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不叁
秦朝,它是古裝劇、穿越劇的大熱門,吸引著無數(shù)項少龍們躍躍欲試;它也是史書中充斥著各種恐怖傳聞的虎狼之國,唯有真的猛士敢于前往那里。
機緣巧合,你穿越到了那里……
請出示身份證,否則去勞改
穿越到秦朝之后,你遇到的第一件事會是什么?答案是被抓。
這不是聳人聽聞,在秦朝,“穿越者”完全就是“偷渡客”的同義詞。你不可能像古裝劇里的大俠那樣在秦朝滿大街亂逛,任何一位黔首(秦朝民眾的稱謂)看到你在鄉(xiāng)野中無所事事地閑逛,都會以朝陽區(qū)人民群眾的高度警覺來盤問你,假如你沒有秦朝的證件——“驗”、“傳”、“符”等,他們一定會把你扭送到官府,換幾個賞錢花花。等待你的也很可能會是“將陽”(游蕩罪)、“闌亡”(逃亡出關罪)、“邦亡”(偷渡出境)等罪名,以及被罰為刑徒、接受勞動改造一類的命運。
即使你運氣足夠好,沒有第一時間被抓,也不會有住處可以落腳,因為秦朝所有的“逆旅”(旅館)都不會收留一個交不出“驗”、來路不明的可疑人等。你只能避人耳目,長期露宿荒郊野嶺,過著秦朝版白毛女的生活。所以還是老實點,乖乖去到官府自投羅網,讓他們給你上戶口吧,在秦朝,黑戶寸步難行。
別人犯罪,你可能“躺槍”
上好了戶籍,作為新移民的你被編入了“什伍”,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你和自己的鄰居甚至家人,都有義務互相監(jiān)視、互相救助;假如“什伍”中任何一人犯罪或者受到侵害,你卻置之不理,都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這,就是傳說中那慘無人道、慘絕人寰、慘不忍睹的……連坐制。
不過,這項制度并不像慣常理解的那樣,是2000年前的“棱鏡門”——鄰居們互相監(jiān)視的內容僅限犯罪和可疑現(xiàn)象,不涉及日常生活。從《秦律》這條規(guī)定還能看出連坐制積極的一面:假設有人在大街上殺人,你又剛好在百步以內、親眼目睹兇案發(fā)生,如果袖手旁觀而不援助,事后就要被“罰二甲”。可見在秦朝,見義勇為不是美德,而是你應盡的義務。
更重要的是,連坐制也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無差別處罰,秦朝法律格外強調知情與否:譬如熟人偷錢之后來你家做客,你并不清楚他的犯罪行為,對方被抓后,也就不需要連坐;假設有強盜沖入你家,你高聲呼救,但此時你的鄰居們都不在家,事后他們也不承擔責任,需要承擔連坐責任的是你們的“伍老”、“里典”(相當于村長)。
非但這些基層管理人員,官職越高越容易被連坐。商鞅變法時期的兩位太子傅——公子虔、公孫賈就是最知名的受罰者。當時太子駟犯了法,但他年齡太小又是儲君,不便對其直接處罰,于是這兩位承擔監(jiān)護責任的老師不幸躺槍,一個被割了鼻子,另一個被臉上刺了字,“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在這一事件中被打破。
秦朝花樣作死大賽
秦朝一直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關于日常生活的規(guī)定細致到喪心病狂,稍有出格,等待你的就是各種處罰。身為穿越者,你如果不事先對此有詳細了解,簡直就是寸步難行。
不許隨意享受。愛好享受的穿越者快回21世紀吧,商鞅認為,禁止驕奢淫逸能保證民眾“氣不淫,行作不顧”,有著蓬勃朝氣,因此秦朝禁止一般民眾隨便聽音樂、喝酒吃肉、穿華麗衣著等,就連穿絲織的鞋上街都不可以。
不能亂倒垃圾。傳言秦朝有“棄灰于道者黥”的規(guī)定,為了市容的整潔,如果你在街道上亂倒灰燼,臉上就要被刺字。不過據(jù)考證,這項規(guī)定早在殷商時期就有了。
偷一錢就要勞動改造。“不拿一針一線”真不是說著玩的,哪怕你偷摘了價值不過一錢的桑葉,都要被罰服徭役30天。
舉報不實要“反坐”。正如現(xiàn)代社會不能隨便撥打報警電話一樣,你舉報別人殺人,事實上對方沒有,那么官府就按殺人罪應受的處罰來對付你,這是為了防止誣告成風、冤枉好人。
不受理匿名信。你看你的鄰居不順眼,想靠著告密整倒他,這是不可能的,官府任何人收到匿名信,都不許拆開看,而是要第一時間把它一燒了之;如果你投匿名信時剛好被抓,不管內容是否屬實,都要受罰,這也是為了防止誣告。
打架要被判刑。你和別人打架,拔光了他的胡須和眉毛(天知道你怎么這么惡趣味),或者拔劍砍斷對方發(fā)髻,都要被罰去當勞改犯“城旦”;或者你蘇亞雷斯附體,咬斷了對方的鼻子或耳朵,就要被罰刑——刮掉胡子;如果殺死對方就更嚴重了,這叫“斗殺人”,肯定是要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