,第二年3針,第三年2針,共10針,則基本能夠達到提高并維持視力的作用。
以往,治療費用高是患者堅持規范治療的最大阻礙,而此次,眼內抗新生血管藥物納入醫保目錄后,情況將有很大改變。醫保目錄規定,眼內抗新生血管藥物每眼累計最多報銷9針。按照頭三年注射10針的規范治療模式,僅醫保就覆蓋頭三年規范治療針數的90%。
摘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