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措吉
【摘要】目的 觀察消化內科常見的護理風險及臨床護理管理對策。方法 選取2014年4月20日至2017年7月20日我院消化內科患者69例,隨機的方式對本院所有觀察對象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管理措施(34例)、觀察組-采取臨床護理管理對策(35例),比較2組醫療事件發生率、風險事件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消化內科患者醫療事件發生率2.86%;風險事件發生率5.71%,顯著低于對照組各項指標(P<0.05)。結論 將臨床護理管理應用于消化內科護理風險中,能夠有效降低醫療糾紛發生,值得研究。
【關鍵詞】消化內科;護理風險;臨床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4..01
在消化內科中,患者病情復雜且具有較高的傳染性,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了困難[1]。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從而導致我國消化內科疾病患者發生率越來越多,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而實施一項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重要。但在護理工作中,易發生較多風險事件,而如何降低風險事件為臨床上廣泛討論的話題[2]。因此,本文對收取的消化內科患者進行客觀的研究,并選擇一項合理的護理管理方法,詳情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日至2017年7月20日我院消化內科患者69例,將其進行分組,即觀察組(35例)、對照組(34例)。觀察組年齡(31.25±1.35)歲,年齡上限值:44歲,下限值18歲;男女比例各占20/15例。對照組年齡在(31.58±1.65)歲,年齡范圍上限值:44歲,下限值19歲;男女比例各占20/14例。將其的性別、年齡等(各項臨床資料)實施對比,對比結果發現兩者之間未發生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本組消化內科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管理。
觀察組消化內科患者采取臨床護理管理對策,后對兩組患者醫療糾紛發生率、風險事件發生率、護理人員技能熟練程度進行對比,并對其護理質量進行評分[3-4]。
1.3 觀察指標
分析2組消化內科患者醫療事件發生率、風險事件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選用SPSS 20.0軟件,對其進行核對與分析后,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醫療事件發生率、風險事件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兩者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性(P<0.05)。見表1。
3 討 論
在消化內科中,臨床護理風險事件較多,而導致風險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與護理制度不健全、貫徹不完善以及護理人員風險意識的缺乏有關,而對于上述因素,實施一項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十分重要[3]。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實施臨床護理管理對策,取得了顯著效果,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首先,應對護理人員進行風險管理的相關知識培訓,從而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對于風險事件的防范意識。在實施護理工作中,應告知其對于風險事件應如何進行防范,并充分掌握對于醫療事故的相關法律及處理方式,并以典型案例對護理人員實施健康教育,從而有效降低醫療糾紛發生率,在護理工作中給予患者更優質的護理服務,實施人性化的護理措施。②其次,制定一份有計劃的護理措施,并明確護理重點,由此提高護理人員對于風險事件的掌握度及對新技術的認識,使其業務熟練度得到提高;對于病情危急患者實施重點護理,并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護士長應按時進行查房,每日3次。③再次,建立風險控制小組,從而明確護理風險職責,加強護理質量管理,提高護理滿意度。對于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隱患,并對其發生原因進行尋找,后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實施防范措施。在實施護理工作時,若發現任何問題應及時采取解決措施,并及時上報給相關部分,做好相關記錄。④最后,預防物理化學危險因素。醫院內需加強隔離與消毒措施,并在消化科室內徹底貫徹消毒工作,并定期進行檢查、監督與培訓,保證消毒工作實施到位。對護理人員的藥品情況及醫療器械進行監督,從而有效降低因物品所致的感染事件。
通過本次研究,觀察組消化內科患者醫療事件發生率2.86%;風險事件發生率5.71%,顯著低于對照組各項指標(P<0.05)。
綜上所述,將臨床護理管理對策應用于消化內科護理風險中,能夠有效提高護理質量,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
參考文獻
[1] 王秀英,段雪峰,李淑麗,等.消化內科常見的護理風險及臨床護理管理對策的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4,24(5):2753-2754.
[2] 彭 燦,張明溪,陳凌艷,等.分析研究消化內科中常見的護理風險以及臨床護理管理對策[J].中國衛生產業,2014,10(28):46-48.
[3] 劉大瓊.消化內科常見的護理風險及臨床護理管理對策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16):3246-3247.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