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平
【摘要】目的 觀察并探究中醫飲食方案治療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并總結經驗。方法 回顧性分析選擇2015年11月~2017年8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0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接診日期的單雙數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采用中醫飲食方案治療,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統計與對比。結果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0%,顯著高于對照組7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患者空腹靜脈血漿血糖(FBG)、餐后2 h空腹靜脈血漿血糖(FBG-2h)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中醫飲食方案用于治療糖尿病,能夠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優化臨床治療效果,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糖尿病;中醫飲食方案;常規藥物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4..02
當下,個體生活方式發生很大變化,飲食結構的調整以及無規律飲食是產生糖尿病的主要誘因,血糖指標長期不降也會導致患者其他器官損傷或出現功能障礙,使患者身心上承受巨大痛苦。中醫認為飲食療法是控制血糖的有效辦法,同時也規避或延遲其他并發癥[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1月~2017年8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0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臨床癥狀與各項指標檢查結果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患者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均不過敏,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按照接診日期的單雙數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中男11例、女14例,年齡38~74歲,(56.8±4.7)歲,病程1~8(5.1±1.8)年。觀察組中男12例、女13例,年齡39~73歲,平均(56.4±4.4)歲,病程1~9年,(5.5±1.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采用正常飲食,并采用常規性藥物治療,通常是結合患者的體重采用核實的降糖方案,例如對于體型肥胖者首選二甲雙胍,若3個月治療后血糖指標未能有效控制,加用磺脲類或格列奈類,在上述西藥不見效的情況下,采用胰島素治療。
1.2.觀察組:指導患者在合理膳食的基礎上,采用中藥飲食方案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方案如下:①藥粥。對入組研究的25例糖尿病患者提供兩類藥粥,其一是豆腐藥粥,粳米是其主要食材50 g,豆腐漿500 mL,結合患者的飲食習慣加入少量白糖或食鹽,2次/d,分早晚2次服用。其二是綠豆粥,粳米與綠豆為其主要食材,均是50 g,熬制成粥指導患者食用;②為患者提供兩種藥湯,其一是鴿肉山藥玉竹湯,白鴿1只,山藥30 g,玉竹20 g,把三種食材共煮,指導患者食肉飲湯。其二是豬胰湯,豬胰1個是其主要食材,另加黃芪60 g,山藥120 g,加水適量煎制,指導患者食豬胰飲湯。
1.3 療效評估標準
結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編制療效評估標準:①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或顯著改善,證候積分降低幅度≥70%;②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與治療前相比,有所好轉,證候積分降低幅度≥30%;③無效:不滿足上述標準。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0%(顯效18例、有效6例、無效1例),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0%(顯效8例、有效5例、無效7例)。可見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低于觀察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血糖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BG、FBG-2h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上述指標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所改善(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改善效果更為顯著(P<0.05)。見表1。
3 討 論
糖尿病通常可以細化為I型與II型兩類,上述兩種類型的糖尿病均帶有一定那個家族遺傳發病傾向,糖尿病在發生于發展的過程中,通常會使機體其他臟器功能受損,易引發其他并發癥,老年人是本病的好發群體。“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主要臨床特征,即飲水次數多、排尿次數多、食量多但是患者體重不斷下降。
中醫飲食治療方案的優越性在《本草綱目》以及《神農本草經》等醫書中均有所記載[2]。本次研究中所應用的食材中有黃芪、豬胰、玉竹等,其在控制血糖以及糖尿病其他并發癥發生率上均發揮顯著治療效果。總之,中醫飲食方案用于治療糖尿病,能夠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優化臨床治療效果,并處理患者的飲食問題,具有一定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智勇.α-硫辛酸、前列地爾、依帕司他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04):9-11+13.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