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海岸線長,漁業從業人員多,漁船作業區域廣,沿海灘涂和淺海面積居全國之首。由于管轄海域面積廣,海況復雜多變等原因,漁業安全監管任務繁重。面對漁業安全生產新問題,必須立足實際,結合行業特點,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安全發展,強化從嚴執法,狠抓預防治本,提升漁業安全生產水平,保障漁民生命財產安全。
從客觀因素看,江蘇江河湖海水域灘涂面積大,海岸線長,流域狀況復雜,捕撈和養殖漁業生產經營方式分散,漁業生產容易遭受自然災害影響。同時,隨著江蘇沿海經濟快速發展,沿海運輸船舶數量增加,通航密度增大,漁船與商船碰撞事故呈上升趨勢,水上漁業安全生產環境日趨復雜。
從基礎條件看,漁業生產方式落后,漁業從業人員老齡化,船員素質總體不高,個別漁船為逃避監管惡意關閉通訊設備,跨區作業現象突出,一些漁港基礎設施歷史欠賬較多,漁船超抗風浪等級從事捕撈作業現象屢禁不止,事故險情不斷上升。
從潛在隱患看,一部分漁船船體陳舊、設備老化、抗風險能力弱;漁船異地作業安全監管“鞭長莫及”;漁船“網證不符”的現象依然存在,漁民作業屬性不熟悉導致操作性事故比例居高不下;涉外漁船人韓違規作業鋌而走險,漁船私自買賣、涂改船名號等現象時有發生;涉漁“三無”船舶尚未得到根本整治。
從監管能力看,有些地方和單位漁政執法機構編制少、人員配備不足,經費短缺,執法裝備落后;個別漁業安全監管人員履職不夠,對納人管理的涉漁鄉鎮船舶納而不管,監管“最后一公里”沒有完全到位。
(一)堅持紅線意識,繃緊安全風險“警戒線”。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從思想深處把“要我安全”轉變為“我要安全”,敬畏紅線、遠離警戒線,自覺履行安全生產責任,讓漁業發展始終在安全的軌道上行穩致遠。
(二)落實安全職責,緊扣安全責任“關鍵點”。強化主體責任落實。企業(船東、船長)是生產經營主體、市場主體,也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船東對所屬的漁業船舶、船員及設施的合法性和安全性負責;船長是漁船海上航行作業的直接責任人,對船舶及船員水上生產安全負全面責任。船東船長要圍繞安全生產要求,嚴格落實法定職責和義務,自我約束、持續改進。強化監管責任落實。政府履行屬地管理責任,漁業主管部門履行行業監管責任,漁港監督部門履行港口監督責任,織密織牢安全生產責任網,壓緊壓實安全監管責任。強化獎懲措施落實。嚴格落實檢查責任,做到誰檢查、誰負責,誰整改、誰負責,誰出問題、誰負責。完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對于漁業責任事故,按照“四不放過”的原則,依法嚴肅追究事故相關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依法追究監管部門的失職、瀆職等行為。建立和完善漁業違法企業(船東、船長)“黑名單”信息庫,定期向社會公布。

(三)完善制度體系,織密安全生產“防護網”。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省市縣鎮村”五級聯動組織領導責任機制,層層簽訂責任狀,層層壓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一著不讓抓管理、抓監管,真正把安全管理責任落實到漁業生產經營單位,落實到基層監管單位、落實到船東船長。健全制度體系。完善季度分析例會制度、安全生產警示通報、約談、發函、督辦等五項制度。對于安全工作不力的單位領導要進行約談,對區域性重大安全隱患整改不到位的黨委政府要進行函詢,對久拖未決的安全問題要派員督辦。加強應急值班。嚴格落實24小時應急值班工作制度,進一步完善漁船安全信息系統,建立健全災害天氣和突發事件預報預防機制,加強與海事、海警和邊防等部門的密切合作,扎實開展水上救援,確保出現情況能及時響應處置。
(一)宣傳教育要未雨綢繆。深人開展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媒體,開展漁業事故案例剖析、觀看警示教育片等,大力宣傳漁業安全生產常識。利用“七進”活動、“防災減災日”等宣傳教育活動,普及漁業法律法規和安全生產常識知識。大力推進技能培訓。實施漁船船東船長培訓、漁業從業人員“陽光工程”培訓,根據不同類型漁業安全事故特點,有針對性開展船員和漁業安全責任人培訓,加強漁船應急處置能力、避碰規則、值班瞭望、自救互救的技能培訓,增強漁民安全防范意識,強化應急處置能力。積極創建“平安漁業示范縣”“文明漁港”活動,推動地方政府對漁業安全的工作力度,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落實、漁區群眾廣泛參與的“平安漁業”創建氛圍。
(二)隱患整治要縝密嚴厲。開展隱患排查。分級組織專項督查檢查,從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提高隱患整改率、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和強化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等方面進行全覆蓋大檢查,把漁業安全生產責任逐級傳遞到位、督促到位、落實到位。打擊違法行為。采取“港口堵、海上查、岸上處”的方式,開展海洋涉漁“三無”船舶、“絕戶網”和漁船異地掛靠、私自買賣等專項整治行動,形成強大的高壓態勢。加強涉外管控。強化涉韓漁船人漁申請、審核、管控和作業區域各個環節監管,對不符合規定的漁船堅決不予發證。充分發揮信息管理系統作用,實施漁船動態管理,及時提醒持證漁船不得越界捕撈。
(三)安全保障要多措并舉。推進漁船更新改造。實施海洋漁船標準化更新改造工程,提高漁船安全性能。加強執法能力建設。及時更新配備執法船艇,著力打造漁業安全管理“智慧大腦中心”,完善海洋環境監測預警預報體系,提高漁業安全信息發布、執法出警、應急救援等實效。加快漁港基地建設。完善漁港視頻智能化監控,實現漁船進出港、漁船航行停泊等信息緊密關聯,達到“依港管船、人船協同”的漁港、漁船全方位監管。推動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廣泛運用海上漁船北斗定位和AIS防避碰設備,發揮海洋預警觀測監測平臺、短波超短波基站岸臺設備的功能,完善風險防控體系。加強應急指揮系統建設,配備漁船衛星電話和示位標救生衣,提高漁船通信保障和應急救援能力。
(四)監管模式要創新優化。落實“三化五覆蓋”制度。海洋漁業安全生產采取“企業化組織、規模化經營、規范化管理”,做到“生產經營者財產、人身保險全覆蓋”“安全技能培訓全覆蓋”“漁業安全生產設施和救生設施全覆蓋”“通訊保障全覆蓋”“宣傳教育全覆蓋”,推動海洋漁業安全生產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建立海上動態編組生產制度。根據作業方式、作業區域、作業時間以及親緣、地緣關系等條件,由漁船自愿選擇組成不少于2船的編組,做到“一船不出港,單船不返航,海上有照應”,在同組漁船遇險時能及時提供互救、互助。推廣公司化管理模式。實施漁船安全監管工作公司化管理,為漁民提供專業化、標準化服務,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應急管理措施,及時處置突發事件。