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茜 傅宏瓊
【摘要】目的 中西醫結合護理促進腦出血顯微術后患者康復的臨床效果的探討。方法 隨機將我院2015年3月~2017年6月接受腦出血采用顯微手術治療患者80例,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每組各為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一般腦出血顯微手術后神經外科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采用一般腦出血顯微手術后神經外科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增加中西醫結合護理。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2個月后,對兩組患者進行Fugl-Meyer評分、Batbel評分,并對其數據結果進行比較。結果 兩組患者均經過2個月護理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ugl-Meyer評分、Batbel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患者,且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護理促進腦出血顯微術后患者康復的臨床效果良好,并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死亡率,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護理方法。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護理;腦出血;顯微手術;康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4..01
腦出血常發于患者的腦部基底節區,患者發生腦出血的概率高于40%[1]。隨機將我院2015年3月~2017年6月接受腦出血采用顯微手術治療患者80例,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每組各為40例,對中西醫結合護理促進腦出血顯微術后患者康復的臨床效果進行詳細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隨機將我院2015年3月~2017年6月接受腦出血采用顯微手術治療患者80例,并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31~75歲,平均年齡為(47.22±7.32)歲;參考組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30~74歲,平均年齡為(46.84±7.43)歲。所有患者均進行顯微血腫清除手術,出血部位均為腦部基底節區,對麻醉藥均無過敏反應,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數據差異均不明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按照醫院規定采取降血壓、查血糖、降腦部血壓等治療,并輔助CT定位,進行顯微血腫清除術。并給予患者針灸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等。
對照組采用一般腦出血顯微手術后神經外科護理干預,對患者的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常規進行檢查,并給予患者飲食護理,對患者進行排痰、呼吸道護理,可以預防患者心理受到影響的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采用一般腦出血顯微手術后神經外科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增加中西醫結合護理。其具體內容包括:①對患者采取中醫癥狀檢測方法,同時對患者治療期間的思維意識、脈象、舌象及瞳孔進行中醫方面的綜合觀察與分析,并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記錄。②對于呼吸不順暢的、排痰困難的患者,對相應穴位進行按壓,幫助患者排出痰。對患有癱瘓的患者,采取相應的穴位進行治療。③對患者的情志進行護理,以保證患者的情志正常,以方便患者的正常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2個月后,對兩組患者進行Fugl-Meyer評分、Batbel評分,并對其數據結果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均經過2個月護理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ugl-Meyer評分、Batbel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患者,且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腦部基底節區出血的死亡率是腦出血死亡率的2倍,可能使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失語、偏癱、視力下降等情況[2]。患者發生腦出血是由于患者的高血壓引起的,高血壓患者有嚴重的缺氧癥狀,患者經過長時間的腦出血會導致其發生嚴重的腦繼發性疾病,可能會導致患者耽誤治療。所以,患者應該在發病七個小時之間,立即進行治療。
腦出血顯微術屬于一種微創清血腫手術,該手術的實施對患者不會造成嚴重的腦部損傷,術后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不會造成較大的影響。患者在實施顯微術后,可以采用中西醫結合的護理,對患者在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概率的下降有所幫助。同時對患者的心理、身體進行常規護理,本研究結果的數據顯示,兩組患者均經過2個月護理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ugl-Meyer評分、Batbel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患者,且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中西醫結合護理促進腦出血顯微術后患者康復的臨床效果良好,并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死亡率,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護理方法。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護理在腦出血顯微術后患者康復效果顯著,有著明顯的應用價值,對患者恢復病情有所幫助,在臨床應用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金紅燕,周建敏,鄭群等.中西醫結合護理促進腦出血顯微術后患者康復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4,35(17):108-112.
[2] 曾廣燦.扁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采用超早期顯微手術的臨床護理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4,2,1(4):136-138.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